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东北部,居于徐州与蚌埠市之间。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20′~34°02′与东经116°51′~117°20′之间。市境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44公里,总面积为286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1%。其四至,东连灵璧县,西接濉溪县,南抵怀远县,北迄萧县及江苏铜山县,东南与固镇县为邻。地处南北冲要,京沪铁路穿越市境南北,符夹、青芦两条铁路支线横贯市境东西,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宿州市人民政府驻市区。现全市设8个街道办事处,13个乡,16个镇。其中,市区设市北、西关、市南、南关、东关、道东、沱河等8个办事处,辖48个居民委员会。
一、市名由来、疆域变迁
〔市建制史略〕
宿州市建市史可追溯到创建于民国37年(1948年)11月20日成立的宿县市人民政府。12月25日,升为县级市。38年6月16日,撤销县级宿县市。1950年10月,政务院批准,成立宿城市;1951年5月31日,宿城市成立。1953年6月25日,撤销宿城市。1979年9月10日,国务院批复,以宿县城关镇为基础设立宿州市。1980年1月30日,将原属宿县城西区的6个公社划入宿州市行政区域。2月29日,成立宿州市人民政府。1981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淮北市宿东区,划交宿州市。1992年11月20日,撤销宿州市、宿县,组建宿州市,为现在的宿州市。
〔市名由来〕
宿州市、宿城市均源于唐宿州,民国以后的宿县。宿名缘于古宿国。
〔宿州市区〕
原是一座古城。追溯它的建设开发史则早在秦统一全国修驿道,以土埇其上而名埇上。隋开凿大运河后,由于这里地处“西翼梁、宋,北控徐、泗,南襟濠、寿,东限淮、泗,舟车会要,战守所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语),隋唐在此设埇桥,形成交通运输工商集镇,唐设盐铁院,成为大运河汴河段上游重镇符离县南的战略要地。唐大和七年(833年)正式将宿州治定此后,开始了古城的建城历史。但作为历史标志的汴水湮废于南宋以后,埇桥也随之毁弃,只留下古地名。经考证,埇桥遗址位于今市区大隅首南150米,今为淮海、大河南街交界处。
宿州建城始于晚唐。当时的宿州城为土城,范围很小,历代多次修复,又多次为兵燹所坏和黄河改道所造成的水患冲毁。唐末大水冲毁城池,曾短时间寄治原符离县城(今老符离集)。后修复城池,重在加强军事防御。尤其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都统制王德收复宿州,曾重修城池。后宋将杨沂中师溃于宿州,金兵残酷地屠城,使宿州城惨遭破坏。宿州城突破性建设要数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城。以后历代迭加兴修都是在北城的基础上,再也没有突破,且因战乱,破败不堪。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作为沿线的大站和军事重镇,才使城市畸形发展,很快突破老城。解放前的建成区也只是将旧城区的0.84平方公里增至1.2平方公里。解放后,作为皖东北的行政中心、宿县专区(地区、行署)的驻地,宿州市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解放初及近年的两度建市,使市区建设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皖东北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现市区建成区超过12平方公里,是解放前1150年的10倍以上。
宿州市区古名埇上,隋唐为埇桥镇,唐末作为州治兼附郭符离县治,故又有宿州、宿州城、宿城、符离城等名。清末,州城分州前、州后、东关、西关、北关5个集。民国元年4月,废宿州为宿县,为宿县第一区。25年,改设城关区,在今市区设县前、县后、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二铺等集。34年(1945年)8月15日后,仍为城关区,辖城中、东关、西关、符离4个镇及桃园、水池、北十里等乡。35年4月,城中、东关、西关3个镇改由宿县政府直辖。其中,城中镇设福音、黉学、扶疏、中正、白衣、城隍庙、凤凰、文昌8个保;东关镇设沱阴、隋堤、镇前、镇后、桑园、凌桥6个保;西关镇设文范、十里堡、陈营孜、大薛家、东岳庙、三里庙、大王庙、王楼、秦桥、半坡店、刘合孜11全保。37年11月16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宿城。17日,豫皖苏边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宿县市,组成中共宿城工作委员会。20日,成立宿县市人民政府,属宿东县。12月15日,升为县级市,属江淮行署第三专区。时宿县市辖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县前、县后6个镇和西北、西南、东北、东南4个乡。民国38年6月16日,撤销宿县市,并入宿县,撤销6个镇,改设县前、县后、东关、西关、南关5个派出所代管行政事务,并自11月6日直属专区领导。1950年10月,政务院批准,重设县级宿城市。1951年5月31日,成立宿城市,辖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县前、县后、道东7个镇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九里5个乡。1952年,调整机构并为市南、市北、东关、西关4个区级镇。1953年6月25日,撤销宿城市。9月,正式改为宿县城关区,辖城区上述4个镇。1956年11月,改城关区为城关镇,改设市南、市北、东关、西关4个街道办事处。此后沿革为5个街道委员会、办事处,农业区改为人民公社。1979年9月10日,批准以宿县城关镇为基础成立宿州市。1980年1月30日,增划城西区的6个公社;2月29日,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1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淮北市宿东区,划入宿州市,奠定今市区行政区域。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48个居民委员会,6个乡,51个行政村,行政区域1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超过12平方公里。1992年11月20日,撤销宿州市、宿县,成立大宿州市,原宿州市范围成为今宿州市区。
竹邑故城:位今宿州市区北10公里老符离乡古符离集濉河两岸,为古竹国都邑。战国时期,为楚国竹邑。秦在竹邑设竹县,后汉为竹邑侯国都邑,此后或为竹县,或为竹邑,东晋乱后废。南北朝大乱期间,曾先后为睢州、睢南郡,顿丘等侨置州、郡、县治所,又复竹邑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睢州、睢南郡,撤销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已由今灰古镇改治今解集),后将符离县治改治竹邑故城(今老符离集)。唐末,符离县改治宿州城。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符离县等4个县,并入宿州。因此,老符离集实为古竹国、竹邑旧城,作为符离县治时间不长。城址范围在今老符离集濉河两岸地下两米深处。今位其北3公里的符离镇是津浦铁路通车后兴起的交通集镇,只是延用旧集名而已。
符离故城:位今灰古镇附近,古为宿国都邑。战国时期,为楚国符离塞。秦汉,均为符离县治。此处原多苻离草,因名苻离,王莽改为符合县,以后讹为符离县。东晋乱后,废符离县。南北朝间恢复的符离县改治斛城县治(今解集),后迁治竹邑故城,取代竹邑旧名。后因竹邑退出历史舞台,而多次迁治的符离县与宿州同治,因此,符离集之名长期保留,人们已很少知道它的历史演变史了。
蕲县故城:位今市区南22公里蕲县镇浍河北岸。楚国名邑,秦置蕲县,王莽改称蕲城县,后常称蕲城,南朝曾设谯郡、北谯郡、蕲城郡等。隋开皇三年,废郡,仍为蕲县。唐元和间,改属新置的宿州。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6年,废入宿州,长达1500年以上的县邑驻地为土城,今遗址仍存。今遗址上宽15米,下宽25米,高8米,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45公里,周长6公里,面积2.18平方公里。现城墙北段、西段保存较好,东墙残存,南墙沿浍河北堤而筑4门,遗址尚存。今镇东大泽乡刘村集南1.5公里的枝疃沟西岸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旧址——秦末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旧址,又名涉故台。《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了这次起义的经过。现遗址呈覆斗形,高4.5米,东西长67.6米,南北宽65.5米,台上原有庙宇已毁,现存明清碑记4块。现已于台前新树黑色大理石陈胜、吴广起义雕像。
斛城县故址:位今市区西北栏杆乡栏杆集北1公里处,以《水经注》说:“陴湖水,东至朝斛亭。”又说:“陴湖水上承甾丘县之陴陂,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里,东至朝斛亭,西届甾丘故城。”以地度之,相符。一说位今栏杆乡解集。此城为后魏武定元年(548年)置斛城县,初治符离城(今灰古镇),后移治斛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入符离县(改治今老符离集)。今遗址出土汉砖汉瓦,说明系汉斛城旧址,又称朝斛城。
新丰县遗址:位今市区北夹沟镇新丰集。东魏武定六年(548年),置新丰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清《宿州志》作“辛丰县”,误。
甾丘县遗址:位今市区北支河乡城孜集。甾丘县为西汉初置,原属沛郡。地节元年(前69年),改属彭城郡。黄龙元年(前49年),改属楚国。后汉章和二年(88年),改属下邳国。东晋乱后废。今遗址成城孜集,地面多汉代砖瓦碎片。
〔疆域变迁〕
历史变迁:宿州市缘于唐宋两次置宿州,初领原徐州的符离、蕲县,泗州的虹县3个县。元和九年(814年),割亳州的临涣县来属。其范围即此4个县,相当于今宿州市、泗县、濉溪、灵璧、固镇、五河、怀远县全部及涡阳县、淮北市一部分。北宋时,又增设灵璧县,计设5个县。金时,虹县改属泗州,南宋又划出五河县,仍相当于今宿州市、濉溪、灵璧、固镇、怀远县及涡阳县、淮北市一部分。元代宿州除灵璧1个县外,余撤并入宿州,宿州域只相当于今宿州市、濉溪县全部及今涡阳、固镇县、淮北市一部分。明及清前期,仍之。今宿州市从严格意义上说,其疆域变迁应从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符离、临涣、蕲县、灵璧4个县入州;四年(1268年),复置灵璧县,从此奠定宿州疆域。民国元年(1912年)4月,改州为县,1992年11月20日才算改宿县为宿州市,使宿州市从疆域的继承关系直接与古宿州挂起钩来,解放初2次设市及前宿州市只是与治所有直接继承关系。我们称之疆域变迁,应从至元四年(1268年)算起。
古宿州向设相城、闵孝、蕲、孝义、闵子、涣阳、仁义7个乡。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划出本州西南仁义乡丹城等19集46圩入新置的涡阳县,这是宿州疆域的第一次大削减。
抗日战争期间三方政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所建的众多边区县,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旧宿县与日军所扶植的汉奸政权,犬牙交错,朝此夕彼,至建国后重新调整区划,基本分宿县为宿县及西部的濉溪2个县。但作为历史,追述如下:
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所创的边区县与原宿州,后为宿县有直接关系的边区县以上政权有:民国28年8月,在宿东(今宿州市)建宿灵行署;30年7月,以宿灵公路为界,创建宿东、宿西县抗日民主政府;31年(1942年)1月,成立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其中,宿灵行署辖堤南、堤北、股北、栏杆、夹沟5个区;30年2月,成立宿东办事处,仍辖上述5个区;6月下旬,撤销宿东办事处,成立宿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于蒿沟集,辖连璧、鹤山、宿北、草寺、濉河5个区。宿西县(今濉溪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在百善集一带。8月下旬,成立宿灵县抗日民主政府,辖一区(堤南)、宿南等区及宿灵联庄总会。33年8月,成立宿西县、宿怀县人民政府。34年10月,宿灵县并入宿东县,辖花庄、沱北、任桥、界沟、大店、宿北、时村、鹤山、连璧、草寺等区。35年9月初至19日,这些边区县政府均随军北撤。
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宿县政府自民国27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轰炸,5月19日沦陷宿城后控制区局限于宿县西南边缘(邻蒙城县)的白沙集(今属濉溪县)设立流亡政府。这个流亡政府于28年1月,在白沙集成立。活动区域在白沙集、坛城及涡河以北的临涣、孙疃一带(今属濉溪县)。9月后,县政府曾迁往坛城(今属蒙城县)。29年3月,在蒙城县王楼组建宿县政府,组建五沟、童亭、孙町3区(今属濉溪县)。30年8月,国民党又在蒙城县境内的丁楼组建宿县流亡政府,向北创建杨柳区(仍在今濉溪县境内)。31年9月,又在蒙城县小涧集北、蒙城北赵寨建流亡政府。此后,这个流亡政府龟缩在蒙城县境内,不敢深入宿县。34年10月,迁回宿城。
附日伪、汪伪宿县政府:民国29年3月17日,日军出动36架飞机轰炸宿城。5月19日,日军侵占县城。8月,成立“维持会”。12月,成立“宿县政府”,属日伪“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当时宿县受日本海军与华北伪政权控制。31年1月,将苏皖边区受控区交给汪伪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月15日,宿县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8月8日,“淮海省”设6专区。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汪伪宿县政府结束。伪政权在辖区内设城关、大店、百善、南坪、夹沟、湖沟、临涣、濉溪、路疃、时村10个区和符离特别区。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后期,于民国36年9月,恢复宿西县。37年夏,恢复宿东县政府。11月14日,中原野战军攻入宿县城。11月16日,解放宿县城。17日,宿县由蒿沟进驻宿县城。38年6月16日,恢复宿县(驻城关区)。
建国后疆域变迁:1950年9月20日,分宿县为宿县、宿西县。11月13日,将宿西县改为濉溪县。这是宿县第二次疆域大削减,使本土几乎缩小一半。1952年,将铜山县的桃山区、萧县的褚兰区划属宿县,使今宿州市疆域稍微向北扩展了些。1954年11月,将濉溪县的杨柳区薛塘乡、曹湖乡和常山区的二铺乡划属宿县。1955年8月,将宿县符离区的古东乡和古饶乡分别划属濉溪县烈山区和常山区。1964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从宿县东南部划出花庄、丁桥、清凉、任桥、仲兴、棠棣、岗寺、蒿沟、公平、安集、姚集、浍北、杨庙、湖沟、瓦疃15个公社入固镇县,这是宿县疆域的第三次大削减。今宿州市疆域就固定在上述变动后的范围内。余如解放初两次设宿城市(含宿县市)及前宿州市均系以今市区为基础,后均先后归还宿县及今宿州市,故不计疆域变迁。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现代考古证实,今市境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是人类繁衍的场所,属于龙山、大汶口文化。远古时期,为东夷集团中的淮夷活动地区。夏、商、周三代时期,为淮夷和东夷南下和中原势力东渐的交汇场所,为所建方国的势力范围。西周东征后,为封国宋等势力范围。春秋时期,徐、宋等国先后在该地区留下不少城邑。如公元前684年宋

公迁宿国于今灰古镇,后为楚国符离塞;古竹国,后为宋、楚竹邑的今老符离集;阳城,为贵介公子封地,《楚辞》有宋玉赋称“惑阳城,迷下蔡”,位今湖沟及《史记·楚世家》楚王负刍四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破楚军于蕲等。秦汉时期,载之史籍的地名更多,如《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蕲县、大泽乡;《史记·高祖本纪》所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亲自征黥布,次年在会垂瓦(《水经注》称“故垂瓦乡”,位今蕲县镇西大营)打败黥布。《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打败黥布,“还定竹邑”等。宋亡后,今境属楚。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建有蕲(治今蕲县镇)、符离(治今灰古镇一带)、竹邑(治今老符离集)3个县,属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秦在今境内县数占已知安徽省境内的秦县十分之一以上,如再加上今划入淮北市的相(治今淮北市相山)、銍(治今濉溪县临涣镇)等县,占五分之一,可见古代该地区地位重要,经济发达。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泗水郡,仍设蕲、符离、竹邑3个县。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濉宁县古邳镇)。六年正月,泗水郡归汉,分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改泗水郡为彭城郡(治彭城)。正月丙午,彭城郡改属刘交楚国(都彭城),今市境设甾丘县(位今支河乡城孜集);蕲县(仍治蕲县镇,为都尉治,征和四年即前89年六月丁巳,为车千秋富氏侯国。本始三年即前71年,国除)、符离(治今灰古镇。元狩四年即前119年六月丁卯,为路博德侯国;太初元年即前104年,国除为县)、竹县(仍治老符离集)3个县属沛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改属豫州刺史部;楚国改属徐州刺史部,余仍之。地节元年(前69年),甾丘县改属彭城郡。黄龙元年(前49年),改属楚国,余仍之。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又作“吾府郡”,改楚国为“和乐郡”;改蕲县为“蕲城县”,改符离县为“符合县”,改竹县为“笃亭”,改甾丘县为“善丘县”。
〔东汉〕
东汉初,复郡、县旧名,今市境仍设4个县,分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徐州(仍治郯,今山东郯城)。其中,属豫州有蕲县(仍治今蕲县镇)、符离(仍治灰古镇)、竹邑(仍治今老符离集。永初六年即112年,为刘阿奴侯国)3个县属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乙未,改属刘辅沛国(仍都相)。属徐州有甾丘县(仍治支河乡城孜集)属彭城郡(仍治彭城);十七年,改彭城郡为刘英楚国(仍都彭城);永平十四年(71年),改属彭城郡;章和二年(88年),改属刘恭彭城国(仍都彭城),汉末撤销。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今市境设蕲阳县(仍治蕲县镇,由蕲县改)、符离(仍治灰古镇)、竹邑(仍治老符离集)3个县属豫州(治颍川郡)沛郡(仍治相)。太和三年(229年),沛郡改治沛县(今江苏沛县境)。六年,改属沛国(仍都沛县)。景初二年(238年),3个县改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3个县改属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今市境3个县属豫州(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十二月丁卯,符离(仍治今灰古镇)、竹邑(仍治今老符离集)2个县属司马景沛国(仍都相);蕲县(仍治蕲县镇)属司马逊谯国(仍都谯,今亳州市区)。
〔东晋〕
永嘉乱后,地为汉国石勒所陷,复为沛、谯郡,余仍之。东晋初,曾短时间收复。大兴二年(319年),属后赵。后赵豫州(治颍川郡,今许昌市东)在今市境设竹邑、符离2个县,属沛郡;蕲县属谯郡。冉魏(350~352年),仍之。光寿元年(357年)入前燕,3个县仍为豫州(仍治颍川郡,今许昌市东)沛、谯郡分领。建熙十年(369年)九月,入前秦,3个县初仍属豫州沛、谯郡分领。建元十六年(380年),3个县改属东豫州(治许昌),符离、竹邑2个县属沛国(仍都相);蕲县属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淝水战后,回归东晋。东晋时期,今市境设竺(竹)邑(仍治今老符离集,东晋乱废)、符离(仍治今灰古镇,东晋乱废)2个县属北徐州(仍治彭城)沛郡(治相)。还在今宿州市南与怀远县侨置南沛郡,设沛、萧、相、符离4个侨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市境设蕲县(仍治蕲县镇),侨置谯郡,后改属谯郡(改治蒙,今蒙城县城关镇北),属豫州,称西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曾在今市境内设蕲县(仍治蕲县镇)、符离(仍治灰古镇)及侨置相县,属北徐州(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北)侨置的南沛郡(侨于今怀远县境内)。永明元年(483年)撤销。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取代南齐。大通元年(527年)十月庚戌,收复豫州。十一月,改涡州为西徐州(治涡阳,今蒙城县城关镇北),设蕲县(今蕲县镇),属蕲城郡,又作蕲郡(治蕲县),后改属仁州(治赤坎城,今固镇县仁和集)。大通元年五月,置睢州(治顿丘,今老符离集),设顿丘县(北魏侨置,治今老符离集),属南济阴郡(侨置于顿丘);淮阳县(治今解集)属沛郡(治淮阳)。
〔北朝·北魏〕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开始进犯淮北地区。天安元年(466年),已据淮北地区,今市境设蕲县(仍治蕲县镇),属南兖州(治涡阳城,今蒙城县城关镇北),后改名为涡州(仍治涡阳)蕲郡(治蕲县);顿丘县(侨于老符离集)、定陶(侨于定陶山,唐初置诸阳县)县属南济阴郡(治顿丘),属仁州(治赤坎城)。
〔北朝·东魏〕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东魏占领北魏东部地区,今市境渐入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月后,复为东魏所据,今市境蕲城县(治蕲县镇)属谯州(由西徐州改,仍治故涡阳城)蕲城郡(治蕲城县,郡、县均加“城”字)。斛城县(武定六年,由淮阳县改,治解集)、新丰(治今夹沟乡新丰集)2个县属睢南郡(治斛城县);顿丘(治老符离集)、定陶县(治定陶山)2个侨县属南济阴郡(治顿丘),2个郡属睢州(治取虑城,今灵璧县高楼镇潼郡村)。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初仍旧制。天保中,撤并区划,今市境设蕲城县(仍治蕲县镇),属谯州(治涡阳故城)蕲城郡(治蕲城县);沛县(治解集)属谷阳郡(治谷阳,今固镇县谷阳乡)。符离(初为斛城县。天保七年,移治古符离城,复名符离县,今灰古镇)、竹邑(天保四年复,仍治老符离集)2个县属睢州(治老符离集)睢南郡(初治解集。天保二年,改治老符离集);顿丘(治老符离集)、定陶(治定陶山)2个侨县属济阴郡(天保四年复,治今老符离集)。
〔南朝·陈〕
陈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先后克仁州、蕲城。七年,陈、齐吕梁大战后,收复今市境,设蕲县(仍治蕲县镇),属仁州(治赤坎城,今固镇县仁和集)蕲郡(治蕲县)。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举兵南下。宣政元年(578年)三月,陈、周吕梁大战,后周收复今市境,设符离(治今灰古镇)、竹邑(治今老符离集)2个县,属睢州(治今老符离集)睢南郡(治竹邑);蕲城县(仍治蕲县镇)属仁州(治赤坎城)蕲城郡(治蕲城县)。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市境仍旧制。开皇三年(583年),撤并州、郡、县,今市境内设2个县:蕲县(仍治蕲县镇)属仁州(治谷阳故城,今固镇县谷阳乡);符离县(仍治灰古镇)属徐州(仍治彭城,今徐州市)。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蕲县改属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仍治彭城),属徐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市境为王世充据,仍设2个县:符离(治朝斛城,今解集)属徐州(仍治彭城);蕲县(仍治蕲县镇)属谯州,又称北谯州(隋末置,治临涣,分濉溪县临涣镇)。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今符离县置诸阳县(治定陶故址,今老符离集东北灵鹫山北定陶山下),属北谯州,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徐州属徐州总管府(治徐州)。贞观元年(627年),废诸阳县,并入符离县,2个州属河南道地理区。二年,谯州改属徐州总管府。八年,2个州改属徐州都督府,余仍之。十七年,罢徐州都督府、谯州,蕲县改属徐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州改属河南道(正式为一级区划,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余仍之。至德元载(756年),彭城郡改属淮西节镇(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余仍之。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余仍之。元和四年(809年)正月,置宿州(寄治竹邑故城,时为符离县治,今老符离集,领3个县),蕲、符离2个县改属宿州,属徐泗濠节镇。大和三年(829年)三月,置宿州,2个县复属徐州。七年,重置宿州(初寄治虹县,今泗县城灵城镇;不久,迁治埇桥,今宿州市区,领4个县,迁符离县为附郭县),设符离、蕲2个县,属徐泗节镇(治徐州)。大中二年(848年),改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改属宿泗都团练观察使。十一年,改为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仍治徐州)。光化元年(898年),复为武宁军(仍治徐州)。不久,复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907~960年),仍属宿州(治今市区),设蕲县(仍治蕲县镇)、符离县(治今宿州市区)2个县。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0~960年),宿州均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仍旧制,今市境仍设符离(治市区)、蕲(治蕲县镇)2个县,属宿州(仍治市区)。淳化四年(993年),宿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
〔南宋、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十月北宋亡,仍旧制。三月,属伪楚,仍宋旧制。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南宋建立,改元建炎,仍宋旧制。二年十月,金兵入宿州。绍兴元年(1131年),地属刘豫伪齐(初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后都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汴京,今开封市,1130~1137年),在宿州置招受司。后为南宋淮西路都统王德收复。三年九月,入金。八年,南宋曾收复,旋失。九年(1139年),归南宋。十年五月,复入金。六月,南宋收复。宋将杨沂中溃于宿州,复入金。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至六月及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曾为南宋收复,余为金境,金仍设符离、蕲县,属山东西路(治东平府)宿州。大定六年(1166年),宿州改属南京路归德府(治睢阳,今商丘南),直至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在此之前,宿州及蕲、符离2个县已为宋将夏贵收复。
〔附蒙古汗国〕
绍定六年(1233年)二月,蒙古军先后占领符离、蕲县及宿州,地入蒙古汗国。至元元年(1265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仍治今商丘南)。二年,蕲县、符离、临涣、灵璧4个县撤并入宿州(仍治今市区),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洪武四年,复灵璧县,改属泗州,余仍之。
〔元朝〕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今商丘南)。二十八年十二月,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均治汴梁路,今开封市)归德府(今商丘南)。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为总管府,宿州改属之。十一年九月,红巾军进入宿州城。十三年,降徐州总管府为武安州(仍治今徐州市),宿州改属归德府。二十四年,张士诚部入宿州。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部入宿州,仍属河南行省(仍治汴梁)归德府(仍治今商丘南)。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宿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后称南直隶,今南京市)。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宿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五月,属南明弘光政权徐泗镇(驻泗州,已没入洪泽湖)。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宿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清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宿州(仍治今市区)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宿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凤阳府。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凤阳府改属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宿州改属凤颍六泗道(治凤阳府)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宿州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凤阳府。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二日,宿州独立。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废州为县,宿县(仍治今市区)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宿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5月,北伐军进驻宿城。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所控制。17年8月,废道,宿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宿县属安徽省第七区(首县为泗县)。10月10日,宿县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27年11月10日,第六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余仍之。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余仍之。4月,宿县改属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今市区),余仍之。7月,宿县改属第九专区,后复属第六专区,改第六专区为第四专区(专员先后驻盱眙、泗县)。34年11月,第四专区专员改驻宿县(今宿州市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所建边区县,中国国民党宿县及日伪所建宿县隶属及疆域详见前疆域变迁,这里从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宿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9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通知,分宿县为宿县、宿西县;10月,政务院批准,成立宿城市(1951年5月31日,正式成立);11月13日,内务部批准,将宿西县改为濉溪县,从此与该市无关。今市境设宿县(改驻符离镇)、宿城市(驻今市区),属宿县专区(驻宿城市)。
1953年6月25日,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
1954年4月29日,宿县人民政府迁驻宿城。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并入蚌埠专区,宿县改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宿县专区,宿县属之。
1967年3月26日,成立宿县革命委员会。
1979年9月10日,国务院批准,以城关镇为基础成立宿州市,兼行署、县、市驻地,余仍之(1980年2月29日,成立宿州市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20日,撤销宿县、宿州市,组建宿州市(驻今市区),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