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九章 黄山市

第四节 黄山区

黄山区位于安徽南部,是著名旅游、疗养胜地。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00′~30°32′与东经117°50′~118°21′之间。区境内东西宽约51.75公里,南北长约57.83公里,总面积166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该区东接旌德县,东南接歙县,西与石台、青阳县毗连,西南与黟县、休宁县交界,东北与泾县相连。现设11个乡,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甘棠镇。
一、区名由来及有关城镇、疆域变迁
黄山区区名源于境内有世界第一流的,以山岳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黄山为名。黄山区原名太平县。
太平县创始于唐天宝四年(745年)割泾县西南14个乡地置(治三门山南,今黄山区仙源镇北“宋城”)。永泰年间(765~766年)中,并入泾县。大历年间(766~779年)中,分泾县龙门3个乡复置太平县(仍治今仙源镇北“宋城”),直至1983年12月1日撤销,前后长达1220余年。《旧唐书·地理志》说置于唐天宝十一载(752年)正月,误;《新唐书·地理志》说“天宝十一年析当涂、泾县地置。大历中省,永泰中复置”,更误。它除比认定的创始年代短少7年外,欧阳修和宋祁等还有两个错误:一是太平县远离当涂,不可能分当涂县境置,只能是当年侨置的当涂县地,隋、唐时已属南陵、泾县地;二是永泰年间在前,大历年间在后,是颠倒了时序。应以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说天宝四载为是。当时宣城郡太守李和因此处远离宣城、泾县这些郡、县治所,地僻山区,难以驾驭,奏请割泾县西南14个乡地创设。
县名据《庄子·天道》“太平,治之至也”,系吉利语。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说:“以地居(宣城)郡东南僻远,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因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竟。时以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也是吉利语,是统治阶级粉饰太平,实为不太平。据史载,太平县创立不久就爆发了王万敌领导的农民起义,为加强治理,唐王朝又割太平县9个乡新置旌德县,“冀其邑人从此被化”,而能“旌德礼贤”。
黄山区人民政府驻甘棠镇,该镇是区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仙源镇是古老的县城,新兴的工业集镇。在黄山风景区内已形成汤口、宾馆区及高山玉屏楼、北海等接待点。
〔甘棠镇〕
位于黄山北麓平坦开阔的冲积盆地里,涌溪河滨,是连结黄山与太平湖的后方基地。甘棠镇名源于《诗经·甘棠》诗。因该诗有“蔽芾(音fu,茂盛的意思)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音bá,停留的意思);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通“拔”),召伯所说(通“悦”,止息的意思)。”这首诗说周朝大臣姬在辅佐周武王、周成王时政绩昭著,德惠于民,受封召伯,世称召公,曾在茂盛的甘棠树下审判案件,施政办事。因此,诗中叫人不要砍伐和剪裁它,因作《甘棠》诗以作纪念,从此为比喻人民对召公及其他贤官良吏的怀念的典故,常写成“甘棠”或“棠荫”。《史记》对这首诗注释为“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唐诗人刘禹锡在《答衢州徐使君》,杜牧在《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中就引用了“甘棠”典故。宋苏轼也在《沈谏议召游湖不赴》中引用了“棠荫”典故。古代徽州、宁国府地区文风昌盛,所取地名喜用典故,如离黄山南麓的歙县境内的棠越也是用此故典,“樾”为“树荫”,“棠樾”即“棠荫”的本义。这些,既说明徽、宁地区文化发达,也说明徽、宁地区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无独有偶,今甘棠镇的政区在黄山市的行政区划图像一片充满生机的树叶状镶嵌在黄山与太平湖之间,北距“黄山情侣”太平湖仅33公里,南离黄山仅18公里。在以甘棠镇为中心,在半径120公里范围内,泾县云岭、屯溪老街、歙县牌坊群、九华山、鱼龙宫、蓬莱仙洞等人文、风景景观像颗颗明珠布满在周边大地上。甘棠镇由来还有一个说法是明末前此地名“赶坦”。有一秀才经此,嫌地名太俗,见时境内遍植棠梨(又名甘棠),很快联想到《诗经·甘棠》中歌颂召伯的治绩,因而改名甘棠。
甘棠镇的历史悠久。近年在基本建设中,在古镇东部挖出大船板和较厚的沙砾层,说明甘棠镇座落在古河道上。同时,也说明甘棠镇地区是冲积淤成的盆地。古镇形成初期已难备述,但今镇西部老建成区西南郊万历间所建的太宇亭,崇祯四年(1631年),重修改名六角亭的3层6角飞檐翘角楼阁式的古塔是古镇历史的见证人。说明明代这里已是当时太平县境内的繁华农贸市场。1963年11月7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原太平县城从仙源镇迁往甘棠镇。198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太平县为县级黄山市,甘棠镇成为市区中心和黄山旅游区的后方基地。
〔仙源镇〕
是黄山区境内最古老的城镇,系自宋迄今故太平县老县城,直到1964年初才结束其作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古镇历史悠久。追溯它的建城史应为镇北的“宋城”为起点。它为唐宋的太平县治,至南宋绍定(1228~1233年)年间,始筑南宋后,南移于风景秀丽的三门山麓。古仙源镇镇名,据《太平县志》说:麻川水为邑东条水,以其源出黄山,古称仙源。这条麻川水,又称麻川河,俗称东埠河,又因水以源出“黄山仙境”而名仙源,城以水名。仙源古镇地势呈盆地状,位于太平湖之滨,黄山北麓的三门山下,仙源流经城东,使千年古镇一面偎山,三面环溪,形成“面揖黄山,足潆碧水”的城市格局。据《黄山志》载:“仙源镇在唐之前称沙镇。唐天宝十一载(752年)始立太平县,此镇为太平镇,直延至宋代再称仙源镇。”解放后,曾易名城厢镇,1964年1月,复名仙源镇。仙源古镇依山临水,市井繁庶,景色宜人。1963年12月27日太平县城自仙源镇正式迁驻甘棠新城后,仙源镇比起其它新兴的旅游城镇来说,已日趋衰落。
〔汤口镇〕
其与宾馆区均为黄山风景区的行政、疗养和接待中心。汤口镇距黄山宾馆区即温泉景区2.5公里,为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镇以位于黄山汤泉水出山之口而名,是个背倚黄山,面临逍遥溪,群峰环崎,山水相映的旅游集镇。
〔疆域变迁〕
今黄山区行政区域变迁很大。它的前身太平县初创于唐天宝四载(745年),割泾县西南14个乡地置太平县,时太平县范围较大,包括今黄山区原太平县地及旌德县地,治今黄山区仙源镇北“宋城”。宝应二年(763年)二月,析太平县东南部麻城等9个乡置旌德县。永泰间,并太平县入泾县。大历间,分泾县西南龙门3个乡地复置太平县(仍治“宋城”)。此后,太平县曾长期保持较稳定的疆域。
1956年3月8日,将太平县的和平、桃源2个乡划入石埭县;将泾县樵山乡和桃潭乡13个选区划入太平县。1959年1月1日,太平县与石埭县合署办公。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埭县,分别并入太平、祁门2个县,并入太平县的有广阳、夏村、七都、横渡4个人民公社(4月14日执行)。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分黟县、祁门、太平、贵池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设立石台县(已改“埭”为“台”)。实际上,8月9日,只划太平、贵池2个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治七里镇),即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于7月31日决定,只从太平县划走原属石埭县所辖的七都、横渡两区中的六都、七都、河口、七井、横渡、兰关、香口、贡溪8个公社划入重设的石台县。12月7日,又将广阳公社划入石台县。1978年10月26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泾县麻川安吴茶场代管的麻川立新、新建2个生产队及水面、山林划归太平县,并将石台县的广阳公社及所辖陈村水库的全部水面划归太平县。1970年3月,淹没区的秧溪、夏村2个公社撤销,增设清溪公社。1979年11月21日,改陈村水库为太平湖。1983年12月1日,撤销太平县,将原太平县所辖区域及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和黄山风景区并入新设省辖县级黄山市(改驻甘棠镇)。1987年11月27日,撤销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仍驻甘棠镇),隶属地级黄山市(驻屯溪区),至今未变。
二、历史沿革
黄山区除今汤口区原属歙县,广阳乡原属石台县外,其余地区自唐天宝年间属太平县,在太平县建置前属汉初创建的泾县西南地区。在太平县创制前,今该区境内无县以上政区建置。
〔先秦时期〕
今黄山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春秋时期,本地区先后属吴、越、楚王国。战国时期,地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地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区)。秦末,分会稽郡西部地区置鄣郡(治故鄣),改称吴郡(治吴,也有的史书仍称会稽郡)地。
〔西汉〕
楚汉相争前,又析会稽郡西部增置庐江郡(治番阳,今江西波阳),地属庐江郡。汉初置泾县,今黄山区主属庐江郡泾县(治今泾县城北2.5公里泾溪西岸)西南地区,部分属鄣郡陵阳、歙县地。楚汉之交,庐江郡为英布九江王国支郡。高祖四年(前203年)七月,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与九江国同都六,今六安市区北城北乡张巷村西古城)。十一年十月,改属刘长的淮南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文帝七年(前173年),庐江郡直属汉廷。十二年,庐江郡改属刘喜淮南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属刘赐庐江王国。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撤江南庐江郡,4个县入鄣郡,改称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泾县改属丹阳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余仍之。
〔东汉〕
泾县属扬州刺史部丹阳郡(仍治宛陵)。兴平元年(194年)入孙吴,仍属扬州(后定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
〔三国·吴国〕
地属吴国扬州丹阳郡安吴(治今泾县安吴镇)、陵阳县(治今青阳县陵阳镇)地。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入晋,安吴、陵阳2个县仍属扬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2个县改属扬州(仍治建业,西晋末,改称建康)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东晋〕
今黄山区仍属扬州宣城郡泾县、陵阳县。咸康四年(338年),改陵阳县为广阳县,余仍之。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地入刘宋,安吴、广阳、泾县仍属扬州(治建康)宣城郡(仍治宛陵)。大明元年(457年),宣城郡改属南豫州。三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宣城郡改属王畿。五年,宣城郡改属南豫州。泰始三年(467年),宣城郡复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宣城郡复属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宣城郡复属扬州(仍治建康)。七年,改属南豫州(改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入南齐,2个县仍属南豫州宣城郡(仍治宛陵)。建元二年(480年),宣城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永明二年(484年),宣城郡改属南豫州(治于湖,今芜湖县王)。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地入萧梁,2个县仍属南豫州(初治历阳。后改治姑孰,今当涂县城关镇等地)宣城郡(仍治宛陵)。中大通中,宣城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四年正月庚午,改宣城郡为萧大器的宣城郡王国。承圣元年(552年),宣城郡改属南豫州(治宛陵)。
〔南朝·陈〕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地入陈朝,2个县仍属南豫州宣城郡。太建初,在宣城郡设宣州(治宛陵),2个县改属宣州宣城郡(治宛陵)。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撤销安吴、广阳县,地属宣州(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仍治泾县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河山庄、柳村一带)西南地区。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仍治宣城),属扬州刺史部。
〔唐朝〕
武德三(620年),杜伏威降唐,改宣城郡为宣州(仍治宣城),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新置南徐州,不久更名猷州,属之。地属猷州(治今泾县西15公里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安吴、南阳县地。六年,属辅公祏宋国(都丹阳,今南京市区)。七年,灭宋国,在宣城置宣州都督府,仍属猷州2个县地。八年,废猷州,并2个县入泾县,改属宣州都督府所辖宣州泾县西南地区。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属江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为宣城郡。天宝四载(745年),割泾县西南14个乡地置太平县(治今黄山区仙源镇北“宋城”),属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仍之。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宣州改属浙西道。时太平县范围较大,除今黄山区原属太平县地区外,还包括今旌德县地。宝应二年(763年)二月,析太平县东南麻城等9个乡地置旌德县。永泰年间,撤销太平县,并入泾县,仍为泾县西南地区。大历年间,复分泾县龙门3个乡地复置太平县,余仍之。从此,太平县疆域长期固定。贞元三年(787年),宣州改属宣歙道(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治宣州)。大顺二年(891年),改属宁国军节度(仍治宣州)。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改为都团练观察使(仍治宣州),余仍之。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入十国中的吴国,太平县仍属宁国军宣州(均治宣城,今宣州市区)。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入南唐,太平县仍属宁国军宣州。
〔北宋〕
开宝八年(975年),入北宋,太平县改属江南道宣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宣州改属江南东道。至道三年(998年),宣州改属江南路(均治昇州,仁宗改为江宁府,今南京市区)。天禧二年(1018年),复属江南东路。
〔南宋〕
太平县仍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又升为江宁帅府,又复为建康府,今南京市区)宣州。建炎元年(1127),江宁帅府辖宣州。三年,建康府辖宣州。四年,建康府属江南路江东安抚使司。绍兴初,太平县复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宣州。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宁国府(仍治宣城),太平县仍属之。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太平县所在宁国府入元,改属江淮行省(初治扬州路,今扬州市区)。十四年,升宁国府为路,置总管府(仍治宣城),余仍之。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杭州市区),改称江浙等处行省,宁国路属之。二十四年,江浙行省复改江淮行省。二十六年,徙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行省(仍治杭州路),属江南行御史台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均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区)宁国路。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余仍之。至正十五年(1355年),地入大宋龙凤政权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十七年四月,朱元璋部取宁国路,改宁国路为宁国府,余仍之。七月,改属大宋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区)。大宋龙凤六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入宁国府及太平县。旋复入朱元璋部。七年四月,改宁国府为宣城府,余仍之。龙凤十二年正月,改宣城府为宣州府,余仍之。吴元年(1367年)四月,复名宁国府,仍属吴江南行省宁国府。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太平县属明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宁国府(仍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八月,罢江南行省,太平县改属中书省宁国府。十三年正月,宁国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宁国府直隶南京。十九年正月,改称南直隶,余仍之。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宗室福王控制区,太平县仍属南直隶宁国府。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兵定江南,太平县仍属南直隶宁国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宁国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余仍之。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宁国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市区)。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宁国府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徽州府,今歙县徽城镇)。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1年10月31日),撤徽宁道,宁国府改属江安十府粮储道(专业道,清初即设,时治徽州府)。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宁国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道治由安庆府迁治芜湖县(今市区)。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徽宁池太广道改名徽宁池太广道(初迁治宁国府,继迁祁门县),改属浙江巡抚兼管。太平天国亡后,江南地区复属安徽省,复为徽宁池太广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迁治芜湖县(今市区),并正式为府以上二级区划,余仍之。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宁国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仍治芜湖县,今市区),余仍之。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辖区(治江宁)。
〔附太平天国〕
太平县为其范围。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太平军入太平县境。六年三月,再次进入太平县。二十日,占领县城仙源镇。其后几次占领太平县。其中,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初三,驻县城长达11个月。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才最后放弃县城。太平天国建政期间,太平县属安徽省(省会设安庆郡,今为市区)宁国郡(仍驻宣城,今宣州市区)。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大通军政府光复太平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太平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芜湖道(治芜湖县,今为市区)。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3月4日,北伐军光复太平县。8月,太平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太平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太平县直属安徽省第九区(首县为宣城县,今宣州市)。10月10日,太平县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专员驻贵池县,今贵池市区)。27年4月15日,太平县改属安徽省皖南行署(驻屯溪镇)。九月二十三日(1938年11月13日),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太平县城仙源镇,至32年三月二十三日(1943年4月27日)对太平县进行34日次轰炸,但没有沦陷。县城因受日机轰炸,国民党太平县政府迁至三口陈氏宗祠,后迁沟村。32年下半年,迁回仙源镇。34年11月,撤销皖南行署,太平县直属安徽省第八专区(抗战期间,先后迁驻今贵池市李家塔、今黄山市黄山区乌石垅,后回驻今贵池市区)。38年4月21日,县政府弃城南逃。

〔中国共产党建政〕
民国38年4月22日,太平县城仙源镇解放。4月28日,太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池州专区。5月13日,太平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太平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2年3月28日,撤销池州专区,太平县改属徽州专区(驻屯溪市)。
1956年1月12日,撤销徽州专区,太平县改属芜湖专区。6月20日,太平县人民政府改称太平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石埭县,分别并入太平、祁门县,太平县仍属芜湖专区。
1961年4月7日,分芜湖专区原属徽州专区部分复建徽州专区(驻屯溪镇),太平县改属徽州专区。
1963年11月7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太平县城由仙源镇(时名城厢镇)改驻甘棠镇新区。12月27日,太平县正式迁往甘棠镇新城。次年1月,太平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城厢镇复名仙源镇。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黟县、祁门、太平、贵池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分设石台县(改驻七里镇),属池州专区。实际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只划太平、贵池2个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
1968年5月31日,太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仍属徽州专区。
1974年2月2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将太平县改属池州地区。3月1日,正式办手续。
1980年1月29日,撤销池州地区,将太平县改属徽州地区。
1982年3月20日,改太平县革命委员会为太平县人民政府,余仍之。
1983年12月1日,撤销太平县,设立县级省辖黄山市(仍驻甘棠镇)。
1985年6月4日,县级黄山市改由徽州地区代管。
1987年11月27日,撤销徽州地区,改设地级黄山市(驻屯溪区),改县级黄山市为县级市黄山区,属黄山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三节 徽州区
下一篇:第五节 休宁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