第一节 对外援建
60年代以前,安徽农业方面的涉外工作很少,直到70年代初,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后,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农业外事日益增多。安徽省相继承担了国家安排的农业援外成套项目任务,到70年代末,先后参加了国家安排的援建几内亚茶厂项目、几内亚农业教员组项目和马里茶场制茶厂项目,及援建多哥农业技术项目。其中,多哥农业技术项目是安徽省承担的主要援建项目。
1972年9月15日,多哥外长翁莱代率领友好代表团访问中国。9月19日中多双方正式签署了建交公报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其中由中国向多方派出农技组、医疗队、水利组、建筑组和甘蔗农场组,帮助多哥发展农业生产。1972年10月20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接到国家农林部关于由安徽省负责组建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简称农技组)承担中国对多农业援建工作任务文件以后,确定由省农林局具体负责选派人员和筹备组建。由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施春任组长,省农机公司副主任李建华、和县县委副书记黄静任副组长,及各类技术人员35人组成中国援助多哥农业技术专家组,首批先遣组6人由施春带领于1972年12月28日抵达多哥,其余人员亦随之分批前往。为适应援外工作的需要,1973年安徽省农林局将挑选的35名具有大专院校毕业、工作10年以上并具有较高理论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援外后备人员委托安徽农学院(在紫芦湖)举办农业援外人员技术培训班,实行集中脱产学习一年半时间,以专业为主,兼学法语、汽车驾驶、维修,达到一专多能。学业完成后,选派部分人员赴多,分驻密对托维、柯维、阿姆勃罗、都都和拉玛克拉等5个点工作。1974年安徽省农林局、纺织局、人事局联合委托安徽大学外语系举办法语培训班,从全省各地挑选英语人员30人,学习一年,提高法语水平,适应援多工作需要。到1976年2月1日止,共派出各类人员9批71人到多哥工作。第一期援多人员于1975年大多到期轮换回国,其中有25人仍留多继续从事援多工作。第二期援多农技组,由滁县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吴炎武任组长,省革委会委员、无为县委副书记王兴祥、绩溪县委副书记盛观祥任副组长。整个援建工作,到1979年5月止。参加中国援建多哥农技组工作的各类人员,共22批,派出各类专业人员145人(安徽派出各类专业人员126人,农林部选派9人)。其中:组长2人,副组长4人,小组长6人,小组副组长(均技术员兼任)9人,水稻栽培技术员15人,旱稻栽培技术员5人,水稻育种技术员9人,植保技术员7人,农机技术员技工19人,水利技术员10人,稻谷加工技工1人,畜牧技术员4人,蔬菜技术员3人,甘蔗技术员3人,物资保管1人,调运员1人,直交流电技术员1人,会计3人,医生4人,土肥技术员1人,排灌机械人员1人,推土机手1人,法语翻译17人,汽车驾驶员4人,锻工1人,木工1人,炊事员4人,土木建筑技术人员1人,农民技术员7人。
根据中多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关于建设农业项目议定书规定,中国农技组在多哥援建工作期间,具体分为“顶替”台湾农耕队和援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两个阶段任务。按照外交、外经和农林部提出的“利用、改造、稳产、提高”的方针,一方面利用台湾农耕队撤离后的旧摊子和丢下的破损残缺农业机械物资,采取“清、找、代、改、买”等办法,把台湾农耕队没带走和损坏的零配件清理出来,分给各点调剂使用;找出台湾农耕队报废的机具和换下来的旧零件,经过清洗、维修,或拼凑改装使用,并用一些土办法和废材料代替所需的设备材料;对于一些不适用的零部件,经过加工处理进行改装使用;实在无法解决的机械与配件再通过当地市场购买一部分。共清查、保养、修复使用的农机具达300多台件,又通过国内计划订货和市场采购调运了一部分紧缺的机械和物资,从而解决了多方农业生产所急需的农副业机具设备供应,为尽快恢复老点生产,实现稳产,力争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73年中国农技组“顶替”台湾农耕队的第一年,即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关于“一定要比台湾农耕队搞得更好,面积要更大,收成要更多”的指示精神。当年稻谷种植面积690.20公顷,单产2.18吨,总产1507.50吨,除面积尚差91公顷外,单产总产均比台湾农耕队最后撤离的1972年分别增加0.46吨和154.43吨。1974年,稻谷种植面积959.09公顷,单产2.25吨,总产2157.24吨,与1972年相比,面积扩大177.89公顷,单产增加0.52吨,总产增加304.17吨,分别增长23%、3%与58%。1974年11月以后,完成“顶替”任务的各个生产点陆续移交多方。
1975年中国农技组重点转入帮助多哥政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经双方协商确定:中国帮助多哥建设西奥农技推广总站的都都、拉玛卡拉两个农技分站,开发稻田400公顷,其中西奥总站150公顷,都都分站150公顷,拉玛卡拉分站100公顷,并建设必要的生产和办公用房。农技组在建站工作期间,本着先开发土地,后建设站房的原则,首先在密圣托维西奥稻作中心,巩固发展原有合作社,同时组建新的吉家屋村稻作中心,1976年又新开辟了都都稻作中心,在这3个稻作中心的基础上,陆续建成了西奥农技推广总站和两个分站。到1979年初,由于中多双方的密切配合和友好合作,整个援建项目全部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建站确认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形成了农田开发、水利工程和仓库、晒场及生产、办公用房等完整的配套设施。
中国农技组在完成“顶替”台湾农耕队和帮助多哥建设农技推广站两项任务中,共支出人民币500多万元,另外向多政府赠款130万元;在“顶替”和建站的同时,还为多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大米自给提供如下援助:
机电物资。到1979年6月项目结束止,先后向多哥提供各类物资共计25批,包括农业机械、动力设备、起重运输设备、金属切削机床、电器设备、稻米加工机械、工具器具、仪器仪表、多种机械配件、畜禽药品药械和蔬菜种子等31种,共计价值折合人民币630多万元。农业机械中,丰收—35拖拉机28台、手扶拖拉机95台、推土机4台、平地机3台、五铧犁4台、四铧犁9台、水田四铧犁6台、三铧犁18台、双铧犁70台、缺口耙16台、水田耙6台、旋耕机18台、水田防滑轮95副、水稻旱直播机11台、24行播种机5台、水稻联合收割机5台、手动插秧机4台、双人打稻机235台、脱谷机5台、谷物扬净机50台、铡草机30台、机动喷雾器9台、手动背负喷雾器220部、手摇喷粉器40部、农用拖车56辆、联合碾米机37台、混流泵49台、柴油发电机组6组、吉普越野汽车2辆、手推车58部、铁锹800把、木铣头225只、镰刀8000把、粪瓢25只、步犁10张、畜禽药品18082盒、蔬菜种子15公斤。另外,在多哥市场购买的有:西班牙M F—185拖拉机2台、配185圆盘犁2部、M F 135拖拉机1台、配135圆盘犁3部、手摇喷雾器36部、饲料粉碎机1台、法国404小汽车2辆、法国504小汽车3辆、TOYOTA吉普车1辆、VW面包车1辆。
开垦荒地。根据多哥政府要求,从1974年开始,除在原有耕地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外,还有计划地逐步开垦荒地,扩大稻谷种植面积。当年开垦荒地88.17公顷,1975年开垦169.75公顷,1976年开垦157.29公顷,1977年开垦144.68公顷,1978年开垦120.43公顷,5年累计垦荒680.32公顷,其中“顶替”项目区开垦146.45公顷,农技推广站推广区开垦533.87公顷,超额完成了双方《确认书》规定的400公顷开垦任务。开垦的荒地,一般当年都有收获。
兴修水利。中国农技组根据多哥的气候、地理和水源条件,经过实地勘察设计确定,首先抓好对“顶替”项目区原有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利用,并续建部分水利设施,同时建设农技站推广区农区水利排灌系统,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用水需要。7年间,共新建水泵站4处(8台),更换安装水泵站4处(8台);新建渡槽1处,维修渡槽2处;新建水泥渠道14290米,建排水渠4416米,新建土渠道11686米,维修土渠道14290米,建排水渠4416米,建防洪堤6997米,筑田埂13122米;新建小水坝3处,维修小水坝1处;新建田间配套建筑物114处,维修田间配套建筑物59处;筑田间道路8605米,平整土地118.2公顷。
农技推广。中国农技组在“顶替”和“建站”期间,根据多哥农业生产水平、民族习惯和台湾农耕队的一些不良作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可行性的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进行了耕作制度的调查和研究,试种绿肥,试养鸡猪,试用人畜粪,训牧牛为役牛以及水稻、蔬菜、甘蔗等作物的引种试种等。并通过实际示范,让多哥人民看得见,学得会。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一些增产技术,主要选育良种,水稻育壮秧移栽,合理密植,中耕除草,病虫防治,适时灌溉,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料,防止鼠鸟危害,使用小农具等多项技术措施,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中国农技组对稻谷生产用种,一面对多哥从台湾引进并已退化混杂的IR—8号水稻品种,组织各农业合作社株选单本繁殖,片选去杂去劣,建立一、二级种子田,提纯复壮,解决大田用种;一面从安徽引进矮南珍—14、朝阳1号等水稻品种11个。经过三季品种对比试验,均比IR—8号增产、早熟、抗病、农艺性状好,特别是矮南珍—14各项性状均居第一,比IR—8号提前32天成熟;1973年在多哥农业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多方官员和群众的热烈赞扬,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纷纷要求扩大种植。1974年推广矮南珍—14号品种193.25公顷,其中达庞戈点种植11亩,一年两季亩产1472.7公斤,公顷年单产11.09吨,创该地稻谷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高产良种矮南珍—14号的试种推广,引起多方的高度重视和欢迎,多哥报纸和电台多次予以介绍和报导。多哥农经部部长在察看矮南珍—14号水稻生长情况时说:“这简直不是长稻子,而是地上铺了一层钱。”1976年以后,矮南珍—14号已成为多哥水稻、旱稻地区稻谷生产的当家品种,有效地解决了多哥稻谷生产品种单一化的弊端。同时,由于官方交往和民间往来,矮南珍—14号良种还由多哥传播到贝宁、加纳和象牙海岸等周边国家。
技术培训。为了把农业技术交给多方地方官员和农民群众,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援多农技组举办了农机和农业技术训练班,共培训多方基层官员和农民技术人员352人,其中农机105人,农技74人,生产骨干168人,蔬菜3人,畜牧兽医1人,甘蔗1人。这批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在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农技人员常年与多哥农民朋友一起工作、劳动、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起到以师带徒的作用,直接为多哥农技推广区培养农机手、机修工、木工、钳工以及蔬菜、甘蔗种植能手、鸡猪饲养人员和驯牛农民等技术骨干120多人。这些农民经过2~3年,有的4~5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一般都学会了本行业的各项操作技术,成为各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点)的重点技术力量。
中国农技组经过两个阶段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先后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议定书》和《确认书》规定和各项任务。“顶替”区范围的稻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755.1公顷扩大到972.3公顷,增加稻谷种植面积217.2公顷,单产、总产均大大超过了原台湾农耕队时期的水平。西奥农技推广总站和都都、拉玛卡拉两个农技推广分站原订开发稻谷种植面积400公顷,实际开发537.45公顷,超额完成137.45公顷,占原订任务的120.8%。蔬菜、甘蔗的试种和生猪的试养任务亦都全部完成,并增加了“议定书”未订的蛋肉用鸡的试养任务。
中国援建多哥农业项目到1979年4月全部结束,受到了多哥各阶层人士和当地农民朋友的由衷感谢和尊敬。1979年5月11日正式向多哥政府办理移交签字仪式。多哥计划和工业发展部长、行政改革部长、农村发展部长、外交与合作部长、司法部长、最高法院院长、茨维埃行政区区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地方官员、农技站干部、工人及当地农民、学生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了签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