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气象站
一、安徽省第一个气象站
1950年,华东军区航空气象处派员来安徽省安庆市建立气象站,名为“华东军区航空气象处安庆气象站”。站内有观测员5名,于1950年3月15日开始工作。设备有百叶箱、风向杆、雨量筒、蒸发皿、美式空盆气压表、美式周转气压计、美式周转温度计。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空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地面状态。每小时观测一次,昼夜值班,并担负发报和编制报表。同年4月,增派译码员3名,报务员3名,摇机员1名。5月,增派机务员1名。于同年5月自设电台,每天向南京华东军区航空气象处发4次天气报及4时至23时每小时一次的航空报。当时气象电报对外保密,须加密拍发。1952年2月,自设电台撤消,改由邮电局拍发。1956年6月,气象电报取消加密。
该站建立初期,仪器杂乱、陈旧。1950年4月,配发寇乌式水银气压表;1951年,配发日式地中温度表,增加地中温度观测;同年9月,配发梳式测云仪,增加云速云向观测;10月,配发乔唐式日照计,增加日照观测。1952年7月,配发德国虹吸式自动雨量计;10月,配发美式(°F)最低草温表,增加草温观测(1954年1月1日,取消此项观测)。随后又更换东德日转气压计;苏式日转温度计、湿度计等。自此,站内观测仪器基本齐全。该站是国家基本站点,参加全球资料交换。1958年9月,在原气象站的基础上扩建为安庆地区气象台,设立了探空站。现气象台地址在安庆市集贤路东汪家老屋,占地30亩,有房屋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各类专业人员60余人。
二、全省气象站网
1950年至1953年,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原华东军区航空处气象处),派员来安徽省组建安庆、蚌埠、芜湖、合肥、宿县、阜阳、亳县、屯溪(后改名徽州)、佛子岭(1962年迁至霍山县城改名霍山气象站)9个气象站,全省初步形成国家基本地面观测网点。当时属军队建制。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于1952年接管建国后建立的滁县专区农场测候所,并对皖北行署农林处测候所、宿县专区农场测候所、正阳关测候所进行业务指导。上述测候所,于1954年由安徽省气象局接收。1955年,为满足各方面对气象情报的需要,省气象局先后在宣郎广机械农场、正阳关农场、六安专区农场、嘉山林场、祁门茶场、淮南矿务局等单位建立气象站,并在黄山光明顶(海拔1840公尺)建成黄山气象站。1956年,省气象局与省农业厅商定,在农场建立气候站。农场提供土地、房屋,省气象局提供器材,派遣业务人员,属省气象局建制。在当时财力条件下,解决了建站资金匮乏,加速建站步伐,起了很大作用。使该年建站数达29个。这些站,大部分当年开展工作、少数延至1957年。之后,因观测场地不符合业务要求等原因,上述气候站陆续迁出,与农场脱离关系,成为县气候站。期间,省气象局还先后建成巢湖、宁国、绩溪、无为、石台、南溪等气象(候)站。因行政区域变动,1955年,原属江苏省的砀山气象站移交给安徽省,原属安徽省的洪泽湖气象站移交给江苏省气象局。
为了适应农业服务需要,自1959年至1961年,安徽省相继建成气象(候)站26个。由于行政体制经常变更,气象部门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自1960年后,对部分气象台站作了调整。同年1月,撤消定远县永康气候站,霍邱县三元气候站。至德县与东流县合并后,至德县气候站改名为东至县气候站。1961年,华阳河农场气候站、十字铺气候站、普济圩农场气候站、太平县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气候站、正阳关农场气候站先后改为专业站。属农(林)场建制和领导,业务上仍受气象部门指导,向省气象局报送报表,观测用的簿表由省气象局供应,气象仪器向省气象局购买。庐江县白湖农场自设专业站,自建自用。至此,安徽省站网已按需要建成。1966年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在新建的长丰县、固镇县、芜湖县、淮北市以及旅游区九华山等处建立了气象站。1974年,在佛子岭水库建立专业气象台,承担水库天气预报服务,1983年撤消。详见表3—1—1。

此外,经济建设部门及部队,根据各自需要建立专业气象台、站,为各自系统提供气象情报和天气预报。水利部门设置了较密的雨量点。
三、气象站业务范围
安徽省气象站网按业务范围可分为如下几种:
〔气候站网〕
按国家气象局分类,安徽省有基准站3个;国家基本站14个;国家一般站64个。
(1)国家基准站3个:即徽州(屯溪)、寿县、望江气象站(1985年经国家气象局批准为基准站,现正在建设中)。每小时观测1次、昼夜值班,向国家及省气象局报送年(月)报表。
(2)国家基本站14个:合肥(省气象台)、蚌埠、阜阳、亳县、宿县、砀山、六安、霍山、安庆、滁县、巢湖、芜湖县、宁国、黄山(光明顶)。每日进行2、8、14、20时4次定时观测,昼夜值班。向国家及省气象局报送年(月)报表。
(3)国家一般站64个:涡阳、蒙城、阜南、太和、利辛、颍上、界首、临泉、肖县、泗县、灵壁、五河、怀远、固镇、长丰、嘉山、凤阳、天长、全椒、来安、定远、和县、庐江、肥东、无为、含山、舒城、霍邱、肥西、金寨、南溪、潜山、岳西、桐城、宿松、太湖、怀宁、枞阳、贵池、东至、宣城、郎溪、广德、泾县、芜湖市、繁昌、南陵、青阳、铜陵、九华山、祁门、绩溪、歙县、旌德、休宁、黟县、石台、马鞍山、当涂、淮北、淮南、濉溪、凤台、黄山市(原太平县气象站)。每日8、14、20时3次定时观测,白天值班。向省气象局报送月(年)报表,向国家气象局报送年报表。
1955年,中央气象局规定,安徽省合肥、蚌埠、安庆、阜阳、亳县、宿县、砀山、滁县、芜湖、屯溪、佛子岭、正阳关等12个站,向中央气象局拍发气候旬(月)报。1983年,调整为合肥、阜阳、亳县、宿县、滁县、蚌埠、六安、安庆、芜湖、屯溪等10个台站;1984年5月,增加蒙城、凤阳、长丰、桐城、宣城、歙县,计16个台站向中央、省气象台拍发气象旬(月)报。与此同时,省气象局为加强气候资料服务工作,组织霍邱、太平、定远、霍山、庐江、岳西、巢湖、铜陵、贵池、东至、祁门、绩溪、泾县、郎溪、天长、砀山、泗县、寿县、宿松、宁国、南溪等21个台站向省气象台拍发气象旬(月)报。安庆、合肥还承担向北京气象中心拍发气候月报。
〔天气站网〕
(1)50年代,安徽省有15个站拍发绘图报和补助绘图报(1982年改为天气报和补充天气报)。经1961年3月调整,减少宁国、巢湖、滁县3个站点。80年代起,安徽省参加全国天气站网的有:
亳县、阜阳、蚌埠、安庆、霍山每日进行8次定时天气观测和发报,参加全球交换。
合肥、芜湖县、黄山(高山站)每日进行7次定时天气观测和发报,参加亚洲交换。
寿县、砀山、宿县、屯溪每日进行4次定时天气观测和发报。
(2)安徽省国家一般站:除淮北、肥西、九华山外,自1958年起,每年汛期,向省台拍发小图报、灾害性天气通报(后改为重要天气报)、雨量报。
对灾害性天气,自1975年起,安徽省气象台站参加台风联防,拍发台风补充天气报。1981年后,增加向北京气象中心拍发重要天气报。
水情报自1955年,按照水利部门要求,组织部份台站向省内外防汛指挥部门拍发。1985年,安徽省有38个台站承担拍发水情报。
(3)航危报站网:
1954年,安徽省气象台站开始向军航机场拍发航空天气报、危险天气报。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拍发航危报的站亦随之增多。1960年,凡有军航、民航气象台的所在地,气象台站不承担发航危报任务。安徽省于同年8月将合肥台承担的航危报任务交合肥民航气象台;蚌埠、芜湖承担的航危报任务,分别移交蚌埠、芜湖空军机场气象台担任。截止60年代末,安徽省共有16个气象台站担任拍发航危报任务。1985年,安徽省计有47个台站向29家军民航及其他要报单位供报。
(4)高空站网:详见本篇第二章第二节“高空探测”。
(5)日射站网:详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日射观测”。
(6)天气雷达站网:
自1969年起,在阜阳、宿县、六安、滁县、安庆、芜湖、徽州、巢湖、合肥安装9部711型天气雷达,基本上形成全省天气雷达站网,并参加华东地区雷达联防。1985年,国家气象局按全国雷达站网布局,在安徽省黄山光明顶建立714型天气雷达站点。
(7)农业气象站网:见第五篇第一章“农业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