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二节 流通计划管理

铜陵市建市后,对于流通计划的管理,沿袭我国当时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又长期沿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统购包销政策,加上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缺乏组织商品流通的经验。造成对流通领域统的过多,管得过死。具体表现为实行统购统销和计划管理的商品逐年增加。非计划商品的范围很小。小商品匮乏,不利于生产和销售,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1958年以后,在所有制上强调“越大越公越好”,集体商业国营化、个体商业被取消、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形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结果商品流通渠道很少,购销形式单一,把商品流通由“千条线变成了“一根绳”,商品经营环节层迭,按照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关系设置批发企业和管理机构,使城乡部门、地区之间相互分割,以致机构重叠,层次繁多,使一些商品经过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延长了流通时间,增加了流通费用,加重了消费者负担。政企不分,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国营商业普遍缺乏必要的经济自主权,企业之间和职工之间“端铁饭碗”、“吃大锅饭”,不能很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铜陵市流通计划中,包括商品流转计划、粮油棉购销计划、外贸收购计划。上述计划历年来基本上以系统编制为主,报市计委审定后转报省计委审批后以年度计划下达执行。市计委除对紧缺商品予以适当干预使之合理分配外,基本上以条条管理为主。但也要经常督促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以便全面综合平衡。
对于生产资料的流通管理。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进入市场,主要以计划分配和调拨为主,市计委只控制物资供应计划指标,具体由物资部门组织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陵市的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
恢复和发展集体合作商业,扶植个体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和城市农贸市场,逐步建立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业经济形式。1957年,铜陵市个体商业几乎绝迹。到1985年已发展到6128户,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719万元,其中农村集市848万元。
在保证国营商业主渠道畅通的前提下,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兴办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发展各种商品的购销形式。如生产单位自销,工商、农商、商商联合经销、贸易货站等。按照经济区划设置商业批发机构,按商品合理流向调拨商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
到1985年,各种形式组成的商业网点达3907个,比1980年638个增加5.12倍。商业从业人员达1.43万人,比1980年7484人增加90.9%。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放开搞活,扩大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把企业从以行政机构的附属地位改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改革纯行政管理为经济办法与行政手段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扩大购销业务。以租赁和承包形式经营的商业企业也逐渐增多。
建立四通八达、反应灵敏的市场研究机构和市场信息网络,保证商品产销两旺,增加商品适销对路,增加花色品种,进一步推进合理组织和扩大商品流通工作。
到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103万元,比1978年9482万元增长122.56%;比1957年2116万元增长8.97倍。
外贸收购总额1985年达2620万元,比1980年656万元增长2.99倍;比1975年178万元增长13.72倍。改革促进了流通,繁荣了经济,发展了生产,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1.25倍,每千人的商业服务人员从1980年的37人增加到1985年的67人。
上一篇:第一节 生产计划管理
下一篇: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