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在进行全国或大区域研究时,都对安徽大地构造有过不同程度的阐述。1979—1985年间,省内也曾用地槽-地台说、地质力学学说、地洼说等理论为指导,分别编制过相应的1∶50万—1∶100万地质构造图,对大地构造单元或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现就省内应用较广者予以简述。
一、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地槽-地台说把地壳划分为2个基本构造单元,即活动性较强的地槽和稳定性较大的地台。
安徽省跨中朝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扬子准地台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若干次级单元(图14)。
【中朝准地台】
省域属中朝准地台的南缘片断,位于六安深断裂之北,东抵郯庐深断裂。
准地台上的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霍邱四十里长山一带近南北向。基底为五河群和霍邱群以及不整合其上的凤阳群,总厚>7600米。五河群和霍邱群是遍遭混合岩化作用改造的低角闪岩相为主体的区域变质岩系,原岩属优地槽环境形成之复理式建造,含有沉积变质铁矿,蚌埠运动使优地槽沉积物褶皱,继之,在冒地槽环境下形成了凤阳群复理式建造。发生在距今1900百万年左右(早元古代末)的凤阳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凤阳群经受相当低绿片岩相的变质改造,基底基本固结,最终固结时间可能在距今1000百万年前后(青白口纪前)。
准地台盖层的总厚度约4500米(淮南)—7300米(淮北)以上。它们与基底岩系呈显著的不整合接触,包括3个构造层:青白口系—震旦系构造层属浅海相单陆屑—台地相藻礁碳酸盐岩建造组合,淮南厚1883米,淮北厚>3786米,含铁;寒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属台地相蒸发式—异地碳酸盐岩建造组合,淮南厚>1236米,淮北厚1603米,含磷和石膏;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造层属海陆交替—陆相陆屑式建造组合,淮南厚1418米,淮北厚>1943米,含煤、铝土矿、菱铁矿、赤铁矿等,其中,中奥陶世晚期至早石炭世上升剥蚀。印支运动盖层发生褶皱。在整个准地台发展阶段几乎没有岩浆活动。
侏罗纪以来的燕山构造层和喜马拉雅构造层,主要属陆相复陆屑建造组合,总厚度可逾万米。燕山运动使台褶带的褶皱复杂化,局部形成推覆构造,断裂也强烈活动,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并伴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中性火山活动,以及相关铁矿的生成。喜马拉雅运动以强烈断块差异升降为主,总体西部陷落,南部原先的台隆区反而成为陷落区(合肥盆地),在断(坳)陷内生成石膏、岩盐、芒硝等矿产。
图14构造单元划分

编号中“0”代表独立的次级单元
中朝准地台在省内可划分为淮河台坳和江淮台隆2个二级单元。
淮河台坳:南界为洞山断裂。基底主要为五河群和凤阳群,霍邱群仅限于西南部。为青白口纪以来的沉陷带,盖层发育较完整,总厚度7000米以上,盖层褶皱主体东西向,宿县北部受后期改造而形成近南北向之弧形。中新生代断陷主要受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控制。该单元可分为淮北陷褶断带、蚌埠台拱、淮南陷褶断带3个三级单元和若干四级单元。
江淮台隆:在洞山断裂与六安深断裂之间,即合肥盆地中新生代覆盖层之下,存在着一个太古界霍邱群,(可能局部有凤阳群)组成的古老基底隆起。在经历了太古代优地槽之后,元古代以来主体处于古陆状态,成为陆源碎屑的供给区,侏罗纪开始下陷。西部四十里长山一带有一个元古代和古生代的这级凹陷,即长山台凹。
【秦岭地槽褶皱系】
大别山北缘之狭长地带处于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东端,在省内为北淮阳褶皱带。它北邻中朝准地台,南和东侧分别以磨子潭深断裂和郯庐深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接。由于地层层序和时代归属等许多基础地质问题尚未确切查明,故其演化历史还有待研究,按照目前认识,那是早元古代至石炭纪(也可能延至三叠纪)长期的、多旋回发展的地槽,并没有经过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而跳跃式地由地槽直接跨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褶皱带呈北西西向,由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组成,总厚度9000米以上。早元古代地槽内发育复理式建造,火山岩具双峰系列特点。早元古代末之淠河运动,使地槽褶皱形成地向斜山岭。可能在青白口纪前,由于两侧深断裂活动使该区发生断陷,成为所谓“地堑式冒地糟”。形成佛子岭群海进式复理式建造。石炭纪时,地槽向北迁移,在山前坳陷地带形成了梅山群磨拉式建造。石炭纪(也可能达三叠纪)以后地槽封闭。
侏罗纪以来,区内地壳仍相当活动,在一些坳(断)陷地带,形成了厚逾万米之陆相复陆屑建造,燕山期从基性到酸性和碱性侵入岩以及晚侏罗世中性火山岩都很发育。
北淮阳褶皱带包括金(寨)霍(山)复向斜和舒城隆起2个三级单元。
【扬子准地台】
位于前述2个单元之东南区域,属于整个扬子准地台的东北部,占据了省域的一半地区。形成于晚元古代皖南期。
扬子准地台的基底有3种类型:北部称大别式,江南称皖南式,沿江地区称下扬子式或过渡式。大别式基底总厚度达35000米以上,具3层结构,下层是大别山群或阚集群中深变质岩系,属优地槽环境形成的复理式建造;中层是不整合在下层之上的下元古界宿松群或肥东群含磷变质岩系,属冒地槽环境生成的类复理式建造;上层为中元古界张八岭群复理式和细碧—石英角斑岩建造。皖南式基底为总厚度15000米左右的浅变质岩系,具有双层结构,下层为可能属冒地槽环境生成的中元古界上溪群复理式建造;上层是青白口系历口群或井谭组磨拉式—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歙县地区发育完整蛇绿岩套层序,其归属有待研究。下扬子式基底是指跨越上述2种类型的过渡型。不同类型基底,均经皖南运动固结,但固结的时间可能由北往南推迟。在皖南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期间,从超基性至酸性岩侵入和火山喷发均发育,休宁至歙县一带呈弧形展布的侵入岩带即为代表。
准地台盖层总厚13700(江北)—14100米(江南)左右,总体可分2套:下构造层由震旦系—志留系组成,显示一个以海侵为主的海进—海退过程,其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皖东南地区在晚奥陶世还出现了复理式建造,表明地壳活动性仍较强;上构造层为上泥盆统—三叠系,江南运动导致与下构造层之间有一较长时期的剥蚀阶段,除上泥盆统和上三叠统外,主体为台地相碳酸盐建造,以海水进退频繁为特点,总体显示了又一个从海进到海退的序列。印支运动形成盖层北东向褶皱,并有中酸性岩侵入。
侏罗纪以来的陆相红色复陆屑建造组合,累计最大厚度达20000米。燕山期中性和偏碱性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强烈,喜马拉雅期沿断裂带的火山活动也相当活跃,形成了大陆基性火山岩建造。
扬子准地台在省内分为淮阳台隆、江南台隆以及二者之间的下扬子台坳3个二级单元。大别山区的构造单元之归属尚有争议,这里暂归入扬子准地台。
淮阳台隆:处于扬子准地台北缘,包括大别山区和桥头集—张八岭地区,南以黄破断裂与下扬子台坳分界。这是一个自震旦纪以来(也许包括青白口纪)整个准地台发展阶段始终保持着古陆状态的基底隆起区。因此,只发育大别式基底岩系,其上无地台盖层。印支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脆性变形,大别山区广泛发育的北东向断裂可作代表。侏罗纪以来主体仍急剧上升,成为周围盆地之重要物源区。淮阳台隆包括岳西台拱和张八岭台拱2个三级单元。
下扬子台坳:南界在东至—屯溪—绩溪—线,是震旦纪以来的坳陷区,其基底属于下扬子式。震旦纪和早古生代表现为两侧坳陷、中间拱起,在凹陷内出现较多次稳定型甚至非稳定型沉积建造,晚古生代起,这种“陷夹拱”的格局逐渐消失,到了二叠纪,沉降中心移到了原先的中间拱起地带。线型褶皱北东向,往南渐趋开阔。侏罗纪以来的断块造盆运动,形成隆坳相间格局,并新生北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等断裂。印支期同褶皱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燕山期中酸性及中基性侵入岩与火山岩极为发育,形成以铁、铜、硫和多金属为代表的多种矿产,成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组成部分。
下扬子台坳自北而南包括滁河陷褶断带、沿江拱断褶带、皖南陷褶断带、皖浙陷褶断带4个三级单元。
江南台隆:是扬子准地台东南缘的长期隆起区,仅含怀玉山台拱1个三级单元。主要由皖南式基底岩系构成。皖南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后,除在海侵扩大时局部接受过沉积外,始终保持了隆起状态。基底褶皱东西向至北东东向,同方向断裂发育。皖南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均有岩浆活动。侏罗纪以来形成休宁断陷盆地。
二、构造体系的划分
安徽省主要构造体系有纬向构造体系、区域南北向构造、华夏系(式)、新华夏系、山字型构造和其它扭动构造体系6类。
【纬向构造体系】包括秦岭纬向构造带和区域东西向构造带2类。
秦岭纬向构造带:省域属该纬向构造带东段,由一系列隆起、坳陷、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大致介于北纬30°10′—35°15′之间,东被郯庐断裂带所阻。自北而南分苏鲁皖边界构造带(北纬34°35′—35°15′)、阜阳—蚌埠构造带(北纬32°25′—33°10′)、六安—合肥构造带(北纬31°50′-32°10′)、大别山北缘构造带(北纬30°10′-31°40′)等4个带。各带宽度依次为70、60、 50、30公里,间距依次165、50、30公里。断裂切割深度和垂直断距均有自南向北递减趋势,所以,挤压强度显示南强北弱之势。
区域东西向构造:主要分布郯庐断裂带之东。时现时隐,规模较小,断层分布成带性差。结构面力学性质先压后张,并具右行扭动特点,多数形成于中生代。主要构造形迹有襄安—郎溪断裂带、木镇—新田断裂带及上溪群组成之樟公山复背斜等。
【区域南北向构造】
该类构造以断裂为主,大多形成于中生代。大致介于东经117°0′—118°50′间。方位稳定(350°—10°间),规模小且连续性差,断层面陡峭,力学性质复杂(以压扭为主,常先张后压),并具左行扭动特点。自西而东大致有3个密集带,即矾山—殷汇构造带(117°00′—117°30′)、岱山—九华断裂带(117°40′—118°10′)、马鞍山—潘村断裂带(118°20′—118°50′)。各带宽40—50公里,大致以20—25公里等距分布。
【华夏系(式)构造】
由于华夏系和华夏式构造的方位和应力作用方式类似,而且,都经过复杂发展过程,较难以某一时限将它们分开,故统称之。
该构造型式在省内分布尚广,以皖南最发育,次为皖东北和大别山区,多数在古生代地层展布区。主要由走向45°—55°之褶皱组成,压性或压扭性断裂次之。褶皱多舒缓开阔之正常类型,倒转和线形褶皱少见。
皖南地区之华夏系(式)构造颇典型。不同级别背向斜相间斜列,形态完整,翼部发育同向压性断层。可分仙霞—白际和新河庄—石台2个带。前者走向45°—55°,省内长33—210公里,宽20公里;后者走向50°—60°,省内长250公里,宽25—30公里。
大别山区华夏系(式)构造由走向40°—60°之断裂带构成。自南而北大致可分为桐城—太湖断裂带、来榜断裂带和皂靴河断裂带等3个带。
皖东北地区由于第四系广泛覆盖,加之新华夏系构造等的干扰,使得华夏系(式)构造形迹显示不清。以褶皱为主体,伴有逆冲断层。大致可分九顶、灵璧、泗县3个构造带,约以15公里间隔等距分布。
此外,尚有一些稀散分布的华夏系(式)构造踪迹,如响水断裂、滁河断裂、头坡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这也是省内较发育之构造体系。压扭性构造呈北北东向展布,总体方位20°—30°。省域跨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并可细分为若干次级隆起带和沉降带,二者的边界多数为断裂所限。隆起带内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较强,而沉降带则控制白垩纪和早第三纪盆地展布。主干构造方位由南东往北西渐向北偏转,东部可大于30°,西部则15°—20°。主干断裂等距分布,一、二级断裂间距180—190公里,三级断裂间距30—50公里,且自西向东有密度加大、断距减小趋势。一般以逆时针方向(左行)相对位移。结构面力学性质东部以压扭性为主,向西扭性增强。在主干断裂旁侧,常派生各种次级扭动构造。与燕山期内生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当其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东翼复合时,其成矿条件以隆隆相叠最佳,隆沉相叠次之,沉沉相叠则不利之。
新华夏系构造的常见伴生成分是北西向张裂带,与主于构造伴生的—对扭裂面也颇典型,其一称泰山式断裂,方位60°—70°,主要断裂以40—50公里等距展布,断层面平直陡立,以左行为主,属压扭性,卫星象片上甚显目;其二谓大义山式断裂,方位340°—350°,断裂规模不大,一般长20—35公里,断层面陡立,角砾岩发育,几乎均属左行张扭性断裂。
【山字型构造体系】
山字型构造体系一般由前弧、脊柱、反射弧和马蹄形盾地等部分组成。
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沿长江下游两岸呈40°—45°“S”形延伸,内外弧分别以黄破断裂和清水镇断裂、高坦断裂为界。长275—350公里,宽60—100公里。东北段宽撒,进入江苏后形成反射弧;西南段收敛,延至湖北广济后成为弧顶。它由3个隆起带和2个沉降带组成,自北而南为滁州—庐江隆起带、天长—潜山沉降带、含山—宿松隆起带、长江河谷沉降带、马鞍山—东至隆起带。自内弧向外弧,它们的宽度递增(由15公里递增至30公里),沉降幅度递减,隆起带内地层变新,岩浆活动增强,S形构造渐趋显著,且呈规则的右行斜列(较典型者如铜陵、香泉、巢湖等S形构造),结构面的倾斜,以含山—宿松隆起带为中轴,呈对称式外倾,尤以褶皱轴面的规律性更好。
淮阳山字型构造脊柱位于东经115°30′—116°0′间的霍邱四十里长山和大别山区。四十里长山呈南北向突起于平原中,其间发育同向脉岩群,东侧有同向断裂;大别山区的脊柱成分表现为小型逆冲断层密集带、挤压破碎带和南北向叠加片理,自东向西主要有漫水河、韭菜崖、斑竹园3个带,向南延至岳西河图铺附近即行消失。
反射弧脊柱在郎溪、广德与江苏溧阳交界地带。在戴埠和社渚2个火山岩盆地间,有—条南北向的伍牙山,长50公里,宽10公里,山体及其两侧均有南北向压性断裂,且有北敛南撒之势。
除淮阳山字型构造之外,岳西北部头陀附近尚有一个小型山字型构造,称仰天凸山字型构造。波及范围约60平方公里。那里的山体和地层走向、压扭性断层,均呈南凸之弧形展布,且两端疏散,中部收敛。弧形挤压带北侧仰天凸附近,山体南北向,数条南北向压性断层针对弧顶,并消失于内弧北侧,显应为脊柱所在。这些现象,在航空象片上甚显目。
【其它扭动构造】
该类构造在省内也甚发育,现择要简述于后。
宿县弧形构造:波及东经116°30′—117°30′与北纬33°20′—34°40′之间约1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它是归并了该区新华夏系构造成分和部分自生之低角度逆冲断层构成的。褶皱轴和压性或压扭性断裂都成向西凸出之弧形延伸,侵入体和航磁异常乃至矿体也都与之协调展布。弧顶大约在濉溪百善集附近。旋扭面的弧度由内带向外变小。断层面一般向内弧方向倾斜,中段以压性为主,南北两段具压扭性,上盘相对向外弧方向逆冲,形成“叠瓦状”构造。其间伴生的张性和张扭性断层随弧形弯曲而改变自身方位,呈扇状展布。
洪镇帚状构造:在安庆之西的洪镇东北地区,约150平方公里范围内,褶皱、压扭性断层、侵入岩体乃至山川走向,均呈向东凸出的弧形延伸,南西收敛,北东撒开,构成清晰的帚状构造(图15)。它卷入了震旦纪至三叠纪地层。可分为4个旋扭带,在广村—东来山—石库一带内部3带合为—体,构成紧密收敛带。自内带向外构造形迹渐趋松散、微弱,弧度也减小。除撒开端外,褶皱均倒转,轴面与断层面倾向外侧。外旋层相对内旋层作逆时针向扭动。洪镇花岗岩体为其砥柱。
宿松帚状构造:宿松县城北约225平方公里范围内,构造形迹和山川走向,均呈向西凸出之弧形延展,向南撒开,北东收敛。弧度内大外小,褶皱轴面和断层面均外倾,断层上盘相对向内弧方向朝撒开端斜冲,构成“叠瓦状”。
清凉峰环状构造:皖浙交界处清凉峰周围约750平方公里范围内,褶皱、断裂、侵入岩体甚至山势和矿产地的分布,都有规律地呈环形排列,构成大约五六个环带,围绕着清凉峰展现出—幅完美的环状构造图景(图16)。由褶皱或压扭性断层构成的环带外旋层相对呈逆时针向扭动,但张扭性断裂则方向相反。
清凉峰顶有泉,今成圆形泽地。峰顶晚侏罗世火山岩向中心倾斜。这是环状构造的砥柱(或旋涡)。
图15洪镇帚状构造

1.第四系;2.上白垩统;3.中上三叠统;4.奥陶系—下三叠统;5.压扭性断裂;6.张扭性断裂;7.正常背斜轴;8.倒转背斜轴;9.正常向斜轴;10.倒转向斜轴;11.花岗岩;12.石英二长岩;13.闪长岩;14.岩脉;15.岩层产状;16.旋扭带编号
休宁弧形构造:此弧形构造西起祁门,经休宁、屯溪、歙县,向东直抵省界,长120公里宽20公里范围内,地层走向、褶皱和压扭性断层、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以及有关矿体,乃至航磁和重力异常,都作弧形延伸,构成—幅朝南凸出的新月形图象,侏罗纪和白垩纪盆地清晰地显示了这—图形。弧顶在休宁县城和大汊口一带。其构造作用内强外弱,东强西弱。位移方向对弧顶而言内弧相背、外弧相向。
除上述扭动构造外,还有岳西弧形构造,以及一些波及范围很小者,诸如岳西团岭帚状构造、怀宁大鞍山涡轮状构造、嘉山涡轮状构造、宣城大嵇村帚状构造、庐枞盆地的七家山环状构造等。
图16清凉峰环状构造

1.上侏罗统酸性火山岩;2.震旦系—奥陶系;3.中元古界上溪群;4.中酸性侵入岩;5.岩脉;6.背斜轴;7.向斜轴;8.压扭性断层;9。张扭性断层;10.帚状断裂;11.岩层产状;12.片理产状
前述各构造体系间的复合关系是错综复杂而又形式多样的。其中以交接、归并、联合为3种主要形式。从它们间的关系大致可以表明:新华夏系和南北向构造(不含古南北向构造)成生时间最晚,其次是淮阳山字型和华夏系(式)构造,最古老者为纬向和区域东西向构造。然而,它们反复活动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尤其纬向构造延续至今尚未终止。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