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宿县地区

第三节 灵璧县

灵璧县位于安徽东北部,淮北平原东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18′~34°02′与东经117°12′~117°44′之间。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7%。该县东邻泗县,西接宿州市,南连固镇、五河县,北界江苏铜山、睢宁2个县。县人民政府驻灵城镇。现设8个乡,13个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古治及疆域变迁
灵璧县创始于北宋元元年(1086年)初升虹县的零壁镇为零壁县(治今灵城镇),属宿州。当年七月撤销。七年二月,复置零壁县,仍属宿州。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灵璧县,至今不变。
〔县名由来〕
灵璧县名由来向有两说:一种是主军垒说。理由是除《明史》外,各正史均作灵璧为“灵壁”,释“灵”为威灵,“壁”即军垒。《史记·项羽本纪》生动地记述了汉王三年(前204年),项羽追击刘邦至灵壁东,两军在此恶战一场。《太平寰宇记》也有:“灵壁,故小城也,在今彭城南。楚击汉军至彭城,项羽以精兵三万出胡陵,至徐州萧县,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睢水为之不流。”这一战役,项羽获得斩获汉军十万的战绩。这些资料说明灵壁军垒的来历。“灵”俗作“零”,故又作零壁。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项再战于今灵璧县境,项羽被围垓下(今县城西南24.5公里韦集镇单圩乡老庄胡村沱河北岸及其附近高地),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有,使项羽军心动摇,而在垓下战败,东走阴陵(今定远县境),自刎今和县乌江。今县北35公里濉水之滨尹西乡霸王城就是项羽当年霸王军垒遗址所在,附近有“吹箫台”,又称“散楚台”,相传是韩信吹箫散楚兵处。城东5公里虞姬乡虞姬庄有虞姬墓。这些都是当年战争的遗迹。另一种说法是主灵璧出大理石。根据《禹贡》有“泗滨浮磬”的记载,所以《宿州志》和《灵璧县志》都说县名以产“灵光闪烁,色如璧玉”的大理石命名。《名胜志》也说县名“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清一统志》指出磬石山“在灵璧县北七十里。《寰宇记》:在下邳县西南八十里,泗水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供乐府。《禹贡》‘泗滨浮磬’,即此。”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查一下史书记载,不难推断这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分别命名的结论。宋元元年初,以镇设县;当年七月,撤销复为镇。七年二月,又复置零壁县,是以军垒命名无疑。宋徽宗荒淫无度,遍搜人间奇花异石,于政和七年改灵壁县为灵璧县,则是以大理石命名。今天解释灵璧县名源于军垒显然不妥,而应解释为以“声如青铜色璧玉”的大理石为名为是。在众多的旧志对灵璧的解释中最可取的要数康熙《灵璧县志·方舆志》说:“灵璧则建于宋元七年,盖有宋全盛时也。宋初,犹仍旧称零壁镇。是时,特称为县,而仍其名。正(政)和间,因县境有山产磬石,神之,诏设零壁为灵璧。”兼顾了两说。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史记》所说的灵壁是刘、项争霸的战场,《括地志》说“灵璧故城在符离县西北九十里”,误,系误将东北说成西北,是方位性差错。《元和郡县志》说东北方向是对的。宋元丰初,苏子瞻为《灵璧张氏园亭记》中已说得很清楚,这里无需再作考证。旧志有因《括地志》错误,误作灵壁古地名有两处:一在宿县(今宿州市)境,一为灵璧县城,实误,应即今县城灵城镇为是。
〔灵城镇〕
地处北纬33°31′与东经117°32′之间,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大约形成于秦末汉初。有文字记载始于汉王初的刘邦与项羽的濉水之战,为项羽的军垒。隋唐为零(灵)壁镇,北宋属虹县。北宋元元年(1086年)后,为灵璧县城,称灵璧城。建国后,常称灵城镇。灵城自宋至明初,仅有土城,并多次遭受战争毁坏。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土城,旋圮。正德六年(1511年),延故城址重筑砖石城。抗日战争后,城廓毁坏,建国后拆除城墙,使城区范围超越城河界线,并向西、南方向发展。今南部已到汴河北岸,西部已到凤凰山麓。现是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潼郡遗址:位今高炉镇潼郡村,为远古取虑聚落。取虑,音秋闾(庐),为徐国别封,入楚为取虑邑。秦、汉为取虑县。村名缘于北魏置临潼郡,以所置郡治位潼河北岸临潼河而名。梁置潼州,北齐改为潼郡。隋初废,并入夏丘县。唐撤销夏丘入虹县,宋改属灵璧县。是千年古城邑,古代的地区政治中心。在隋唐以后,一直为集墟。清末,有高家几个大户在高家圩盖楼,更名为高楼。因高家有势力,将潼郡集改往高楼。民国35年(1946年)后,开始设高楼镇。1992年春,撤区并乡,仍为高楼镇所属行政村。
〔疆域变迁〕
灵璧县疆域初定北宋元元年。以后虽有兴废,基本复旧域。主要变化在近现代。民国后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地处中国共产党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泗五灵凤县(曾于南部设灵南区)、泗灵睢(曾在东部置灵泗区)、灵北(1943~1946年间,先后驻今县城北30公里的尹集镇东3公里处的菠林村、浍沟镇马厂村。曾于该县北部和中部置杨疃、尹集、土山(冯庙)、禅堂、渔沟(下街)、尤集、朱集、九顶、高楼、娄庄等区及灵城市)、萧灵睢铜(后并入灵睢县)、宿灵(曾在该县西部置沱河、大山区)等边区县。民国34年9月5日,解放灵璧县城,灵北县改称灵璧县人民政府,11月结束。与此同时,又有国民党灵璧县与旧伪汉奸政权所建的灵璧县政府,辖地变化很大。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灵璧县创建于37年1月,与国民党灵璧县并存。11月25日,再次解放县城,灵璧县统一,时辖2364平方公里。
建国后,县域相应减少,主要变化有1955年底,先后将九顶、冯庙、城关3个区的23个自然村分别划入睢宁县和泗县。其中,柴湖、陈集2个乡划入睢宁县。城关区部分划入泗县,此后辖2288平方公里。1965年7月,正式以沱河为界,将该县河南所属固镇区固镇1个镇及浍北、宋店、沱河、连站、陆湖5个公社,52个大队,196个自然村计234平方公里划入新设的固镇县,使该县现行政面积仅辖2054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灵璧县开发较早。三山蒋庙、玉石山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就比较发达。远古时期,这里活跃着淮夷先民。早在三代时期,就是大禹的领地。夏商及西周时期,为群徐方国部落。春秋时期,建有取虑等方国属邑,与宗主国保持松散的隶属关系。楚国东渐北上后,地入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内),设取虑县(一作“取滤”,治今高楼镇潼郡村),属之。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泗水郡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境内仍设取滤县。此后,还为谷阳(治今固镇县谷阳乡)、洨县(治今固镇县濠城镇)分领(因治所不在今县境,故后不提)。楚汉相争期间,此处为楚汉相争的主要战场,历史遗迹很多。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春,泗水郡归汉,分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取虑县仍属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市)。正月丙午,彭城郡属刘交楚国(都彭城)。元狩六年(前117年),取虑县改属临淮郡(治徐,今属江苏洪泗县南故大徐城。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楚国属徐州刺史部,余仍之。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
初,复名临淮郡(仍治徐),后撤并入东海郡(治郯县北,今属山东省),取滤县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东海郡。建武十五年(39年)四月丁巳,取虑县改属刘衡临淮国(仍都徐)。十七年六月癸巳,改属临淮郡(仍治徐)。永平十五年(72年),改属刘衍下邳国(都下邳,今古邳镇)。建安十一年(206年),改属下邳郡,其余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沛国(都相)。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取虑县仍属徐州(初治下邳,今古邳镇。后徙彭城,今徐州市)下邳郡(治下邳)。而洨、谷阳县则分别属豫州汝阴郡、沛国。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取虑县仍属徐州(治彭城。元康间,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国(都下邳)。洨县属豫州沛国。永嘉乱后废,地属汉国石勒部,取虑县属后赵徐州(仍治彭城)下邳国(仍都下邳)。后入冉魏(350~352年)。
〔东晋〕
东晋时期,地为战乱区,南北仍保留取虑县,仍属徐州下邳国。在今灵璧县南部侨置阳平郡及阳平、馆陶、濮阳等侨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宋代晋,仍旧制。主要设置有阳平郡阳平县。后地入北魏。
〔北朝·北魏〕
北魏取虑县属东徐州(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郡(治下邳)。又在故取虑城设临潼郡、晋陵县。
〔南朝·梁〕
大通元年(527年)五月,改临潼郡为潼州(治取虑城),领临潼郡及取虑县。还有众多侨郡、县。
〔北朝·东魏〕
武定六年(548年),仍在取虑城置临潼郡、睢陵县(先后为晋陵县)、取虑县,属睢州(治取虑城)临潼郡。后临潼郡改属东徐州(由梁武州改,治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晋陵县(治取虑故城)属潼州夏丘郡(均治夏丘,今泗县城关镇东)。天保五年(554年),改临潼郡为潼郡(仍治取虑故城),领睢陵县。
〔南朝·陈〕
太建七年(575年)吕梁战后,今县境属陈,先后改潼州为安州、冀州,今县境内无重要可考设置。北周在境内更无可考设置。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属虹州(改治晋陵,由夏丘县改,治今泗县城关镇东)夏丘郡(治晋陵)晋陵县。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地属宋州(由虹州改,治晋陵县)晋陵县。十八年,废宋州,改晋陵县为夏丘县(仍治今泗县城关镇东),改属泗州(治宿豫,今属江苏省)。南部属仁州(治谷阳故城,今固镇县谷阳乡)蕲县(治今宿州市蕲县镇)。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蕲县改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三年四月,夏丘县改属徐州刺史部下邳郡(仍治宿豫);蕲县改属彭城郡(仍治彭城)。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夏丘县(仍治今泗县城关镇东)改属泗州(治下邳,今古邳镇);蕲县改属北谯州(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六年,撤销夏丘县入虹县。贞观八年(634年),废仁州入北谯州。十三年,虹县改治故夏丘城(今泗县城关镇东),改属泗州(仍治宿豫)。十七年,罢北谯州,蕲县改属徐州(仍治今徐州市)。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泗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二十三年,泗州改治临淮(今盱眙县城东北)。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改泗州为临淮郡。至德元载(756年),改属淮西节镇(治汝南,今属河南省)。二载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临淮郡复名泗州。贞元元年(788年),徐、泗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虹县、蕲县改属徐泗濠节镇宿州(治今宿州市老符离集)。大和三年(829年)三月,罢宿州,虹县改属泗州,蕲县改属徐州。七年,重置宿州(初寄治虹县。不久治埇桥,今宿州市区),虹县、蕲县改属徐泗节镇(治徐州)宿州。大中二年(848年),改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862年),宿州改属宿泗都团练观察使。十一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仍治徐州)。光化元年(898年),改为武宁军(仍治徐州)。不久,改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907~960年)宿州(治今市区)蕲县(仍治今宿州蕲县镇)、虹县(仍治今泗县城关镇东)。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0~960年),宿州均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今县境仍属宿州(治符离,今市区)蕲县(治今宿州市蕲县镇)、虹县(仍治今泗县城关镇东)地。淳化四年(993年),宿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余仍之。
北宋元元年(1086年)初,升虹县的零(灵)壁镇为灵(零)壁县(治今灵城镇),属宿州。七月,撤销灵壁县。七年二月,复置零壁县,仍属淮南东路(治扬州,今为市)宿州。政和七年(1117年),零壁县改称灵璧县。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三月,属金傀儡伪楚(都汴梁,今开封市),但仍宋旧制。
〔南宋、金国〕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南宋在南京(今商丘南)建立,改元建炎,仍宋旧制。二年十月,金兵入宿州。绍兴元年(1131年),改属刘豫伪齐(1130~1137年,初都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后都东平府,今山东省东平县;汴京,今开封市)。伪齐在宿州置招受司。后被南宋多次收复。但根据“绍兴和议”,宿州属金国。灵璧县属山东西路(治东平府)宿州。大定六年(1166年),宿州改属南京路归德府(均治睢阳,今商丘南)。金末,南宋收复灵璧县及宿州。
〔附蒙古汗国〕
绍定六年(1233年)二月,蒙古军占领宿州全境。至元元年(1265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治商丘南)。二年,灵璧等4个县撤销,并入宿州,仍属归德府。四年(1267年),复置灵璧县,改属泗州,属南宋淮南东路(治扬州)。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十三年,泗州降元,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扬州路。十七年,泗州改属江淮行省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割灵璧县入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治今商丘南)。二十八年十二月,灵璧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河南江北道(治汴梁路)归德府(仍治今商丘南)宿州(治今市区)。至正八年(1348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徐州总管府。十三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仍治商丘南)。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进入宿州境,收复灵璧县,仍属河南行省(治汴梁,今开封市)归德府(治今商丘南)宿州(治今市区)。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灵璧县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灵璧县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宿州。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后称南直隶,治今南京市)。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之。五月,灵璧县属南明弘光政权徐泗镇(治泗州,已没入洪泽湖)。
〔清朝〕
仍属南直隶凤阳府宿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灵璧县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治今府城镇)宿州(治今市区)。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灵璧县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凤阳府宿州。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凤阳府改属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宿州改属凤颍六泗道(治凤阳府)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宿州改属安徽省皖北道(仍治凤阳府)凤阳府。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改州为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下半年,灵璧县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17年8月,废道,灵璧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灵璧县属安徽省第七区(首县为泗县)。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27年5月24日,国民党灵璧县政府迁驻冯庙张集。11月10日,第六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7月,第六专区改为第四专区(先后驻盱眙、泗县)。34年11月,第四专区改驻宿县(今宿州市区),灵璧县属之。

〔附日伪、汪伪灵璧县政府〕
民国27年5月19日,日机轰炸县城。26日,日军占领县城。31日,撤离。11月8日,日军再次沦陷县城。月底,成立“灵璧县维持会”。28年3月,“灵璧县维持会”改为“灵璧县国民政府”,属日伪直控区。31年1月,交还给汪伪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月15日,伪“灵璧县国民政府”改属“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之而亡。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今县境由中国共产党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所创建的边区县及国民党、日伪汉奸政权所建灵璧县并存。中共领导的边区县先后有泗五灵凤、宿灵、灵北、泗灵睢等边区县。民国34年9月5日,改灵北县为灵璧县,改驻灵城镇。35年7月20日,县城失守。11月26日,被国民党军冯治安部包围,县政府全体成员壮烈牺牲。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7年1月,成立灵璧县人民政府。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灵璧县城,属江淮行署第三专区,与灵璧县有关的边区县先后有泗灵睢、灵北(后改为灵璧县)等县。38年3月前后调整为灵璧县(仍驻灵城镇)。4月15日,灵璧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灵璧县仍属宿县专区。
1955年2月改灵璧县人民政府为灵璧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灵璧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宿县专区,灵璧县改属之。
1968年8月6日,成立灵璧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12月23日,灵璧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灵璧县人民政府。仍属安徽省宿县专区至今不变。
上一篇:第二节 宿州市
下一篇:第四节 泗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