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物资管理

第二节 物资供应

铜陵市物资供应机构分为两大部分,即生产主管部门的供应机构和物资系统的各物资专业公司和“中心”。物资供应的方式基本分为直达供应和中转供应两种。
1979年前,物资供应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物资计划分配的调拨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资料作为商品逐步走向市场。物资供应除了计划调拨部分外,市场调节部分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据统计,从“五五”到“六五”的十年间,全市各物资企业累计销售物资总额达21939.56万元。销售钢材5万吨,煤炭107万吨,木材8.1万立方米,水泥7.5万吨,生铁1.1万吨,平板玻璃1000万平方米,汽车464辆,金属切削机床182台,布电线1.4万公里,轴承55万套,电焊条847吨,烧碱近0.3吨,纯碱0.46万吨,轮胎1.5万套,油毡19.5万卷,以及汽车配件和农业机械等。为了提高物资供应的社会效益,方便用户,保证各方面需要,从1980年到1985年,物资企业就厂、就站、就港直接调拨物资6.2万余吨。节约装卸短途运费达20万元,设立供应网点达32个,形成了遍布全市的物资流通网络。
一、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主要为钢材及其制品的15大类)、有色金属、铁合金等。1958年金属材料由各主管部门自行调拨。1960年由铜陵市物资局集中管理。1965年起,由铜陵市金属材料公司(原称金属供应站)组织供应。
铜陵市金属材料公司,主要担负全市地方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所需金属材料的供应任务,在石城路有0.72万平方米的仓库。60年代初,供应量200余吨。到1985年年供应量已突破0.8万吨。
1979年前,金属材料由市计划委员会申请和分配,金属材料公司负责调拨和按供应计划供应。金属材料资源主要从上海、南京、山东、合肥、马鞍山等地组织。在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按中央“集中统一,全面管理”的方针,对下马单位的库存钢材,由物资部门进行计划收购,重新纳入计划分配,这部分资源占全年计划调拨量的40%。70年代,计划分配的钢材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很大,除了计划分配以外。主要通过参加全国各地的调度调剂会议,组织一部分本市需要的紧缺品种,以解决供需矛盾,为了挖潜力。1975年、1979年先后三次对全市各单位的库存金属材料实行普查,清仓核资。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市的调度调剂,这部分占年供应量22.5%。为了缓和供需矛盾,从1974年到1985年,利用地方资源,红粉(氧化铁)、生铁、焦炭、钢锭协作加工、调剂短缺钢材达1.05万吨。
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后,计划调拨部分逐步减少。通过市场组织的资源比例逐年上升。“六五”期间,在市场组织的钢材达1.69万吨,占同期供应总量的48.3%,大大缓和了钢材紧缺的矛盾,基本保证了生产建设的需要。
金属材料在进行正常的供应中,突出抓了重点供应、承包供应和直达供应。
重点供应。对工业生产的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分配,优先供应是金属材料供应中一贯的原则。1976年,对有色公司第一冶炼厂溶炉抢修,发电厂煤渣利用加工水泥建设项目,化工总厂黄磷生产扩建工程,市煤气工程等都进行重点供应。仅1979年,供应重点工程紧缺的中板、小元、罗纹钢达0.15万吨。1983年对化工、轻工、煤炭、机械等重点工程供应达0.47万吨。
承包供应。首先在5.4万立方米煤气柜工程中实施,这种供应方式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为保证物资供应,缩短工期,合理组织流通,提高流通的社会效益而开展的。金属公司克服了品种特别、难度很大的困难,组织供应了850多吨钢材,使煤气柜工程如期完成了任务。另外,对市水泥厂的扩建,邮电局自动电话楼工程、磷铵工程、新桥硫铁矿防治水工程、朱村22万伏变电所工程等都实行了承包供应。1985年,在钢材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市政府大楼、长江新村改造、元件二厂扩建等项目的钢材承包供应任务,供应量达0.16万吨。
直达供应,这是物资系统不收任何费用,为生产厂组织大宗资源的供应办法。70年代芜铜铁路通车后,为了节约流转费用,对运机厂实行大额直达供应,满足率达95%以上。
在“六五”期间,金属材料供应方向为:农村建房1%,机械制造2.7%,轻工市场7.9%,基本建设36%,其他占43.3%,物资系统供应的钢材占全市总销费量的23%。
二、机电设备
机电设备产品主要包括通用的统配机电设备,部管机电产品和地方生产的机电产品。其中有机械设备、电工产品、轴承、量刃具、仪器仪表、磨具、汽车等,品种繁多,规格复杂,使用范围广。1959年,由市经济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1960年归铜陵市物资局,1964年后,由铜陵市机电设备公司(原称机电供应站)组织供应。
铜陵市机电公司在石城路有1.08万平方米的仓库,经营品种从初期12个到1985年已超过4000种,年销售额超过1350万元,是铜陵市最大的一家经营机电产品的企业。
机电产品的资源组织除按调拨计划进行合同订货外,还在本市采取收购积压产品、组织加工、调剂余缺等办法解决,但由于经营初期品种少、供销渠道不畅,积压和脱销时有发生,供需不平衡。1975年后,按照“层层申请,统一计划,综合平衡”的供应办法,不但统配、部管机电产品实行计划调拨,三类机电产品也逐步纳入申请和分配的轨道。因而,通过计划调拨的机电产品超过70%,不足部分则通过调度、调剂、利库解决。
1980年后,国家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机电产品品种减少。除统配产品外,二、三类机电产品逐步放开,通过市场解决的货源量大大增加。铜陵市机电公司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种订货会、调剂会、展销会,与全国几十家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组织多种名牌产品满足本市生产建设需要。如哈尔滨刃具厂的刃量具,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牌载重车,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东风牌载重车,上海生产的幸福摩托车,大连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C620车床等。
调度调剂机电产品是1978年以前补充计划调拨不足,调整库存结构,处理积压的经常性业务工作。1975年和1976年,调度调剂107万元。1978年通过南京、合肥、杭州及本市各单位调度调剂45万元,处理积压7万元,超储物资33万元。
为了适应生产资料市场开放的新形势,满足对机电产品小额供应的需要,1980年在义安路设立了机电产品供应门市部,1985年门市供应额达168万元,占销售总额的62%。
本市地方工业生产的机电产品从1971年起进入流通。市机电公司深入生产企业,帮助解决原料问题,促进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为生产厂提供市场信息,协助召开订货会,用户座谈会,扩大本市机电产品的影响,打开了地方机电产品的销路。1985年本市机电产品的生产已达30多个品种,产值百余万元,物资部门协助销售的产品占1/3。市矿机厂生产的手动葫芦被评为部优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8个国家。市电器厂生产的开关,经机械工业部、省机械厅抽样检查,合格率达100%,深受辽宁、青海、吉林等十多个省、市欢迎。为了拓宽物资渠道,市机电公司与全国50多个生产企业建立了信息联络,开展联营联销。1985年,机电产品供应额大幅度上升,主要统配机电设备的供应额达850多万元,占销售总额的63%。为了满足供应,市机电公司打破行政隶属供应关系,对原属华东一级站供应的中央、省属企业,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陵机车车辆工厂、供电局、发电厂等单位需要的各种机电产品也积极组织供应。1984年,在企业整顿中,为了加强企业管理,公司安装使用了微型计算机,为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任务指标化、考核数据化提供了保证。
三、化工轻工材料
化工轻工物资主要是无机化工原料,有机化工产品、橡胶及橡胶制品和火工产品。1959年前由市经济计划委员会统管。1960年后归属市物资局集中管理。1965年后由市化工轻工公司(原名化轻供应站)组织供应。
市化工轻工公司担负铜陵地方生产建设需要的化工轻工物资的供应,在建设路拥有0.35万平方米的仓库。1985年供应额近1000万元。
化轻物资大多数属统配、部管产品,其中不少是国家控制的主要化工物资。70年代前,主要是国家计划调拨,少数物资通过协作、加工、调剂串换解决。80年代,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后,一方面对国家计划调拨的化轻物资抓紧订到拿到,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在市场组织本市所需的化工轻工短线物资,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化轻物资的来源,绝大多数由市外调进。本市生产的仅有硫酸、苯酐、电石等。
对农业生产所需化工产品及时给予供应,一般做到提前预拨和优先安排供应。1976年为保证百台农机大会战,优先供应轮胎245套;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时,一次投放的火工产品达60余吨。
1979年,长江化工厂停产,为了保证绢纺、麻纺生产的化工原料需要,及时调进了200吨烧碱。
针对化工产品长短线变化大的特点,每年化工轻工公司都注意调整库存结构,及时处理积压物资,调进短线物资。1980年调出长线化工物资额达20万元。1982年调出30万元,占年供应量9.7%。在“六五”期间,化工轻工公司针对市场变化大,生产厂对物资能否保证供应存有疑虑的情况,积极开展承包配套供应,1982年承包达240万元,1985年达708万元,供应中,坚持信守合同,不搞搭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随着本市对化工物资需求的增加,供应量也大幅度上升,1985年供应量比1966年增长16倍。目前本市由罗马尼亚引进的磷铵工程正在安装,化工工业已成为本市工业生产的五大支柱之一,化工产品结构的改变,将对搞活物资流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包括水泥及其制品,平板玻璃,油毡,石棉及其制品,卫生陶瓷,装潢材料,建筑五金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等160多个品种。建市初期由市经济计划委员会统管,1965年由市建筑材料公司(原称建材供应站)组织供应。
市建筑材料公司是本市主要建材物资的经营企业,在建设路有0.49万平方米的仓库,1985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建材物资大部分从芜湖、马鞍山、合肥、蚌埠、淮南、上海、洛阳、秦皇岛、邵阳、景德镇等地调进。1979年以前,水泥及平板玻璃、石棉瓦、油毡等由市计委分配,市建材公司组织调运,1979年后,水泥由市计委分配,其余部管物资由省建材公司分配,不足部分由市建材公司从市场组织供应。
在70年代前,主要靠水运和公路运输,损耗大,费用高。芜铜铁路通车后,大部分建材物资由铁路直接运输。
1965年,水泥供应量为0.28万吨。随着基本建设的发展,到1985年达1.4万吨。其中通过市组织的达0.73万吨,“五五”至“六五”期间调进水泥7.5万吨,其中“六五”比“五五”增长88%。
为了降低建材物资运输损耗,尽可能节约运杂费用,市建材公司长期坚持就港、就站、就厂直拨供应,仅水泥一项“三就直拨”超过年销售量的40%。
在建材物资供应中注意保证农用建材物资供应,1975年为确保温室作物越冬,送到农民手中的平板玻璃达0.32万多标箱。1983年,铜陵县发生水灾,市建材公司送去平板玻璃1.35万平方米,油毡0.38万卷。1985年为支持郊区、县和乡镇企业发展,直拨供应水泥0.47吨,平板玻璃1.3万平方米,油毡0.78万卷。
市建筑材料公司还对市邮电大楼、第二麻纺厂主体工程、硫铵工程等项目所需建材物资实行承包供应,仅1982年供应的石棉瓦就超过4万张。1984年,承包供给化工、轻纺、煤炭工业、机械工业、城市建设所需的水泥占全年供应额的57.5%。
为了满足人民生活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先后开设了建设路和义安北路两个门市供应点。在平板玻璃供应紧张时,门市部拆整卖零,实行开片供应,一年就供1.3万平方米,方便了人民生活。对基本建设,建筑维修,实行成批套裁,平板玻璃的利用率从60%提高到83%,缓和了玻璃紧缺的矛盾。在郊区和一些邻县乡镇,为方便农民购买建筑材料,设立了7个代销网点,代销额占销售额的15%。1985年门市网点销售额达56.6万元,是1981年的6.7倍。
五、煤炭
煤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1958年前由冶金指挥部管理,市经济计划委员会平衡。1959年到1961年,由商业局所属煤炭商店经营。1962年,由市石油煤业建筑器材公司经营。1979年3月,煤炭由新组建的市燃料公司组织供应,隶属市物资局。
市燃料公司是本市主要经营煤炭的物资专业企业,1985年供应总额691万元,计16万吨煤炭。
1971年前,统配煤由两淮经铁路运到裕溪口,再由水路转运到铜陵港,在港务局货场堆放、储存、发货。芜铜铁路通车后,采取铁路直接运输到长江路和义安路边的专用煤场成堆、储存、发货。1985年7月北斗山煤场建成,专用线通车,煤炭直接运进北斗山煤场。
煤炭主要是国家计划调拨,1979年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市场、民用煤不断增加,计划调拨部分不能满足供应,市燃料公司积极组织计划外资源增补。1979年到1985年,购进煤炭达80万吨,其中计划外组织的11.2万吨,基本上保证了本市生产、生活用煤的需要。
铜陵市煤炭供应范围主要是本市地方工业用煤、市场和居民生活用煤,枞阳县下四区、无为县牛埠区、普济圩农场也划归本市供应。主要品种有两淮的原煤、泥煤、混煤、块煤,山西阳泉、晋城的无烟煤,晋中的烟煤,地方立新煤矿的小矿煤等。产品有经济窝煤、弹球煤、小焦炭、焦粉等。
煤炭供应按市计委下达的计划切块分配供应,1979年前生产用煤由主管单位分配指标,按用户单位包干供应。1980年后制定燃料消耗定额,实行凭证定量核实供应,居民也按人口凭证、凭票定量供应。
工业用煤在60年代每年约需万余吨,到70年代也只有3万吨。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1985年地方工业用煤已达7.6万吨,占全市用量的14%,其中化学工业占13%,水泥工业占18%,轻工业占12%,纺织工业占24%。
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市场用煤以地方煤为主,兼有少量统配煤。1979年后统配煤缺口较大,为解决供需矛盾,根据食堂、饭店、小生产炉灶的性质,按比例配给地方煤,以劣代优,节约优质煤,地方煤的供应,利用量由1981年的6.4万吨,上升到1985年的8.4万吨,占市场用煤总量的71%。
1959年,全市只有设在建设小街的一个煤球厂,一台旧弹球机,加工居民用煤,日产500~600公斤。1972年经济蜂窝煤球机投产,到1984年,全市有煤球生产机械21台,年平均生产和销售量达1.5万吨。1980年后,本市开始普及使用煤气,市内居民用煤量仍达1.75万吨,对边远厂矿如凤矿、鸡矿、机车车辆厂、普济圩农场等单位则采取分拨供应,自行加工的办法解决。
1980年,按照物资工作必须“管供、管用、管节约、管回收”的原则,为节约煤炭,市燃料公司成立了市节煤科,组织节煤服务队配合市能源办、深入调查,宣传节约,进行全市工业锅炉普查,增训司炉工,对厂矿煤耗测试,协助改炉改灶,推广节煤“铜陵灶”。到1985年,已改灶267口,安装一炉多用的喇叭炉97台。1980年,对化工总厂年产10万吨硫酸的两台沸腾炉进行技术改造,余热利用,总投资22万元,投产后两年半时间内,节煤0.8万余吨,节约资金36万元。在“六五”期间,全市通过节能活动,共节约煤炭2.5万吨,地方工业产值万元耗煤量也从1980年前的3.6吨下降为2.24吨。
本市最大的煤场——北斗山煤场,投资150万元,占地7.2万平方米,可储煤10万吨,于1985年7月在市北郊竣工。场内有双轨铁路专用线0.15万米,可同时停靠40节车皮,北斗山煤场的投产对减少城市污染、节省运费、缓和市区车辆拥挤矛盾,促进铜陵经济建设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木材
1959年1月,铜陵市木材公司成立,市木材公司是本市主要经销木材的物资专业企业,在义安路有659平方米的营业楼,扫把沟有1.33万平方米的货物,火车站北有4.29万平方米的货场,其中木材加工厂占地0.2万平方米,还有400米长的铁路专用线,各种机械设备40多台。到1985年累计供应木材20多万立方米。1985年销售额为364万元。市木材公司隶属关系变动频繁,现隶属市计划委员会管辖。
木材的资源主要在贵池、青阳、石台、东至等山区,江西、福建、四川、湖南也有进货,1980年以后主要货源在云南、四川,另外还进口一部分苏联和美国的木材。
木材的经营品种有杉木、松木、杂木三大类,另外还经营加工原木,原条及胶合板,纤维板等。
1979年以前,木材是国家统配的三大材之一,全部实行计划调拨,对坑木、枕木、造纸用木实行定点定量供应。
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对木材需求量日益增大,国家计划的调拨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79年后,木材市场逐步放开,市木材公司不断组织计划外木材资源,以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还供应一部分木材给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木材的运输原主要靠汽车和水运。1985年,车站货场铁路专用线通车后,大宗木材均通过铁路专用线直达车站货场。
在木材供应中,重点工程所需木材,历来作为优先供应的范围。如对磷铵工程、新桥矿防治水工程、焦化厂扩建工程、市体育馆工程等所需木材,都予以保证,对绢纺厂蒸桶所需的特殊桃花木,亦能想方设法帮助调剂解决。
为了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自1980年起,陆续建立了5个营业网点,进行零供,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效益。
七、汽车配件
汽车配件是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物资。60年代,本市运输主要靠水路,公路运输由芜湖驻铜29车队担负。汽车配件大多由汽车配件公司芜湖营业处提供。1978年2月,在省汽车配件公司铜陵营业处基础上组建了市汽车配件公司。经几年的发展,到1985年已占地0.89万平方米,其中仓库0.1万平方米,营业综合楼0.1万平方米,供应品种0.3万种以上,年供应300万元的汽车配件。市汽配公司现属市机械工业公司领导。
汽车配件的资源主要来自华东、华北、中南及本省的合肥、芜湖、安庆等地,通过全国、华东地区和省内的衔接订货会议和调剂会议签订合同,组织进货。一般委托供方代办托运,对临时组织的货源,自行派车提货。
1979年,汽车配件实行计划分配,核实供应,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计划调拨只能满足10%,其余靠市场调节组织供应。1980年到1982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汽车配件行业受冲击较大,库存积压,生产企业资金紧张,购买力不足,配件销售量下降。这个阶段,汽车配件公司注重配件的质量、价格以及改进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特殊需求。并积极调整库存结构,处理报废、淘汰、损残配件23万元,使企业渐渐有了生机。1983年后,汽车配件日趋紧张,部管配件仍需计划分配,省管配件也实行分配与以销定产结合的办法,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为了搞活流通市场,汽配公司逐步与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参加行业性情报网,建立用户使用卡片,节假日照常供应,销售量不断上升,销售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对铜陵市组织供应,还辐射到上海、江苏、天津、合肥、淮南、六安、巢湖等地。年销售额达287万元。
为了满足用户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市汽配公司积极开展了门市供应,除此之外,还为用户代购、代销、电购、函购、代装车、代卸货、代托运,进一步扩大了销售市场。
八、农业机械
铜陵市农业机械公司成立于1971年9月(原名市农机配件公司),隶属市农委领导。有一幢仓库和二个门市部,主要经营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农用动力和排灌机械、农机配件、船用机械配件等7000多个品种。
1979年前,农机物资中107个主要品种实行计划调拨(占销售量80%)。1972年到1974年,一、二类物资实行计划供应,三类物资凭卡交旧售新限额供应。1975年后,以零售为主,同时对铜陵县农机公司办理小额批发业务。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供应的计划调拨减少,市场供应不断扩大,形成以市场开放为主的流通网络。供应范围从铜陵市扩大到邻近的五县一市,与14个单位建立了正常的批发供应渠道。从1983年起,和全国100多个生产企业建立了挂购协作关系,并与上海、洛阳、青岛、杭州等地的生产企业组成联合体,签订互惠互利的供求协议。
在农机物资供应中,公司热情向用户传授科学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知识,帮助修理出现的故障,还组织部分柴油,配售拖拉机。对用户反映的农机质量问题,市农机公司积极负责地向有关生产厂联系,进行修理,更换或索赔,使用户满意。对春耕、农田水利冬修、防讯、抗旱所需物资,公司也积极组织满足供应。
市农机公司从1972年至1983年的12年间,累计亏损55万元。在企业整顿中,该公司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改进服务态度,组织名牌优质适销对路产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4年第一次扭亏,盈利1.16万元。1985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盈利5万元。1985年,为了搞活流通,扩大销售,一次投资35万元,在义安路建造1000平方米的农机商场和办公大楼,该商场将成为铜陵市农机供应的贸易中枢市场。
九、地方物资
铜陵市地方物资公司于1980年11月成立,同时将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从物资局划出,并入该公司,与市物资协作办公室合署办公,隶属市计委领导。1985年改名铜陵市物资开发公司,作为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下属企业。有占地900平方米的库区,其中库房面积500平方米。1985年销售各类物资总额达651万元,盈利近40万元。
市地方物资公司建立初期主要搞代购、代销、代加工、代串换、调剂协作。目前主要以本市的地方物资与省内外建立广泛的协作网络,签订加工供销合同。并通过开展横向联系,和上海、江苏、山东、山西、福建等地建立协作关系,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物资协作。
市地方物资公司根据本市工农业生产需要,组织协作加工的物资主要用于填补计划分配不足。通过协作加工的物资重新纳入计划分配,对缓和本市计划缺口,解决物资供需矛盾起到积极作用。从1981年到1985年,通过协作、加工、调进钢材0.91万吨,木材0.77万立方米,玻璃0.98万平方米,尿素0.19万吨,纯碱、烧碱80吨,淮煤0.34万吨。由本市调出的地方资源有红粉(氧化铁粉)14万吨,电解铜150吨,生铁0.62万吨,钢锭560吨,硫精砂30万吨,磷肥1.35万吨。至1985年底累计盈利160.26万元。
通过地方物资公司协作的各类物资,均由市计委开调拨单供应,供应价格一般略高于计划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十、金属材料回收
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是国家计划管理的重要统配物资。1962年,物资部门开始对废金属材料进行回收与利用。1983年5月,成立废金属回收站,1985年3月,正式建立“市金属回收站”,隶属市物资局领导。
1962年,物资收购储存仓库设在位于市建设路原市机械厂的翻砂车间。1983年,省物资厅拨款15万元,作为收购积压金属材料的资金。
80年代,废金属材料的回收量逐渐增大,废旧金属材料的资源,主要从更新报废的汽车、锅炉、机电产品中回收,进行解体加工后按计划调拨销售。1983年,金属回收站在积极收购报废机电产品的同时,开展了收购多种报废汽车的业务。
1985年,为适应物资经济工作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开拓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工作,在谢家垄投资兴建了占地0.57万平方米的废金属回收基地,其中有0.11万平方米的仓库和办公室。对收购的废钢材、有色金属材料,报废汽车进行拆卸解体,凡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均按规定进行折价处理。
1985年回收废钢材30吨,废汽车15辆,回收额26.5万元,供应额28万元,赢利2.5万元。
铜陵市市级物资企业1963~1985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铜陵市市级物资企业1963~1985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上一篇:第一节 物资经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