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安徽地质发展历史中,已被认识的重要地壳运动有26次(见表l)。其中,凤阳运动或皖南运动二幕是由地槽转化为准地台发展阶段的转折点,而印支运动则引起地台盖层褶皱,结束了全省海侵历史,由准地台发展阶段转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因而,它们在安徽地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前震旦纪地壳运动
【蚌埠运动】
区调队(1978)创名。是指早元古代与晚太古代之间的地壳运动。蚌埠—嘉山地区和凤阳山区,下元古界凤阳群白云山组底部有花岗质碎屑岩或变质砾岩,角度不整合覆于晚太古代混合花岗岩或上太古界五河群殷涧组变质火山岩之上。此现象在凤阳县石门山、白云山、老青山、大洪山等处较清楚,唯凤阳山区的交角不显著。不整合界面上下岩石的变质程度不一,其下变质较深,属低角闪岩相并发育混合岩化,同位素地质年龄2650百万年;其上变质较浅,属低绿片岩相,无混合岩化现象,变质年龄1878百万年。所以,该运动发生于距今2500百万年左右。
【大别运动】
与蚌埠运动发生时间基本相当,适用于大别山—肥东地区。由吴磊伯等(1958)创名。原意指佛子岭群与大别山群之间的不整合。他所指的“大别山群”现已单独分出称卢镇关群,与佛子岭群为假整合接触,而宿松群与大别山群间却为明显的不整合,许多地质工作者习惯将这一界面间的地壳运动称大别运动。主要表现为宿松群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至十余米厚的云母或蛭石片岩组成的古风化壳,局部含砾,宿松柳坪一带还见变质砾岩,覆于大别山群不同层位之上,界面上下岩层有交角,变质程度不一,大别山群达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并发育先钠质后钾质交代为特征的强烈混合岩化,而界面之上的宿松群仅以绿片岩相为主,只有较弱的钾质混合岩化,显示了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的重大间断。但迄今对此接触关系仍有争议。
【凤阳运动】
区调队(1987)创名。指青白口系八公山群与下元古界凤阳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在凤阳山区和嘉山地区,八公山群曹店组砂砾岩断续发育,以显著的交角覆于下伏层之上。这种不整合现象,在凤阳县赵河家、大洪山、宋集、凤阳山水库等地均可见到,但多数地段曹店组缺失,伍山组直接超覆于古老地层之上。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基本未变质,八公山群上部年龄840±72百万年;界面之下的凤阳群的变质程度属低绿片岩相,变质年龄1878百万年。据这些年龄值推断,凤阳运动主要发生在距今1900—1000百万年之间,大致可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在1900百万年左右,使凤阳群褶皱变质,具造山运动性质,后经较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以致缺失中元古代沉积;第二阶段仿佛又复活,形成新的山区,在山前坳陷中接受了曹店组类磨拉石沉积,这次复活的时间,大约在1000百万年左右。从此,中朝准地台基底最终固结,开始进入了准地台发展阶段。
【淠河运动】
创名单位同凤阳运动,1983年提出。代表大别山北麓佛子岭群与卢镇关群之间的假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关系,即吴磊伯等(1958)命名的“大别运动”界面。佛子岭群祥云寨组石英岩覆于卢镇关群不同层位之上,在霍山县杨家楼上下岩层倾角相差数度至数十度。真龙地大理岩采石场,祥云寨组底部有5.5米厚的砾岩。界面上下岩石变质程度不一,卢镇关群属低角闪岩相,普遍发育钾质交代为特征的混合岩化;佛子岭群属高绿片岩相,未见混合岩化。
由于界面上下的地层时代无确切资料,运动时间也难定论,可能与凤阳运动的时限相近,表现特点也类似。
【皖南运动】
李毓尧、许杰于民国26年(1937)创名。原意指高亭砂岩(本书称休宁组)与上溪系(本书称上溪群)之间的不整合。该运动包括2个幕:
皖南运动一幕系指青白口系历口群与中元古界上溪群的不整合关系,曾称祁门运动。历口群邓家组砂砾岩覆于上溪群不同层位之上,祁门县上半坑,邓家组底部有厚约0.3米之古风化壳,内含上溪群变质岩砾石和岩屑,上下岩层有交角。据大致与历口群同阶段生成的林宁和许村2个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上溪群,又被休宁组覆盖,其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别为953和877百万年,推定该幕发生的时间距今1000百万年前后。
皖南运动二幕是指发生在震旦系休宁组与青白口系历口群之间的地壳运动,即李毓尧等所称之皖南运动原意所指,也称休宁运动。在皖南山区,虽然基本未变质或轻度变质的休宁组紫红色砾岩以显著交角不整合覆于变质岩系之上,黄山市油竹坑等地与历口群接触;歙县杨村、潘村、休宁上溪和东至老树茨等地与上溪群接触;歙县许村、休宁瑯覆于花岗闪长岩之上;皖中滁州地区周岗组底部局部含砾。但由于多数地段未见震旦系与青白口系间的角度不整合,故该运动幕的性质还有待查明。主要运动时间距今800百万年左右。
综上所述,皖南运动是一次广泛而强烈的造山运动,它使中元古代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基底固结,转入准地台发展阶段。
二、震旦纪—三叠纪地壳运动
【澄江运动】
民国31年(1942)米氏(P.Misch)创名。原指云南中东部震旦系南沱冰碛层与下伏澄江砂岩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区调队将其引用并扩大涵义,分早晚2幕。
早澄江运动相当米氏的澄江运动界面,指皖中和皖南地区苏家湾组(或皖南雷公坞组)冰碛层与周岗组(或皖南休宁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在界面上有数十厘米至数米厚之铁猛层,有时含砾,代表古风化壳产物。上下层的沉积环境迥异,显示其间有一次地壳的普遍上升。
晚澄江运动是陡山沱组或蓝田组与冰碛层之间的假整合接触。界面上也普遍有一层硅质铁锰质风化壳,且由冰川沉积变为界面之上的温暖环境下的碳酸盐沉积,其内出现了后生动物,显示沉积环境和生物群的重大变化,故此间也应有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早、晚澄江运动发生的时间约分别距今750和700百万年前后。
【栏杆运动】
1976年区调队创名。指淮北地区栏杆群与宿县群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关系,也有人称为“徐淮上升”。在宿县栏杆—金山寨一带,栏杆群底部有0.2—0.7米厚的燧石质砾岩,魏山一带则变为锰土和白色粘土;宿县群顶面古岩溶特征显著,溶蚀凹坑有时深达1米之多,并有泥质物沿古裂隙充填;此外,栏杆群的沉积范围远远小于宿县群,是这次地壳运动所致。发生时间约距今650—700百万年之间,是一次区域性地壳上升运动。
【霍邱运动】
1958年徐嘉炜创名。他在1956年的著作中称凤台运动。两淮和霍邱地区下寒武统猴家山组或凤台组在大区域内超覆于震旦系不同层位之上,显示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超覆现象循一定方向有规律变化,总体是以栏杆集为中心,向西和向南超覆的层位渐多,仅在淮北地区40公里距离内其超覆的地层厚度就达3000米。运动性质属坳褶运动或波状运动。发生在距今约600百万年的震旦纪末。
【怀远运动】
民国28年(1939)李四光创名。以往误用“淮远运动”。淮北地区,层序发育最完整的宿具夹沟一带,寒武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但下奥陶统贾汪组底部有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含细角砾白云质泥灰岩,自西向东分别覆于下奥陶统韩家组和上寒武统凤山组不同层位上。淮南地区,贾汪组底部有20—30厘米厚的角砾岩覆于上寒武统土坝组之上。所以,这—运动是发生在早奥陶世早期的一次短暂升降运动,某些特点与霍邱运动类似。
【宜昌运动】
民国32年(1943)孙云铸创名“宜昌上升”。原指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系艾家山组与志留系富池页岩(包括五峰页岩)之间的假整合。在省内是指发生在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的地壳运动。泾县—东至一线以南志留系与奥陶系为连续沉积,此运动无明显显示,但此线以北和长江沿岸除泾县北贡以外,上奥陶统顶部都发育不全,下志留统底部则自北东往南西缺失层位增多,直至Pristiograptus leei(李氏锯笔石)带所代表的地层沉积时,海水才遍布全区。所以,该运动主要是发生在晚奥陶世晚期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四川叉笔石)带沉积之后,至早志留世初期Pristiograptus leei(李氏锯笔石)带沉积之前的一次升降运动。皖北地区中奥陶世晚期的地壳上升也可视为与这次运动的影响有联系。
【江南运动】
民国20年(1931)李四光创名。沿江和皖南地区,晚志留世沉积范围逐渐缩小,晚期沉积仅限于贵池—泾县一带,后来上升剥蚀。上泥盆统五通组以1—10米厚之底部石英砾岩平行覆于志留系不同层位之上,缺失整个中下泥盆统。所以,这是古生代最强烈、历时最久的一次大面积上升运动。它始于中志留世末,终于晚泥盆世前。皖北地区缺失中奥陶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沉积。应与宜昌运动和江南运动综合作用有关。
怀远运动、宜昌运动和江南运动统属加里东运动范畴。这个期间省域地壳运动的总趋势是自南而北隆起幅度加大、运动持续时间延长,而隆起与坳陷都是大面积的,且不同时期其位置变迁不大。
【柳江运动】
民国21年(1932)朱森创名。原指广西下石炭统与上泥盆统之间的不整合。在省内,下石炭统金陵组与上泥盆统五通组假整合接触,其间多数地段缺失早石炭世早期的沉积,表明有一次地壳上升运动。但近期有报导,沿江地区五通组顶部包含有早石炭世早期地层,似为连续过渡,故该运动在省内的普遍性尚待查明。【建康运动】
民国20年(1931)李四光创名于宁镇山脉。省内长江以北之下扬子地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与金陵组假整合接触。前者底部常见0.1—2米厚之砾岩或含砾砂岩,砾岩之下时有含铁锰质结核之粘土层,显示古风化壳的存在,说明其间曾有短暂的上升剥蚀阶段。
【和县运动】
1982年区调队创名。指下石炭统和州组与高骊山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在和县、巢湖、无为等地均见踪迹。
【淮南运动】
民国20年(1931)李四光创名。指上石炭统黄龙组与下石炭统和州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黄龙组在和县、含山、巢湖、无为、怀宁、宿松等地假整合于和州组之上;宣城、广德、泾县、宁国一带假整合于高骊山组之上;芜湖、铜陵及贵池、安庆大部分地区直接覆于五通组之上;休宁、歙县一带可直接超覆于中元古界上溪群之上;皖北本溪组直接覆于中奥陶统之上。该运动在省内以区域性超覆为特点。
【昆明运动】
民国20年(1931)李四光创名。代表上石炭统船山组与黄龙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巢湖凤凰山黄龙组顶面具泥砾充填的古喀斯特,无为、宿松、贵池等地船山组底部有0.2—1米厚的砾状泥灰岩,表明其间曾遭剥蚀。长江以南多数地段表现不明显,船山组与黄龙组呈连续沉积。
【云南运动】
民国30年(1941)谢家荣等创名。代表滇北华力西运动之一幕,即下二叠统栖霞组与上石炭统马平群(乌拉灰岩)之间的地层不整合。省内栖霞组以底部含煤碎屑岩假整合于船山组之上。这也是一次为期不久的地壳上升运动。
【东吴运动】
民国20年(1931)李四光创名于宁镇山脉。这是指早晚二叠世之间的地壳运动。省内上二叠统龙潭组或吴家坪组底部有砾岩或含铁锰粘土质风化壳。该运动在省内是一次较明显的造陆运动。其实,在早二叠世茅口晚期地壳可能就开始缓和上升,沉积相的改变即是征兆。
以上7次运动,均发生在晚古生代,统属华力西运动范畴。它们主要发育于扬子准地台区,总体表现为地壳的频繁振荡运动,其持续的时间一般较短,升降幅度不大。
【印支运动】
法国学者弗罗马热(J.Fromager)把印支半岛晚三叠世褶皱命名为印支运动(1934)。民国34年(1945)黄汲清沿用于中国境内三叠纪的地壳运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将印支运动分为金子运动和南象运动2幕。
金子运动为李毓尧于民国24年(1935)创名。原指宁镇山脉上三叠统黄马青组与下中三叠统青龙群之间的交角不整合。省内下扬子地区,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上部岩溶角砾岩与下部白云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各家意见不一,金子运动存在与否尚属争论。但是,中三叠世起,地壳已开始抬升,致使沉积范围缩小在沿江地带,而且沉积相也由海相碳酸盐变为蒸发台地白云岩和岩溶角砾岩,褶皱形态与下层位似也有差异,在休宁,屯溪一带,上三叠统安源组不整合于石炭系之上。据这些现象分析,在早三叠世之后,晚三叠世之前,安徽是否存在一次地壳运动是值得重视的。
南象运动也是民国24年(1935)李毓尧创名。指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与上三叠统之间的不整合。安徽境内,侏罗系均以底部长石石英砾岩覆子不同时代地层上,界面上下的构造形态迥异,且侏罗纪开始,全面转入了典型的陆相沉积,但是,与三叠系显著交角不整合接触者至今未见,怀宁月山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接触界面上下地层的交角不甚显著就是一例。
印支运动使地台盖层全面褶皱,北淮阳地槽也可能在此最终封闭。从此,全省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进入了以断块运动为主导和陆相盆地沉积的地史发展新阶段,即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所以,这是一次褶皱造山运动,在安徽地史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侏罗纪以来的地壳运动
【燕山运动】
民国16年(1927)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意代表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后来许多地质学家都作过论述,并划分为3—6幕。
燕山运动也是省内重要的地壳运动。它以和缓褶皱、强烈断块和多期的岩浆活动为特点。其时限为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早期,主要可分为3幕:
燕山运动一幕是指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的不整合。以庐枞、怀宁、休宁、合肥、霍山等盆地边缘表现得较典型。这—运动之后,全省广泛发育以中性岩为主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并生成很多有价值的矿产。
燕山运动二幕是指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随之生成中酸性侵入岩和酸、碱性火山岩。
燕山运动三幕发生在晚白垩世内部。休宁盆地小岩组与齐云山组和宣广盆地宣南组与七房村组之间一般都表现为较大的交角不整合;合肥盆地的张桥组与邱庄组则为假整口。
除了上述3幕以外,在某些盆地内,下白垩统内部以及上下白垩统之间,也可见不整合现象,但它们所标志的地壳运动对地史乃至盆地的演化影响微不足道。
【喜马拉雅运动】
民国34年(1945)黄汲清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根据省内地层的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特征,该运动应从晚白垩世开始,包括3个主要幕:
喜马拉雅运动序幕指古新世与晚白垩世地层间的假整合。由于多数地区都表现得很微弱,故称之序幕。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发生隆起而使早第三纪盆地普垩收缩。总体上西北部特别是阜阳地区大幅度沉降,坳陷呈东西向;中部和东部相对上升,北东向隆、坳相间。
喜马拉雅运动一幕指中新统与始新统的不整合,其间缺失渐新统。省域东部表现为大面积强烈隆起,上第三系零星分布;西部大幅度沉降;两区接合带即嘉山、来安一带产生强烈的深断裂,导致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基性火山岩喷发。
喜马拉雅运动二幕是指第四系与第三系的不整合。此间地壳不均衡升降运动占主导地位,江淮地区相对下降,它区升起,尤以大别山和皖南山区更强烈,塑就了现代地貌之基本格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