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四章 食品工业

第三节 副食品加工

一、肉类禽蛋
建国初期,铜官山私人宰坊完全是手工操作。1953年铜官山消费合作社设立的肉食供应只有20平方米的草房,使用的工具是民间传统的屠宰器械,供应组织员走乡串户到附近农村收购生猪,并饲养少量生猪作为储备,日宰杀生猪上市量约5~6头。
1956年,市食品公司开始在生猪收购旺季加工腌制肉并做好储备,同时处理卖剩的肉食,开展了简单的熟食加工业务。
1959年下半年至1963年上半年,生猪资源紧缺,铜陵市五公里活口仓库和横港饲养场的存栏生猪又瘦又小,而且数量很少,饲养场每月只有4至5头猪可宰。
1963年底,生猪收购明显好转,饲养场的生猪存栏数增加很快,市食品公司在白家涝建造了一座较大规模的屠宰场,屠宰场内分饲养组、屠宰组、日屠宰能力达90头左右。1964年,屠宰场共宰杀生猪1.75万头。
为了做好沿江生猪的转运工作,1964年开始在横港江边建造2000平方米的生猪转运站,1966年竣工投入使用。新建的猪舍墙裙为片石水泥结构,地面用水泥石子建造,便于通风、冲洗和消毒。
1976年6月,冷藏容量为500吨,制冷能力为5.35吨/日的小型冷库在铜港路建成。冷库内设暂存间、预冷间、结冰间、冷藏间、机房。主要设备有:2台6AW—15.8万大卡的氨压缩机。1台m—10万大卡的氨压缩机、3台BSI—10低压配电屏、14只GE—190圆筒风带、3台进口氨泵、1台不凝性气体分离器、1台中间冷却器、1台立式锅炉、1台氨油分离器、3台400B冷风机。生猪宰杀分片后通过暂存间输入结冰间,进行急冻,急冻时库温在-40℃左右,24小时后再输入冷藏间,冷藏库温为0℃。冻肉输出时需要通过预冷间缓缓升温解冻。冷库投产后,基本上结束了市区大量储备生猪的历史,开始对生猪及时加工冷冻储备。1977年共加工冻肉1081吨。
1980年11月,市肉联厂机械化的日宰500头生猪的加工车间建成投产。该车间整个屠宰过程实行流水作业,活猪从候宰间赶入猪道,经过电麻、剌杀、卫生检验、除毛(或剥皮)、开腔、取脏、去头蹄、冲洗、分片、分级盖戳等20余道工序,制成白条肉输入冷库,整个流程只需30分钟。生猪除毛采用较先进的国产B76双轴刮毛机。
1980年,市食品公司再制蛋生产线投产,设计加工能力200万只。1980年共加工再制蛋63万只。1981年4月,市肉联厂蛋库工程竣工,主要厂房与设备有:容量为500吨的恒温蛋库、572平方米的毛蛋加工间、283平方米的月台以及工艺管道等设备。收购的鸡蛋通过毛蛋加工间手工照蛋,剔除坏蛋后输入蛋库贮藏,输出时通过月台装入汽车。1983年6月,市肉联厂980平方米的再制蛋加工车间投产。1984年共加工再制蛋16.65万只。
1984年,市肉联厂生猪屠宰量达1.89万头,加工鲜冻猪肉1248.8吨,加工鲜冻羊肉208.59吨;市熟食咸腊加工厂加工腊制品6.08,加工熟食制品191.6吨。
1985年,市食品公司自动化家禽屠宰生产线投产,主要加工脱毛鸭。
1985年4月,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市场上个体肉贩猛增。取消派购前,市肉联厂鲜冻肉日销量近10吨,取消派购后,该厂鲜冻肉销量下降,最少时日销量仅有1至2吨。这年,市肉联厂仅屠宰生猪1.2万头,加工鲜冻猪肉770.2吨。
到1985年,全市从事肉类禽蛋加工的主要厂家有: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市食品公司熟食咸腊加工厂、普济圩农场二分场禽蛋加工厂、铜陵港口饭店皮蛋加工厂等。主要产品有:鲜冻肉、冻家禽、板鸭、香肠、小红肠、豆制品、皮蛋、咸蛋等。市区从事肉食禽蛋加工的国营企业职工为243人,固定资产原值为301万元,年工业总产值355万元。
二、调味腌制品
1959年,市酱制品厂建立,当时有厂房350平方米,以及蒸锅、木榨、大缸、石磨等生产工具,主要生产豆酱、酱油腌制菜、豆制品等10余种产品。酱油采用天然发酵法,工艺简单、操作笨重、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这年,共生产酱油、豆腐各50余吨,酱腌菜13吨,总产值约3万元。1960年以后,该厂陆续增加了电动钢磨等设备,生产条件逐步改善。酱油生产采用了无盐固态发酵法,年生产能力 提高到4000吨,但由于无盐固态发酵法这一工艺发酵周期短,产品色、味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添加8%的糖色,使酱油颜色加深。1965年,该厂开始生产米醋,年产量为2~3吨。1970年,建成一条豆制品生产流水作业线,豆制品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产量提高到800吨,品种除原来的豆腐、豆腐干外,增加了千张、豆腐皮等。1978年5月,国家商业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酱油生产停止使用糖色。因而,市豆制品厂(即原来市酱制品厂,1973年改名豆制品厂,1985年改为市酿造厂)从1979年起对酱油车间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1982年5月,改造工程完工,扩建厂房938平方米,新建酱油发酵池20个,购置工业锅炉1台,安装了简易灌装线。酱油生产改无盐固态发酵为低盐固态发酵法,这种新工艺延长发酵期,使生产出的酱油味鲜、色浓,氨基酸平均含量0.7%,最高达0.98%,符合国家规定的理化标准。酱油产量也有原来的600吨提高到2000吨。1984年,该厂生产的“天井湖”牌酱油被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
1981年,市蔬菜公司腌制厂开始生产铜陵传统产品糖冰姜,年产量约100公斤。1983年,该厂生产的糖冰姜被选入中国酿造学会编印的《中国酱腌菜》一书 。1985年,市副食品厂引进烧鸡加工技术,开始加工生产烧鸡投放市场,当年,加工生产烧鸡6.17吨。
到1985年,铜陵市调味腌制品加工生产的主要厂家有:市酿造厂(建于1976年12月)、铜山区酱制品厂(1975年10月投产)。还有加工豆制品的作坊10家。
上一篇:第二节 粮油食品加工
下一篇:第四节 糕点糖果加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