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储备
一、仓库
建国后,县内储粮仓库有合理库、简易库、苏式库、基建仓、土园仓、民俗仓等6种类型。采石建有合理库2幢,容量170万公斤。护河建有简易库2幢,容量150万公斤。城关、查湾、护河、黄池、薛津等地建有苏式库。民俗仓在50年代较为普遍,是利用旧有祠堂、庙宇、公(民)房改建的。土园仓是土石草结构,建造容易,全县共建土园仓219个,总容量1983万公斤,相当于建国后新增仓库容量的四分之一。省粮食厅曾在当涂召开土园仓现场座谈会。1978年后,土园仓因维修费用逐年增多,耗资太大而被淘汰,现存无几。基建仓是按国家粮食基本建设计划投资建设的仓库,自1951年起,历年有所增建。其结构有钢屋架、木屋架、预制架、密置架等,到1984年,在全县134幢仓库中,基建仓有95幢,占70%。
二、保管
从1954年起,贯彻执行粮食部《关于仓容、器材、人员定额管理试行办法》,1963年又按《安徽省粮食仓库五项定额管理试行办法》,实行了仓库容量、损耗、器材、费用、人员五定责任管理制。对于国家储备粮的保管,实行“三专”(专人、专仓、专帐)、“四落实”(地点、品种、数量、质量),与其他商品粮油划清明显界线,避免混装堆存。
粮食储藏,根据节令不同,气候变化,采用干燥储藏、密闭储藏、缺氧储藏、化学储藏等科学方法,防止发热、霉变和生虫。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杂草、垃极、污水)。出一仓,清一仓,不消毒不装粮。一般情况下每周检查1次,半安全粮油3天检查1次,不安全粮油每天均检查。经省、地粮食部门鉴定,县内仓库达到“四无粮仓”(无虫、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和“四无油库”(无变质、无混质、无渗漏、无事故)标准的合格率,常年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