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油脂加工
创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北门油坊,是当时县内最大的油坊,有木榨2具。至民国7年(1918),共产油9.28万公斤。建国前,全县有私营油坊21家,木榨约百具,生产菜油、麻油、棉籽油,年加工产量约25万公斤。建国初期,仍维持原生产状态。
1954年,油坊(厂)增至23家(其中供销合作社经营5家、私营18家),有大小木榨114具。水灾后,合作社营5家合并,成立当涂第一榨油厂,18家私营油坊并为10家。1955年3月,县成立“油脂增产办公室”,推广李川江“两高两低”先进榨油法,运用冷榨黄豆和米糠榨油新技术,出油率提高。1956年6月,油脂归口,第一榨油厂改为县粮食局榨油厂,全县油坊尚有城关的复兴与工益、黄池联谊、护河青潭、大陇鑫太、博望星火、薛津宝义、丹阳二友、霍里等9家,职工总数244人,年加工总量401万公斤。合作化时,除黄池联谊油坊转为公私合营和丹阳二友油坊停业外,其他就地转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私营油坊从此结束。1959年,粮油加工机构合并,原有油脂加工单位,分别并入城关,黄池、查湾、丹阳、薛津等粮油加工厂,粮油联合加工,业务扩大。
1983年,城关粮油饲料加工厂学习外地经验,在省粮食厅的支持下,投资48.72万元,自行设计、制造安装1套日产30吨油的平转式浸出器,同时在新建的预榨车间安装3台200型榨油机。1985年投产,产品各项指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比购买同类成套设备节约资金30%。
自1957~1989年,全县共加工食用油2952.2万公斤,年均89.47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