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教育
徐璈(1779~1841)字六骧,号樗亭。清桐城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授户部主事。道光四年(1824年)选授山西阳城知县,后改浙江寿昌知县、旋迁临海知县。后辞官从教,历主亳州、徽州书院。又热心搜集乡邦文献,所编《桐旧集》42卷,系潘木崖《龙眠风雅》的续编,选录乡先辈1200余人,共7700余首诗作,为研究明清历代桐城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著有《诗经广诂》30卷、《牖景录》6卷、《河防类要》6卷、《黄山纪胜》4卷、《樗亭文集》4卷、《樗亭诗集》8卷。
邓艺荪(1857~1913)字绳侯,号世白。邓石如曾孙。怀宁人。7岁时其父邓解去世,随祖父邓少白在湖南读书。光绪末,清廷废科举,兴学堂。赵伯先、苏曼殊等在芜湖创办安徽公学,陈独秀、柏文蔚、刘师培、孙毓筠等名流都在此校任教,公推艺荪为学监(训导长)。宣统时,安庆成立安徽优级师范学堂,邓艺荪任斋务长(总务长)兼经学教员。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安徽省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民国2年(1913年),任安徽高等学堂校长,未及两月,病逝。著有《毛诗·尚书讲义》、《楚辞解》等。
贺廷枢(生卒年不详)字运之。清末宿松县趾凤乡人,廪贡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安徽省巡抚邓华熙之聘充省求实学堂国文、数学教习。光绪二十七年辞职归里,邀胞弟廷权、廷桂筹建维新中学堂,校址定址凤乡三泽冲,贺廷枢任学堂总理、学监。光绪二十八年,新学堂正式开学,在县内招生20名,黄梅、太湖等邻县6人。光绪三十年该校停办。
张遇鸿(1861~1924)名维干,字羽丰,号次清。宿松县人。清府学增生,江南乡试举人。历充宿松第一任高等小学堂堂长、安庆六邑联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年)代理安徽高等学校经学教员,后任宿松县公署学务科第一任科长。
吴嘉祥(1879~?)字景云。宿松县人。安徽省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历充亳州、宿松高等小学校长,山东东昌府、沂州府、济宁州等处中学英文教员。民国6年(1917年)在安庆六邑中学任教,兼安徽第八中学庶务部长。民国7年任宿松县劝学所长。他先后创办第一、第二高等小学,自兼校长。民国8年继任宿松北山中学英文教员和安庆六邑中学校董,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
阮强(1845~1927)字仲勉。原籍桐城凵了山(今属枞阳),后移籍桐城双港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改行省,合肥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阮强与同里高仲揆应聘赴台,主讲于台湾书院3年。后举官不就,客游四方,仍以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黟县胡元吉同为安徽敬敷书院学长。光绪三十年后,继马其昶为桐城中学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任芜湖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
计华清(1881~1928)望江华阳白沙人,毕业于安徽优级师范。先后任望江高等小学堂教席、九江农业师范教员、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教授兼金陵附中校长。民国16年(1927年)任安庆市政厅厅长期间,曾自筹资金在家乡白沙计家大屋创办“私立进化小学”一所(即今白沙中学前身),不久去湖北宜昌任禁烟局局长。民国17年川军某部兵变,计华清在禁烟局被杀,终年47岁。
张若金(1853~1930)又名宗铎,号鉴堂。桐城人,清邑庠生。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博览经史。终生矢志乡间授徒,先后设馆于孔城、罗岭、新店、鲁谷共、金神、天林等地,一时庐江、怀宁、安庆学子云集门下。
程丙昭(1855~1931)字绥园。桐城人。9岁丧父,又遭战乱,随祖父避河南。光绪初年,奉母命归。入学为诸生,复游河南,馆黄杏椎观察所。已而寓天津,客济南。宣统三年(1911年),补泗水知县,次年弃官归。曾任县文庙奉祀官、县教育会长。民国时,任城区教育会长和县立第一女子学校校长。
胡远浚(1866~1931)字渊如,号劳谦居士,晚号天放散人。怀宁县人。清辛卯举人。历任安徽高等学堂、师范学堂教员,中央大学哲学教授,从教30余年。著有《庄子诠诂》、《老子述义》、《劳谦室易》、《劳谦室又集》、《劳谦室诗集》等。尚有《劳谦室札记》、《劳谦室书版》、《劳谦室论道书》、《劳谦室时人评记》、《劳谦室诗二集》、《古槐市隐对数理论》、《天放散人词稿》、《天放散人画稿》等,待刊印。
龙蕙芬(1901~1931)女,望江县人。民国6年(1917年),入望江县城区公立女子国民学校就读。民国13年,在家设塾课徒,专授女生。民国16年,创办望江私立维坤女子小学校。次年,扩充为望江县私立维坤女子两级小学校。同年秋,她考入安庆女子师范幼师科。民国18年毕业回校任校长。后县教育局在该校开设县立幼稚园,委她兼任该园主任。
吴泰阶(1887~1931)名绍藩,字村佑。宿松县人。早年肄业于安徽省求是学堂,后毕业于安庆高等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历任河南高等学堂斋务长,兼英文、法文、数学、理化教员,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主科教员,河南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主科教员,河南交涉署第二科科员,河南侨工事务局第二科科员。后因安徽学人之请,历充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安徽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一高级师范、六邑中学教员,著有《高等解析几何》。
段斌(生卒年月不详)宿松县北山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巡警学堂,后回乡兴办过矿山、林场、医院等实业。民国2年(1913年)他征得家族同意,将义学田租3000担作办学基金,改北山段觉公祠为北山中学,成为民国时期宿松县私立中学的开创学校,段斌任校长兼校董事会董事长。
王可铭(1896~1932)岳西县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北京警官学校。民国17年毕业后,毅然回乡兴学。他邀集乡绅贤达,组织校董会,筹集校产田亩48石,自捐田产百余石,于民国18年创建德才小学,自任校长。他努力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文理两科兼备,音体美俱全的新式教育。招收学生不分地区、不分贫富,甚至对贫寒家庭及革命者的子女还实行一些优惠。如对因“黄麻起义”失败避难而来的红军家属袁楚北、袁永中兄弟,不仅免收学费,还多方照顾其家庭生活。民国19年大部分师生走上革命道路,该校遂成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
张希白(1889—1934)字秉仁,祖籍桐城,寓居安庆。民国初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英语系。民国3年(1914年)受聘于安庆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讲授英语、西洋史及心理学课程,继任教导主任、代理校长。民国16年北伐中,学校停办,8月恢复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任校长。民国17年秋调任徽州隆阜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长。民国21年任凤阳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长。因积劳久病,不幸于民国23年秋病故。教学善诱导,课业要求甚严,尤重实际运用。一生提倡女权,关心女学,尤其对开启徽州山区女子教育,多有建树。四女中师生曾在校园建“张希白先生纪念塔”,并立碑记,以志教泽。
吴传琦(1858~1935)字季白。怀宁石镜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副榜。历任国子监学助教、湖南永绥厅同知,署永顺知府。光绪末,因足疾辞官回乡,首创安庆女子学堂及风节井幼稚园。宣统间,任怀宁中学监督(校长)。民国12年(1923年)冬,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民国17年因年老辞职。民国23年在南京病逝。善数学,精研许(慎)学,著有《说文讲义》数十卷。
郑靖侯(1873~1936)号辅东,桐城西乡王屋山人。幼家贫,师事同里杨雪楼。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任江西丰城知县,后改知南昌、星子、乐平、余干、浮梁等县,皆著政声。宣统二年(1910年),创三育小学于王屋山。民国元年(1912年)两任江苏泰兴县长。去官后,民国16年将三育小学改办中学,后于民国25年迁至县城。晚年寓居皖城。著有《王屋山庄诗集》3卷。
丁柱中(1892~1940)怀宁县丁家栗树咀(今枫林乡)人。民国6年(1917年)秋,录取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民国1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民国12年秋保送法国里昂留学,攻读电机工程。民国16年回国。民国18年经操球介绍,到南京晓庄师范任物理教师。民国19年4月,国民党政府封闭晓庄师范,他避难上海。民国20年回怀宁故乡,以丁氏祠堂创办世则小学,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园地。丁曾与陶行知合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是《儿童科学活页指导》、《大众科学丛书》、《儿童科学丛书》编辑出版的负责人。他亲自编写的读物有《电的把戏》、《我们的地球》、《磁的把戏》、《儿童的电机工程学》等。译著有《巴斯德传》(民国2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49年再版)。民国25年任安庆高级工业专科学校教导主任,民国27年任怀宁县动员委员会指导员。
储皖峰(1896~1942)字逸安。潜山县人。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就学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曾与陆侃如、谢国桢、姚名达等在北大研究院办《国学日报》。民国17年(1928年),应上海中国公学大学校长胡适之之聘,任大学部预科国文教授兼本科教授。民国19年又兼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民国21年“一·二八”战起,避乱赴杭州任浙江大学讲席。民国22年应聘于北平辅江大学讲学。民国31年病逝于东郊民巷德国医院。著有《莲溯考》、《建安文学年表》、《白居易、沈约年谱》、《水经注十录》、《唐诗概论》、《中国文学史》上下卷、《汉魏六朝诗选注》等,另有诗集《游华》、《皖峰诗选》。
戴皖(1876~1942)字浣白。桐城高桥人。幼年读私塾。13岁入桐乡书院。多次应科举试不第,补学官弟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地方绅董举荐为桐城县北一区劝学员,将桐乡书院改为桐乡小学堂,自任堂长。民国初年,改任劝学所管教(视学员)。民国9年任县劝学所所长,兼县教育会会长。著有《戴香山录》,现散佚无存。
张荫中(1908~1943)桐城城关人。民国15年(1926年)桐城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民国21年毕业时名列第一。翌年春,应聘在安庆高级中学任教。后又兼安庆六邑中学、东南中学数理课。民国27年至至德省立四临中任教,后因四临中迁校并入国立八中,遂在国立八中高三部任教。民国29年返回故里,在省立二临中任教。张荫中性高介,不畏权势,爱护学生,倾向革命,曾掩护黄镇、桂林栖、陈定一和进步学生李进等脱险。民国32年病逝,年仅36岁。著有《物理教材分析》、《三角、几何、解析几何数学笔记》,翻译有《物理参考》3册。
储士英(1907~1944)别名瘦石,岳西金山乡鹤林村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民国16年毕业后回乡创办进华初小。民国19年请水寨暴动失利,学校停办,储士英流亡于安庆、祁门一带。民国21至32年储士英先后任衙前小学教员、汤池中山民众学校校长、战时模范学校教员。他还担任过县民众馆馆长兼《岳报》编辑、《皖报·国际版》编辑、南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皖报》总编、县教育会理事长等职。
张屏丞(1878~1940)号家翰。桐城城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本留学,中途因其二兄病殁辍学回国,先在安庆高等学堂任教,民国13年(1924年)由省教育厅委任为宣城四师校长。民国19年任桐城中学校长。民国20年因病辞职,后受聘安庆高中、浮山中学任文牍、校董、校长等职。
姚孟振(1862~1940)字慎思。桐城北乡笃山(今大关乡)人。清县学生员、安庆敬敷书院课士。宣统间,执教于芜湖安徽公学。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设立全皖图书馆,姚孟振被委任为经理、收掌等职,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浮山中学、安徽甲种工业学校任教。民国17年,与孙闻园等倡议、创办桐城县集成女子中学,并任该校校长。著有《桐城沦陷记》,记述日寇入侵桐城后的暴行和新四军英勇抗日及乡民愤怒杀敌事迹。
叶侠隐(1881~1941)字章伯,号一叶,桐城南口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潘王晋华、孙发绪首创桐城小学,叶任该校国文教习。光绪三十三年,经马其昶举荐,接任崇实小学教务。民国7年(1918年),任该校校长。他一生致力于兴办小学。先后兴办的公私立初高等小学堂有崇治、浚志、养正、阳和、六艺等,为各董事会校董,兼任县教育会副会长。民国22年,国民党教育部曾颁发给奖状1张,金质奖章1枚。著有《一叶诗集》。
方琛(1878~1945)号意槐。桐城城关人。清末附生。宣统元年(1909年),安庆敬敷书院改为安徽高等学堂,方琛受聘为国文教习。辛亥革命后,受聘为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民国9年(1920年)任桐城中学校长。之后,历任省内四师、五师、甲种工业学校及省立一中、四中、五中、安庆高级中学等校教员。民国10年任桐城县教育局首任局长。
张皖光(1882~1945)字孝生,号啸松,晚号天镜湖翁。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人。年24为邑庠生。30岁后,历馆于马其昶,方般木君家。40岁后归里授徒,先后设馆于拔茅山麓,曾重印其先十世叔祖狮崖《蟋蟀窝诗集》和王悔生《诗文集》。著有《乐真堂文集》10卷,《诗集》8卷,《他山集》若干卷,《中国历代帝制世系考略》20卷,《甲子纪元》20卷,藏于家。
吴劲(1896~?)字仲侯。桐城城关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毕业。历任安徽省立第三、第四师范、省立一中、三中、五中、安庆高中、二临中等校高中历史教员。抗战胜利后,由省教育厅委任为省立阜阳女中、桐城中学校长,直至解放。著有《中国历代史》和《世界通史》,为当时全省高中历史教材。
廖崑玉(1866~1949)字桂枝,晚号馨一山老人。宿松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家乡廖家河开创学馆,民国7年(1918年)在珠岭创办私立果育两等学校,自任校长。民国9年应聘赴北京“崇文馆”讲学,并受蔡元培之请,担任《新文库》专题撰稿人。民国11年移馆金陵。次年解馆归里,被推荐为长溪高等小学校长。民国15年,为推广乡村教育,积极筹集资金,借廖姓“兴圣馆”旧址,创立廖河完全小学一所。晚年归隐珠岭山庄,仍设专馆授徒。著有《馨一山文集》、《古今文体分类纂要》、《唐宋元明清诗选注》。
严石泉(1894~1950)名鸿瑜,号遐龄,桐城县罗岭人。民国2年(1913年)毕业于安徽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桐城第一高级小学校长、桐城天城小学校长、安庆高中附小教导主任、浮山中学教导主任等职。李光炯创办“私立桐城县宏实小学”后,特邀他任校长,主持校务;并被推举为桐城南乡教育会会长。他在该校任校长期间,以“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为办学宗旨,悉心探索农村学校为农村发展服务的途径,学校声名远播。当时宏实小学教师,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学业精纯,诲人不倦。严石泉亲自教授一班国文,以为教师之表率。课堂教学除使用统编教材外,教师又根据实际,适当编印补充教材,以利提高教学质量。在重视课本知识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如要求上好劳作课,学习农艺和编织技艺;参加农村扫盲,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村民办识字班;开展演讲竞赛等活动。凡此,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才能,反映出他办学的革新精神。日本侵略军侵皖后,他辗转流亡至桂林、安顺,曾执教于安顺中学。后又至重庆,任职于中国儿童社会福利院。教学之余,沉侵于《诗经》研究,有著述。又工诗词,撰有《了可间吟》集。
唐尔炽(1872~1950)字雨梅,一作庚梅。原桐城县(今属枞阳)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员。民国元年(1912年)任桐城中学教员。民国3年任教北京民国大学。其后三度到天津,客于湖南、顺德、杭州、北京等地,都是为家塾师。后又在沈阳与吴生、王树楠同教授于萃升书院。民国20年任奉天同泽女中教员。晚年在安庆、枞阳等地为家塾师数年,后在浮山中学、桐城中学任教。著有《澹乐轩诗稿》7卷、《文稿》3卷、《诗文续稿》若干卷。
张珽(1884~1950)号镜澄,桐城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科习植物学,获理科学士学位,并参加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安徽优级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民国3年(1914年)8月受聘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现代植物学。民国7年,编写我国第一本地方植物名录——《武昌植物名录》。民国8年参与创建武昌师范大学博物学会。民国15年代理国立武昌大学校长,同年改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教授兼理科委员会主席。民国17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后兼任生物学系主任。民国19年与人合编出版我国第一本《植物生态学》。民国22年6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植物学会。建国后仍执教武汉大学。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生物系主任。
光晟(1879~1952)字宣甫,原桐城(今属枞阳)人。清末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8年)考入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经纬科学习。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金陵江苏法政专门学校、安庆江淮大学、南京江苏法政大学任教授及教务长等职。民国16年(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秘书,两年后去职,著有《道墨新诠》、《宪法学》、《各国政府》、《犯罪心理学》等书。
方孝旭(1887~1958)字时晋。桐城人。其祖方柏堂、伯祖方东树,为桐城派后期作家。孝旭幼承家学。弱冠,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研修文史。回国后赴湖南长沙师范任教,后又在池州师范、桐城中学、安徽省立二临中等校任教。1953年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逝世前,遗嘱其子女将家藏珍贵古籍、书画、碑帖等各类文物计1900余件(册)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
吴风斧(1898~1953)字寿岳。原桐城(今属枞阳杨湾乡)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任吴淞口中国公学讲师、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上海中学、省立安庆女中、安庆高中等校教员及北平中国大学秘书兼英语系讲师。抗战期间任省立二临中英语教员;抗战胜利后曾献其家田租、合族公租创办桐城麻溪女中,并担任校董事长。不久又复任安庆高中教员、兼国立安徽大学英语系讲师,建国后任皖南大学讲师、副教授。
程滨遗(1876~1953)字小苏。怀宁县高河埠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中举人副榜。光绪二十五年赴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光绪二十八年毕业,曾创办南陵储才中学、省立法政专门学堂、私立高等农业学堂,并任农业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后,与刘希平、光明甫、周松甫等人创办江淮大学,后又创办私立第一女子学校并任董事长。程滨遗还担任过安庆六邑中学、怀宁中学校长及省教育经费管理处处长。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7年(1918年),他先后在安庆、北京两地创办《民岩》报和《中原日报》。民国35年在安徽大学教授《法制史》。解放后,任安徽文史馆馆员。1953年在安庆逝世。著有《田赋史》、《风烟旧影》、《风尘源流》、《安庆旧影》。
陈我鲁(1882~1953)原名萼楼,字凤栖。怀宁县石牌人。早年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阜阳中学堂任教,不久相继担任安庆六邑中学、安庆女子中学、怀宁中学校长。曾受命于安徽省政府赴日本考察教育。他长于数学、尤精几何,著有《几何学初探》、《平面几何释疑》等书。民国20年(1931年),领头建筑上自官坝头,下至望江大堤的官坝,为家乡兴修水利,受到称颂。民国34年曾任怀宁县参议长,不久辞去。
戴昭任(1928~1954)桐城老梅人。1949年肄业于桐城简易师范学校。1951年任芦塥民办小学教师。1952年转为公办教师,分配到晓棚乡季铺小学。1953年到晓棚小学任教。1954年7月9日,在抗洪抢险中以身殉职。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赠为模范教师、革命烈士称号。
王绪存(1929~1954)岳西县人。建国后曾任冬学教师,民办教师,1953年转为公办教师。1954年7月17日,学生来校参加结束会和领成绩单,因暴雨,山洪陡发,大桥被冲断,使深沟路队的10多名学生受阻。王同农民范培汉用木梯搭成临时过河小桥,护送学生过河,因抢救一名落水学生光荣牺牲。同年11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模范教师。
慈克庄(?~1955)又名浩然。原桐城(今属枞阳义津)人。武昌高等师范毕业。解放前曾任桐城县教育局长,又在桐城中学、安庆东南中学、安庆六邑中学教授英语。民国27年(1938年)任教于湖南国立第八临时中学高中第三部。民国29年回安徽,在庐江安徽省第八临时中学任校长。民国36年,该校改工职学校,慈仍任校长,直至解放。
欧阳祺(1898~1957)名希之。东流县五丰乡葛仙欧村人。先后就读于晋阳乡两等小学堂、东流县菊江高小及武昌高等师范英语系。民国21年(1932年),欧阳祺曾任东流县教育局长,并兼任师资养成所所长、菊江小学校长。抗战期间,先后在徽州中学、洁莹中学任教导主任。民国34年至贵池中学任教。1952年由贵池中学调往安庆师范任语文教员。1957年因受章伯钧右派一案牵连含冤而死,1978年获得平反。
方源流(1912~1958)桐城城关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桐中高中部。后入国立武汉大学习文史专业。民国26年毕业后,在省立七临中任教,曾面斥省教育厅长方治。方恼羞成怒,通令全省各中学不得延聘。民国29年方治调出安徽。方受聘为省立一临中教师,其后历任省立六临中、立煌女中、立煌工职、桐城中学教导主任兼史地教员。民国35年,族人方慎之以族田田租创办私立惠远工业职业学校,方源流被推为校长。1949年2月,桐城解放,方源流辞去校长,受聘任安庆高中教导主任。1950年调任贵池中学副校长。1956年,被选为贵池县人民代表,省模范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病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改正。
史淑贞(1903~1958)女,桐城南乡(今属枞阳)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民国16年(1927年),在桐溪女子小学任教导主任、校长。民国26年,她辗转到广西灵县、柳州等地小学任教两年。民国28年至湖南,在茶陵区裕民小学任教3年。民国31年回到桐城,任孟侠镇示范一分校校长。民国36年在私立鞠隐小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在南关、孔镇、北街等小学任教。
许传音(约1878~1959)字澄之。贵池人。基督教徒。早年毕业于基督教会举办的记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基督教会保送至美国留学,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回国后任池州府中学堂英语教师。民国元年(1912年),府中学停办,许至南京任金陵大学英语讲师、教授,历时达20余年。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大规模屠杀南京市民。许幸避入基督教堂,得免于祸。抗战胜利后,许于民国35年秋,以主要证人的身份,飞赴东京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他用流利的英语强烈控诉日本战犯、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当时《中央日报》等报纸均有报道。
龙笑云(1910~1959)桐城罗岭人。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历任安徽省教育厅科员,桐中教员,霍山师范、东南中学、天柱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他弃省教育厅科员职,筹募资金于立煌(今金寨县)创建私立天柱中学,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曾发展到12个班,学生达六七百人。民国30年日军进攻大别山,天柱中学被毁,龙将天柱中学迁回桐城,分设在黄甲铺、天城、罗岭3处。民国35年春,再迁至安庆对江大渡口原私立大光中学校址。1949年4月,安庆解放,该校改为东流县私立联合中学,后又改为安庆地区东流农校。1952年龙调至贵池中学任教。1957年调太湖中学。曾一度被错判入狱。1985年12月得到平反。
吴逸生(1889~1959)字季超,号士品。桐城高桥人。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桐城中学。旋考入两江师范。毕业后,先任桐城孔城镇三高小学校长。其后在桐城中学、浮山中学、省立二临中执教,后担任过浮山中学校长。抗战末期,与吴一寰等集资创建麻溪女中于五印寺,并任该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继续在桐城中学任教。1956年,当选为桐城县副县长。
方晓庵(1900~1960)桐城南乡义津(今属枞阳)人。幼年过继给桐城城关双井街亲叔家,入桐城中学就学,后考入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省内的一些中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30余年。民国32年(1943年)任浮山中学校长。民国34年出长桐城孟侠中学。建国后,任皖北区第一中学(即桐中)第一副校长。1950年到桐城联合中学任教员。1952年调东流中学任教。1959年被开除。1960年在家病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史化成(1889~1966)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史家湾)人。早年就学于省立工业学校。后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工业大学。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工业专科学校讲师,芜湖工职学校化学科主任,省立工职学校教员、校长等职,后任省教育厅视学员。抗日战争期间,与孙闻园、周捷飞等筹办二临中。民国28年(1938年)被省教育厅委任为桐城中学校长。民国31年任省教育厅中教科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建国后,曾任淮南煤矿学校副校长,省工业厅工程师,安徽文史馆馆员。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李森(1896~1969)名木三,字果报。潜山县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武昌师大,先后任合肥女子中学、阜阳师范学校、国立第八中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四川边疆大学(1946年迁南京)副教授。1950年任山东农学院副教授。1954年任安徽皖南大学生物教授。1959年退休。1969年去世。著有《植物分类学》(未刊稿)。
徐家禾(1914~1970)望江县泊湖乡壬辰占村人。民国22(1933年)年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高中,同年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民国28年8月,在望江县祖师殿始创望江县立初级中学,并任教导主任。1949年5月在安庆师范任教,1950年2月任安庆高级工业职工学校土木科主任,1953年去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授课,后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方来桐(1898~1970)字白殊。桐城孔城镇人。毕业于武汉高等师范。建国前,历任宣城师范、凤阳师范教员,安庆高级中学、省立二临中、七临中、八临中教导主任或训育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省教材编审组编审,芜湖弋矶山中学教导主任,桐城中学校长。建国后,先后任桐城师范校长、安庆行署第一中学(即桐中)副校长、安庆一中教师、安徽文史馆馆员、安庆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民国36年(1947年)冬,他在任桐中校长时,曾将祖遗私产100亩租田卖掉,所得款全部捐给了学校。
李相勖(1902~1971)幼名默如,后以字行。原桐城县(今属枞阳县)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攻读“中等教育研究”。民国16年(192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授,后历任桐城中学、安庆一中、上海浦东中学等校校长。民国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次年应陈嘉庚之聘任厦门大学教授及文学院院长。民国26年任安徽大学教授,次年任桂林中山纪念学校校长。民国28至37年任浙江大学教授,之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安徽学院院长。1951年任湖北教育学院教授,次年调任湖北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因患胃癌卒于武昌。
石纶阁(1899~1972)桐城青草镇江岭人。早年就读于安徽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追随老师史履冰,在武汉大学任助教,后随史赴广州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6年(1927年)史在广州起义中被捕牺牲,纶阁侥幸脱险,绕道香港、上海回乡。民国17年应聘任桐城县私立三育中学校长直至桐城解放。建国后,曾任桐城联合中学副校长。后相继在桐城中学、安庆师范、太湖中学、枞阳中学任教。1958年被遣送回原籍劳动,1972年在家病故。1981年被平反。
邓季宣(1893~1972)怀宁县白麟畈(今五横乡)人。是邓石如五世孙。民国8年(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9年,毕业于巴黎大学哲学系。民国17年回国,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工学校校长、宣城师范学校校长。抗战初期,任国立九中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庆女子中学校长。解放后,任南京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和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2年在安庆病逝。1978年他的右派问题得以改正。他曾于1962年与兄邓以蛰将世代相传的“邓石如金石书法”墨宝,无偿献给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
何养性(1900~1973)字子诚,晚号闲闲老人。原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早年就学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1年(1922年)在桐城姚永概家当塾师,民国16年在铜陵藏修学院任教,民国19年在枞阳宏实小学任教。民国27年创办聚芜学社,招收半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同时兼办青山小学,以晓庄师范为榜样,培养进步人才,掩护革命干部。解放后,任青山小学校长。1952年被评为湖东县(今枞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任枞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副科长、科长。1957年当选为副县长。是安徽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枞阳县一、二、三届副主席。曾两次被评为县甲级模范教师。1956年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
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怀宁县白麟畈邓家大屋(今五横乡白麟村)人。是邓石如五世孙。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安庆陆军小学日文教员、安庆图书馆馆长。民国6年(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研哲学,民国12年8月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执教50年,讲授过哲学、美学、美术史等课程,著有《艺术家的难关》(论文集)、《西班牙游记》等。1962年曾将家中珍藏的邓石如书法篆刻捐献给故宫博物馆,受到文化部的嘉奖。其子邓稼先是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
张国钧(1912~1974)原桐城(今枞阳官桥)人。父张祥集曾任旧教育部、私立辅仁大学职员。张国钧幼随父母在北京就读于弘达中学,后考入中国大学商科。毕业后直至民国29年(1940年),曾在北宁路营口、前门、天津、丰台等站任押货员、货物领班、车守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国钧在当时中共北宁铁路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护送遭日本特务拘捕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叶克明(吴景增)的父亲到天津租界避难。民国30年,张国钧护送母亲回枞阳老家,先后任浮山中学、高甸中学教员。建国后,在枞阳中学任教。1955年调至池州师范。1956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中教工作者。1957年调东流中学。1960年被评为三等优秀教师。1972年因病退休,1974年病逝于东流。。
郝如壎(1903~1975)字伯谦,潜山县人。早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安徽大学文学系读书。民国16年(1927年)后,先后在潜山初中、省立三临中、六邑中学、东南中学、潜山简师等校任教员、教导主任或校长等职。建国后,曾执教于东南职中、怀宁农校、东流农校、合肥林校。1958年在反右中被处理回家。1975年病故。著有《荀子蠡测》、《世界地理问答》、《新编史地三字经》等书。
方文轩(1890~1976)字伯堂。原桐城县(今属枞阳县)人。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曾任安庆六邑中学教员。民国9年创办江淮中学,任校长。民国12年创办私立东南中学于安庆、任校长。此后曾担任桐城中学、安庆六邑中学、安庆高中、安庆一中、安庆中学等校教师。民国27年在家乡杨湾镇附近创立菁华中学,后一度出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其间又筹建省立第十一临时中学。民国32年,曾出面保护菁华中学闹学潮的进步学生。解放后,历任安庆师范、枞阳中学、太湖高中等校教员,曾当选太湖县人大代表。1976年去世。
施普(1884~1976)字括乾。原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早年毕业于桐城中学堂,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师范理科。曾用日文写成《代数》一书出版。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历任安庆第一师范学校、西安师范学校、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芜湖第二女子中学、凤阳第五师范学校、寿县女子中学、庐江中学、浮山中学数理化教员30余年。曾任桐城中学校长一学期。建国后受聘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曾任枞阳县政协委员。
周汉夫(?~1977)潜山县人。早年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考入安徽大学后转武汉大学学习经济,民国22年(1933年)毕业。周曾任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经费管理处主任。民国27年任四川江津中学校长,不久又调教育部任主任专员。民国35年回皖,任安徽大学教授。
汪永结(1893~1978)怀宁江镇人。早年毕业于安庆龙门高级师范学校。民国16年
(1927年)在家乡创办车形小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民国28年扩办彻行农业职业学校,为当地培养农业技术人员。1952年彻行农业职业学校停办,调任凤阳农校副校长。后任安徽文史馆馆员。
张柱中(1901~1978)名国干。宿松县人。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曾任县教育科科长。后弃政从教,先后在六邑中学、镇阳关第九职业中学、池州师范、三临中、七邑联中分校、宿松县中、霍山师范、桐城二临中、太湖师范、宿松师范、望江中学、安庆师范等校,任过教员、教导主任或校长。建国初在安庆师范任教时被评为中学二级教师。1950年出席全省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嘉奖。
檀颉韩(1907~1979)字光祖。望江赛口新坝人。民国22年(193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同年在安庆六邑联中任地理教员兼女子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员。民国27年秋,回县筹办初中补习班,8月,经教育厅批准,改为“望江县立初级中学”,檀任校长。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檀仍任校长。
张擎(1915~1979)原名泰洪。太湖县人。早年就读于太湖晋熙小学和安庆中学。民国27年(1938年)参加太湖县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民国28年在安徽动委会直属14团任团员,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随团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后任盱眙县粮食局长、淮南第三货物检查处处长、淮南高邮货物管理局副局长、长兴货管局局长。民国34年随军到达山东,任金鸡铁矿和陶庄、枣庄煤矿经理。建国后,任华东煤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淄博矿务局副局长。1958年任山东淄博工学院院长、山东农业机械学院院长等职。
宋又征(1898~1980)望江县吉水镇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后在庐江、泗县、宿县等地任小学教师。民国10年起回乡任教10年。民国20至27年,历任高士小学校长、望江教育局长、雷阳小学校长等职。民国27年协同创办望江中学。民国30年,在县立初中任语文、历史教员。1949年曾去安庆地区行政人员训练班学习,回县后在吉水、太慈小学任教。1951年调望江师范任教3年,1954年望江师范并入望江中学,宋继续执教。在1958年“反右”中被开除回家,1979年得以平反恢复工作。
余光烺(1897~1980)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早年毕业于桐城中学,后赴日本、美国留学11年。民国17年(1928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解放前夕受中共地下党的委托保存一批革命文物,拒绝了国民党当局要他去台湾或美国的要求。建国后曾受到刘伯承元帅的接见和奖励。后历任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民盟南京市副主任委员。1980年病逝于南京。
方令完(1910~1981)女,桐城人。方般木君之女。早年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安庆黄家狮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广西桂林中山纪念学校、四川江津国立九中、重庆南开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在桐城县立示范小学第一分校、桐城县私立麻溪女中任教。民国36年(1947年)赴南京,任教于道胜中学,一学期后又返回桐城,任教于桐城中学。1951年应聘赴江苏镇江市立第二中学任教。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前后,两次受高教部派遣,赴东德莱比锡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教授语言文学。后仍返镇江二中工作。直至逝世。
张和峰(1928~1981)桐城城关人。民国37年(1948年)毕业于桐城中学高中部。1950年起,先后在桐城城关联合第一小学、桐城县工会职工学校、桐城县芦泊小学任教。1956年调至桐城天城中学任生物教师、生物教研组组长,直至1981年病逝。教学之余,他筹建了天城中学植物园和动物饲养场,为生物教学提供实习基地。同时还筹建了微生物室,亲自动手培植蘑菇、灵芝、白银耳、黑木耳。不仅传播了生产技术,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他毕生献身于农村教育,身体力行,为天城中学勤俭建校、艰苦创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曾被评为县、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60年出席过安徽省文教群英会。
吴廓民(1901~1981)原名国民,字逸凡。岳西县人。民国13年(1924年)考入芜湖第二农业学校。民国18年,东渡日本入鹿儿岛高等农业学校,专攻蚕桑专业。民国21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芜湖第二农业职业学校蚕桑科主任,安庆高级蚕桑职业学校、池州师范学校校长,国立九中教务主任,安徽农学院皖南分院教务长,江苏省蚕桑试验场技术试验科科长等职。1949年,任苏南行署蚕桑管理局秘书。1952年,任芜湖农业职校校长,旋调任省农业厅特产处副处长。1955年任安徽农学院讲师。他毕生从事蚕桑业教育。抗战时由安庆迁返岳西、摒弃家当而独带湖桑种苗,在家乡龙王庙栽植,湖桑从此在岳西衍生。抗战胜利后,即动员家人,将祖遗田地放与佃户,要求全家自食其力。1981年病逝于芜湖。著有《养蚕学》、《蚕体生理解剖学》等。
王贯之(1902~1974)原名心泉,又名兴业,笔名金石。潜山野寨乡人。早年考入国立武昌商业专科大学。民国10年(1921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明治大学留学。其间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农民部秘书,中共安徽省临委一、二届常委。大革命失败后,回潜山任县立中学校长。民国19年参加皖西革命暴动,失败后到北平。先后任北平平民中学、河北正定中学教员。民国23年被捕,与党脱离组织关系。民国25年后,他历任芜湖安徽省第二民众教育馆教导部主任、安庆初中教导主任、安徽省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组织部代理部长、安徽省干训团教务科长、处长等职。民国29年,重新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30年后,历任霍山县长、潜山私立华正中学校长、安徽省建设厅主任秘书等。民国35年当选为省参议员。建国后,曾任芜湖一中校长、安徽大学附师校长、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是安徽省第二届人大代表、政协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余协中(1898~1983)名谊爽,又名谊达,潜山县官庄乡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入纽约省卡拉格大学,得政治学硕士,继入哈佛大学读博士课程未毕而返北平。历任北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编辑、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区长训练所教务主任、国立暨南大学兼安徽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教授、重庆大学教授、北平经济研究所所长、东北行政长官部秘书长、东北省保安司令部秘书兼东北大学校长。淮海战役前夕,携家眷赴香港。子余英时,美籍华人,现任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美建交后,曾率美科技代表团来中国讲学。
笪耀东(1911~1984)桐城卅铺人。安徽大学理学院毕业。曾任庐江中学、舒城中学、私立笃山中学、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七临中数学教员10余年。建国后,任桐城中学教导主任。1955年调任皖南大学数学系讲师。1984年在芜湖病逝。
张致远(1901~1984)桐城人。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民国10年(1921年),考入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宣城中学、省立五中、安庆六邑中学、省立工职、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省立桐城女师等校任教20余年。建国后,在桐城联中、桐城中学任教10余年。他性耿直,常资助进步学生投奔无为县新四军驻地参加革命。他教学作风严谨,所教数学,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1958年,曾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桐城县人民政府委员。
方孝博(1908~1984)字竑。桐城人。父方般木君。方孝博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攻读物理,同时在中文系选修理学、文字学等课程。民国23年(1934年)毕业留校任物理系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重庆,改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民国34年又随校迁返南京,继续任教。先后教授光学、先秦哲学及文字学等课程。1951年,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赴兰州,先后在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甘肃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著有《荀子选》、《墨经中的数学和物理学》《文字学纲要》等。
朱益堂(1904~1984)字振江。太湖南阳河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皖照中学,后到江西南昌学医,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医务处军医。后投考山东齐鲁大学学医,民国20年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安庆六邑联中和安徽省立高级医务职业学校(安庆卫校前身)教员。建国后,任安庆卫校校长、安庆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民主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科协主席、市人大常委副主任。
王甸平(1897~1987)名式禹。岳西县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获理科学士学位。历任安庆一中、安庆工职、桐城东南中学、太湖六邑联中、霍丘省立第九临中、省立徽州中学、屯溪建国中学、徽州师范、太湖中学等校教员、教导主任、校长。民国30年秋,任安徽省教材编审处编审,次年任安徽省政府皖南行署教育科科长兼省督学。民国33年秋,任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分院化学教授。民国35年为国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历史问题曾被判刑5年,一年后保释出狱,在安庆办补习学校。1952年由安庆市教育局介绍入安庆一中任教。1979年摘帽后,任安庆第十二中学化学教员、第十三中学辅导员。1982年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同时受聘为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特约编纂。著有《安徽教育史略》、《论李秀成自传原稿是曾国藩伪造》、《安徽教育界耆旧传》。未刊稿有《太平天国大事记》、《太平天国诸王小传》。
刘道远(1912~1987)望江县人。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县立一小,旋升入安庆一中,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民国23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大学数理系,民国27年毕业。适值抗战军兴,刘道远返乡参加了救亡团体——望江青年抗敌协会,并协助民众教育馆主编抗日刊物《好消息》。民国27年安庆沦陷,刘道远只身西上,任第三战区长官部电台收发报员。民国31年,因目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反共高潮,遂毅然辞去军职,束装归里,受聘望江中学,任数、理、化教师,矢志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1949年、全国解放后,仍执教望江中学,曾被评为模范教师。1956年,调太湖县中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得以改正。
吴智新(1904~1988)原桐城(今属枞阳石盘乡)人。安徽大学理学院毕业。曾任宿松北山中学、桐城浮山中学、桐城中学、省立七临中、八临中、六安农职、蚌埠中学等校数理教员15年。建国后一直在桐城中学任物理教师。1973年退休,寓居桐城城关。1956年曾被评为省文教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安庆地区优秀教师。
朱伯健(1897~1988)桐城人。民国4年(1915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先后在国立宣城师范、省立四临中任地理教师。民国17年任浮山中学教导主任,民国22年任桐城县教育局局长,民国30年任安徽省教材编审会主任。民国32年任桐城中学校长时,曾倡议募捐成立“清寒贷金会”,作为资助家境困难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基金组织。
刘年荣(1928~1988)宿松县长铺乡林坂村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小学教师、校长、花凉中学副校长、宿松师范副校长、县广播局长、煤炭局长。1978年任程集中学校长时,他带领师生开辟柑橘园13亩,植物园、养殖场各2处,新建教学大楼、实验楼各1座,累计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达1000余名。对于落榜考生则培养他们农业生产技术,有32人成为农村养殖业、种植业的专业户。
张仆野(1906~1988)字芳槐。祖籍潜山县岭头乡,生于江西南昌。早年就读于安庆六邑中学,14岁时胞兄张恨水将他接到北平就读于中国大学预科。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法系,获硕士学位。民国19年参加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积极投入民主革命运动。民国20年后,相继任《晨报》、《南京人报》编辑,及安徽中学、中国大学附中教师、教务主任。民国27年担任潜山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后代理县长。同年6月,潜山沦陷,他即转入事先与胞弟张牧野共建的抗日游击队,以老家白晏寨为根据地,在潜、怀、桐一带打击日本侵略军。民国34年,回北平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1949年2月进入华北大学历史系学习,年底分配至河南焦作中学任教,后调新乡师专。经他编写的有《教材教法》、《写作教材》、《曲艺单元教材》、《说明文补充教材》、《当代文学》等多科教材。
马厚文(1903~1989)桐城金神人。幼随父至山昆山,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山昆山小学,后入上海南洋中学就读。民国14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民国18年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挈眷返皖,辗转避难于桐城黄甲山中,先后任教于皖立二临中、桐城中学。抗战胜利后,应南岳国立师范学院之聘,赴湘任教。建国后,由湘返皖,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当选为安庆第八、九届人大代表。著有《楚辞今译》、《桐城近代人物传》、《桐城文派论述》、《鸦山皖水诗稿合选》、《桐城诗选》、《增订姚惜抱年谱》、《姚仲实年谱》。
唐鸣珂(1913~1989)名佩璋。桐城唐家湾人。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桐城中学、霍邱中学、天城中学、桐城简师等校任教。在天城中学执教时,积极支持学生民主革命活动,策动桐西地方武装张护棠起义,并为解放军绘制国民党在桐城驻军情况地图。1949年2月,桐城解放,唐鸣珂任县民主政府主任秘书,后任桐城中学校长。建国后,先后在太湖中学、安庆二中、一中、第一高级职中任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职。曾当选为安庆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1955年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蒙冤入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改正恢复工作,并当选安庆市第八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83年退休,继续在市民盟举办的育才学校协助工作。1989年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马茂元(1918~1989)桐城城关人。祖父马其昶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马茂元幼承家学,博览经史。弱冠,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深造。所作诗文,才情横溢。曾为桐城中学、省二临中聘为国文教员。1945年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兼《新学风》刊物主编。建国后,由教育部马叙伦部长举荐往南京任教。旋由高教部调至上海师大任副教授、教授,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教授。马茂元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唐诗专家,著有《楚辞选》、《唐诗选》、《晚照楼论文集》。
光仁洪(1918~1991)原桐城(今属枞阳县)人。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民国36年赴美国留学,次年回国,任上海法学院教授。建国后,先后担任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名誉主任、副教授、教授。曾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主任委员、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他是省内外知名的学者,曾担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学术顾问。著有《世界近代史》、《世界史·近代史》、《论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反动性和虚伪性》等书。1991年7月7日在上海病逝。
邓艺荪(1857~1913)字绳侯,号世白。邓石如曾孙。怀宁人。7岁时其父邓解去世,随祖父邓少白在湖南读书。光绪末,清廷废科举,兴学堂。赵伯先、苏曼殊等在芜湖创办安徽公学,陈独秀、柏文蔚、刘师培、孙毓筠等名流都在此校任教,公推艺荪为学监(训导长)。宣统时,安庆成立安徽优级师范学堂,邓艺荪任斋务长(总务长)兼经学教员。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安徽省都督府教育司司长。民国2年(1913年),任安徽高等学堂校长,未及两月,病逝。著有《毛诗·尚书讲义》、《楚辞解》等。
贺廷枢(生卒年不详)字运之。清末宿松县趾凤乡人,廪贡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安徽省巡抚邓华熙之聘充省求实学堂国文、数学教习。光绪二十七年辞职归里,邀胞弟廷权、廷桂筹建维新中学堂,校址定址凤乡三泽冲,贺廷枢任学堂总理、学监。光绪二十八年,新学堂正式开学,在县内招生20名,黄梅、太湖等邻县6人。光绪三十年该校停办。
张遇鸿(1861~1924)名维干,字羽丰,号次清。宿松县人。清府学增生,江南乡试举人。历充宿松第一任高等小学堂堂长、安庆六邑联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年)代理安徽高等学校经学教员,后任宿松县公署学务科第一任科长。
吴嘉祥(1879~?)字景云。宿松县人。安徽省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历充亳州、宿松高等小学校长,山东东昌府、沂州府、济宁州等处中学英文教员。民国6年(1917年)在安庆六邑中学任教,兼安徽第八中学庶务部长。民国7年任宿松县劝学所长。他先后创办第一、第二高等小学,自兼校长。民国8年继任宿松北山中学英文教员和安庆六邑中学校董,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
阮强(1845~1927)字仲勉。原籍桐城凵了山(今属枞阳),后移籍桐城双港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改行省,合肥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阮强与同里高仲揆应聘赴台,主讲于台湾书院3年。后举官不就,客游四方,仍以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黟县胡元吉同为安徽敬敷书院学长。光绪三十年后,继马其昶为桐城中学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任芜湖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
计华清(1881~1928)望江华阳白沙人,毕业于安徽优级师范。先后任望江高等小学堂教席、九江农业师范教员、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教授兼金陵附中校长。民国16年(1927年)任安庆市政厅厅长期间,曾自筹资金在家乡白沙计家大屋创办“私立进化小学”一所(即今白沙中学前身),不久去湖北宜昌任禁烟局局长。民国17年川军某部兵变,计华清在禁烟局被杀,终年47岁。
张若金(1853~1930)又名宗铎,号鉴堂。桐城人,清邑庠生。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博览经史。终生矢志乡间授徒,先后设馆于孔城、罗岭、新店、鲁谷共、金神、天林等地,一时庐江、怀宁、安庆学子云集门下。
程丙昭(1855~1931)字绥园。桐城人。9岁丧父,又遭战乱,随祖父避河南。光绪初年,奉母命归。入学为诸生,复游河南,馆黄杏椎观察所。已而寓天津,客济南。宣统三年(1911年),补泗水知县,次年弃官归。曾任县文庙奉祀官、县教育会长。民国时,任城区教育会长和县立第一女子学校校长。
胡远浚(1866~1931)字渊如,号劳谦居士,晚号天放散人。怀宁县人。清辛卯举人。历任安徽高等学堂、师范学堂教员,中央大学哲学教授,从教30余年。著有《庄子诠诂》、《老子述义》、《劳谦室易》、《劳谦室又集》、《劳谦室诗集》等。尚有《劳谦室札记》、《劳谦室书版》、《劳谦室论道书》、《劳谦室时人评记》、《劳谦室诗二集》、《古槐市隐对数理论》、《天放散人词稿》、《天放散人画稿》等,待刊印。
龙蕙芬(1901~1931)女,望江县人。民国6年(1917年),入望江县城区公立女子国民学校就读。民国13年,在家设塾课徒,专授女生。民国16年,创办望江私立维坤女子小学校。次年,扩充为望江县私立维坤女子两级小学校。同年秋,她考入安庆女子师范幼师科。民国18年毕业回校任校长。后县教育局在该校开设县立幼稚园,委她兼任该园主任。
吴泰阶(1887~1931)名绍藩,字村佑。宿松县人。早年肄业于安徽省求是学堂,后毕业于安庆高等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历任河南高等学堂斋务长,兼英文、法文、数学、理化教员,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主科教员,河南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主科教员,河南交涉署第二科科员,河南侨工事务局第二科科员。后因安徽学人之请,历充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安徽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一高级师范、六邑中学教员,著有《高等解析几何》。
段斌(生卒年月不详)宿松县北山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巡警学堂,后回乡兴办过矿山、林场、医院等实业。民国2年(1913年)他征得家族同意,将义学田租3000担作办学基金,改北山段觉公祠为北山中学,成为民国时期宿松县私立中学的开创学校,段斌任校长兼校董事会董事长。
王可铭(1896~1932)岳西县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北京警官学校。民国17年毕业后,毅然回乡兴学。他邀集乡绅贤达,组织校董会,筹集校产田亩48石,自捐田产百余石,于民国18年创建德才小学,自任校长。他努力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文理两科兼备,音体美俱全的新式教育。招收学生不分地区、不分贫富,甚至对贫寒家庭及革命者的子女还实行一些优惠。如对因“黄麻起义”失败避难而来的红军家属袁楚北、袁永中兄弟,不仅免收学费,还多方照顾其家庭生活。民国19年大部分师生走上革命道路,该校遂成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
张希白(1889—1934)字秉仁,祖籍桐城,寓居安庆。民国初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英语系。民国3年(1914年)受聘于安庆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讲授英语、西洋史及心理学课程,继任教导主任、代理校长。民国16年北伐中,学校停办,8月恢复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任校长。民国17年秋调任徽州隆阜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长。民国21年任凤阳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长。因积劳久病,不幸于民国23年秋病故。教学善诱导,课业要求甚严,尤重实际运用。一生提倡女权,关心女学,尤其对开启徽州山区女子教育,多有建树。四女中师生曾在校园建“张希白先生纪念塔”,并立碑记,以志教泽。
吴传琦(1858~1935)字季白。怀宁石镜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副榜。历任国子监学助教、湖南永绥厅同知,署永顺知府。光绪末,因足疾辞官回乡,首创安庆女子学堂及风节井幼稚园。宣统间,任怀宁中学监督(校长)。民国12年(1923年)冬,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民国17年因年老辞职。民国23年在南京病逝。善数学,精研许(慎)学,著有《说文讲义》数十卷。
郑靖侯(1873~1936)号辅东,桐城西乡王屋山人。幼家贫,师事同里杨雪楼。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任江西丰城知县,后改知南昌、星子、乐平、余干、浮梁等县,皆著政声。宣统二年(1910年),创三育小学于王屋山。民国元年(1912年)两任江苏泰兴县长。去官后,民国16年将三育小学改办中学,后于民国25年迁至县城。晚年寓居皖城。著有《王屋山庄诗集》3卷。
丁柱中(1892~1940)怀宁县丁家栗树咀(今枫林乡)人。民国6年(1917年)秋,录取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民国1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民国12年秋保送法国里昂留学,攻读电机工程。民国16年回国。民国18年经操球介绍,到南京晓庄师范任物理教师。民国19年4月,国民党政府封闭晓庄师范,他避难上海。民国20年回怀宁故乡,以丁氏祠堂创办世则小学,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园地。丁曾与陶行知合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是《儿童科学活页指导》、《大众科学丛书》、《儿童科学丛书》编辑出版的负责人。他亲自编写的读物有《电的把戏》、《我们的地球》、《磁的把戏》、《儿童的电机工程学》等。译著有《巴斯德传》(民国2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49年再版)。民国25年任安庆高级工业专科学校教导主任,民国27年任怀宁县动员委员会指导员。
储皖峰(1896~1942)字逸安。潜山县人。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就学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曾与陆侃如、谢国桢、姚名达等在北大研究院办《国学日报》。民国17年(1928年),应上海中国公学大学校长胡适之之聘,任大学部预科国文教授兼本科教授。民国19年又兼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民国21年“一·二八”战起,避乱赴杭州任浙江大学讲席。民国22年应聘于北平辅江大学讲学。民国31年病逝于东郊民巷德国医院。著有《莲溯考》、《建安文学年表》、《白居易、沈约年谱》、《水经注十录》、《唐诗概论》、《中国文学史》上下卷、《汉魏六朝诗选注》等,另有诗集《游华》、《皖峰诗选》。
戴皖(1876~1942)字浣白。桐城高桥人。幼年读私塾。13岁入桐乡书院。多次应科举试不第,补学官弟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地方绅董举荐为桐城县北一区劝学员,将桐乡书院改为桐乡小学堂,自任堂长。民国初年,改任劝学所管教(视学员)。民国9年任县劝学所所长,兼县教育会会长。著有《戴香山录》,现散佚无存。
张荫中(1908~1943)桐城城关人。民国15年(1926年)桐城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民国21年毕业时名列第一。翌年春,应聘在安庆高级中学任教。后又兼安庆六邑中学、东南中学数理课。民国27年至至德省立四临中任教,后因四临中迁校并入国立八中,遂在国立八中高三部任教。民国29年返回故里,在省立二临中任教。张荫中性高介,不畏权势,爱护学生,倾向革命,曾掩护黄镇、桂林栖、陈定一和进步学生李进等脱险。民国32年病逝,年仅36岁。著有《物理教材分析》、《三角、几何、解析几何数学笔记》,翻译有《物理参考》3册。
储士英(1907~1944)别名瘦石,岳西金山乡鹤林村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民国16年毕业后回乡创办进华初小。民国19年请水寨暴动失利,学校停办,储士英流亡于安庆、祁门一带。民国21至32年储士英先后任衙前小学教员、汤池中山民众学校校长、战时模范学校教员。他还担任过县民众馆馆长兼《岳报》编辑、《皖报·国际版》编辑、南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皖报》总编、县教育会理事长等职。
张屏丞(1878~1940)号家翰。桐城城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本留学,中途因其二兄病殁辍学回国,先在安庆高等学堂任教,民国13年(1924年)由省教育厅委任为宣城四师校长。民国19年任桐城中学校长。民国20年因病辞职,后受聘安庆高中、浮山中学任文牍、校董、校长等职。
姚孟振(1862~1940)字慎思。桐城北乡笃山(今大关乡)人。清县学生员、安庆敬敷书院课士。宣统间,执教于芜湖安徽公学。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设立全皖图书馆,姚孟振被委任为经理、收掌等职,后在北京民国大学、浮山中学、安徽甲种工业学校任教。民国17年,与孙闻园等倡议、创办桐城县集成女子中学,并任该校校长。著有《桐城沦陷记》,记述日寇入侵桐城后的暴行和新四军英勇抗日及乡民愤怒杀敌事迹。
叶侠隐(1881~1941)字章伯,号一叶,桐城南口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潘王晋华、孙发绪首创桐城小学,叶任该校国文教习。光绪三十三年,经马其昶举荐,接任崇实小学教务。民国7年(1918年),任该校校长。他一生致力于兴办小学。先后兴办的公私立初高等小学堂有崇治、浚志、养正、阳和、六艺等,为各董事会校董,兼任县教育会副会长。民国22年,国民党教育部曾颁发给奖状1张,金质奖章1枚。著有《一叶诗集》。
方琛(1878~1945)号意槐。桐城城关人。清末附生。宣统元年(1909年),安庆敬敷书院改为安徽高等学堂,方琛受聘为国文教习。辛亥革命后,受聘为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民国9年(1920年)任桐城中学校长。之后,历任省内四师、五师、甲种工业学校及省立一中、四中、五中、安庆高级中学等校教员。民国10年任桐城县教育局首任局长。
张皖光(1882~1945)字孝生,号啸松,晚号天镜湖翁。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人。年24为邑庠生。30岁后,历馆于马其昶,方般木君家。40岁后归里授徒,先后设馆于拔茅山麓,曾重印其先十世叔祖狮崖《蟋蟀窝诗集》和王悔生《诗文集》。著有《乐真堂文集》10卷,《诗集》8卷,《他山集》若干卷,《中国历代帝制世系考略》20卷,《甲子纪元》20卷,藏于家。
吴劲(1896~?)字仲侯。桐城城关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毕业。历任安徽省立第三、第四师范、省立一中、三中、五中、安庆高中、二临中等校高中历史教员。抗战胜利后,由省教育厅委任为省立阜阳女中、桐城中学校长,直至解放。著有《中国历代史》和《世界通史》,为当时全省高中历史教材。
廖崑玉(1866~1949)字桂枝,晚号馨一山老人。宿松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家乡廖家河开创学馆,民国7年(1918年)在珠岭创办私立果育两等学校,自任校长。民国9年应聘赴北京“崇文馆”讲学,并受蔡元培之请,担任《新文库》专题撰稿人。民国11年移馆金陵。次年解馆归里,被推荐为长溪高等小学校长。民国15年,为推广乡村教育,积极筹集资金,借廖姓“兴圣馆”旧址,创立廖河完全小学一所。晚年归隐珠岭山庄,仍设专馆授徒。著有《馨一山文集》、《古今文体分类纂要》、《唐宋元明清诗选注》。
严石泉(1894~1950)名鸿瑜,号遐龄,桐城县罗岭人。民国2年(1913年)毕业于安徽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桐城第一高级小学校长、桐城天城小学校长、安庆高中附小教导主任、浮山中学教导主任等职。李光炯创办“私立桐城县宏实小学”后,特邀他任校长,主持校务;并被推举为桐城南乡教育会会长。他在该校任校长期间,以“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为办学宗旨,悉心探索农村学校为农村发展服务的途径,学校声名远播。当时宏实小学教师,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学业精纯,诲人不倦。严石泉亲自教授一班国文,以为教师之表率。课堂教学除使用统编教材外,教师又根据实际,适当编印补充教材,以利提高教学质量。在重视课本知识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如要求上好劳作课,学习农艺和编织技艺;参加农村扫盲,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村民办识字班;开展演讲竞赛等活动。凡此,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才能,反映出他办学的革新精神。日本侵略军侵皖后,他辗转流亡至桂林、安顺,曾执教于安顺中学。后又至重庆,任职于中国儿童社会福利院。教学之余,沉侵于《诗经》研究,有著述。又工诗词,撰有《了可间吟》集。
唐尔炽(1872~1950)字雨梅,一作庚梅。原桐城县(今属枞阳)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员。民国元年(1912年)任桐城中学教员。民国3年任教北京民国大学。其后三度到天津,客于湖南、顺德、杭州、北京等地,都是为家塾师。后又在沈阳与吴生、王树楠同教授于萃升书院。民国20年任奉天同泽女中教员。晚年在安庆、枞阳等地为家塾师数年,后在浮山中学、桐城中学任教。著有《澹乐轩诗稿》7卷、《文稿》3卷、《诗文续稿》若干卷。
张珽(1884~1950)号镜澄,桐城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科习植物学,获理科学士学位,并参加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任安徽优级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民国3年(1914年)8月受聘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现代植物学。民国7年,编写我国第一本地方植物名录——《武昌植物名录》。民国8年参与创建武昌师范大学博物学会。民国15年代理国立武昌大学校长,同年改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教授兼理科委员会主席。民国17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后兼任生物学系主任。民国19年与人合编出版我国第一本《植物生态学》。民国22年6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植物学会。建国后仍执教武汉大学。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生物系主任。
光晟(1879~1952)字宣甫,原桐城(今属枞阳)人。清末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8年)考入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经纬科学习。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金陵江苏法政专门学校、安庆江淮大学、南京江苏法政大学任教授及教务长等职。民国16年(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秘书,两年后去职,著有《道墨新诠》、《宪法学》、《各国政府》、《犯罪心理学》等书。
方孝旭(1887~1958)字时晋。桐城人。其祖方柏堂、伯祖方东树,为桐城派后期作家。孝旭幼承家学。弱冠,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研修文史。回国后赴湖南长沙师范任教,后又在池州师范、桐城中学、安徽省立二临中等校任教。1953年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逝世前,遗嘱其子女将家藏珍贵古籍、书画、碑帖等各类文物计1900余件(册)全部捐献给国家。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
吴风斧(1898~1953)字寿岳。原桐城(今属枞阳杨湾乡)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任吴淞口中国公学讲师、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上海中学、省立安庆女中、安庆高中等校教员及北平中国大学秘书兼英语系讲师。抗战期间任省立二临中英语教员;抗战胜利后曾献其家田租、合族公租创办桐城麻溪女中,并担任校董事长。不久又复任安庆高中教员、兼国立安徽大学英语系讲师,建国后任皖南大学讲师、副教授。
程滨遗(1876~1953)字小苏。怀宁县高河埠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中举人副榜。光绪二十五年赴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光绪二十八年毕业,曾创办南陵储才中学、省立法政专门学堂、私立高等农业学堂,并任农业学堂教务长。辛亥革命后,与刘希平、光明甫、周松甫等人创办江淮大学,后又创办私立第一女子学校并任董事长。程滨遗还担任过安庆六邑中学、怀宁中学校长及省教育经费管理处处长。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7年(1918年),他先后在安庆、北京两地创办《民岩》报和《中原日报》。民国35年在安徽大学教授《法制史》。解放后,任安徽文史馆馆员。1953年在安庆逝世。著有《田赋史》、《风烟旧影》、《风尘源流》、《安庆旧影》。
陈我鲁(1882~1953)原名萼楼,字凤栖。怀宁县石牌人。早年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阜阳中学堂任教,不久相继担任安庆六邑中学、安庆女子中学、怀宁中学校长。曾受命于安徽省政府赴日本考察教育。他长于数学、尤精几何,著有《几何学初探》、《平面几何释疑》等书。民国20年(1931年),领头建筑上自官坝头,下至望江大堤的官坝,为家乡兴修水利,受到称颂。民国34年曾任怀宁县参议长,不久辞去。
戴昭任(1928~1954)桐城老梅人。1949年肄业于桐城简易师范学校。1951年任芦塥民办小学教师。1952年转为公办教师,分配到晓棚乡季铺小学。1953年到晓棚小学任教。1954年7月9日,在抗洪抢险中以身殉职。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赠为模范教师、革命烈士称号。
王绪存(1929~1954)岳西县人。建国后曾任冬学教师,民办教师,1953年转为公办教师。1954年7月17日,学生来校参加结束会和领成绩单,因暴雨,山洪陡发,大桥被冲断,使深沟路队的10多名学生受阻。王同农民范培汉用木梯搭成临时过河小桥,护送学生过河,因抢救一名落水学生光荣牺牲。同年11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模范教师。
慈克庄(?~1955)又名浩然。原桐城(今属枞阳义津)人。武昌高等师范毕业。解放前曾任桐城县教育局长,又在桐城中学、安庆东南中学、安庆六邑中学教授英语。民国27年(1938年)任教于湖南国立第八临时中学高中第三部。民国29年回安徽,在庐江安徽省第八临时中学任校长。民国36年,该校改工职学校,慈仍任校长,直至解放。
欧阳祺(1898~1957)名希之。东流县五丰乡葛仙欧村人。先后就读于晋阳乡两等小学堂、东流县菊江高小及武昌高等师范英语系。民国21年(1932年),欧阳祺曾任东流县教育局长,并兼任师资养成所所长、菊江小学校长。抗战期间,先后在徽州中学、洁莹中学任教导主任。民国34年至贵池中学任教。1952年由贵池中学调往安庆师范任语文教员。1957年因受章伯钧右派一案牵连含冤而死,1978年获得平反。
方源流(1912~1958)桐城城关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桐中高中部。后入国立武汉大学习文史专业。民国26年毕业后,在省立七临中任教,曾面斥省教育厅长方治。方恼羞成怒,通令全省各中学不得延聘。民国29年方治调出安徽。方受聘为省立一临中教师,其后历任省立六临中、立煌女中、立煌工职、桐城中学教导主任兼史地教员。民国35年,族人方慎之以族田田租创办私立惠远工业职业学校,方源流被推为校长。1949年2月,桐城解放,方源流辞去校长,受聘任安庆高中教导主任。1950年调任贵池中学副校长。1956年,被选为贵池县人民代表,省模范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病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改正。
史淑贞(1903~1958)女,桐城南乡(今属枞阳)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民国16年(1927年),在桐溪女子小学任教导主任、校长。民国26年,她辗转到广西灵县、柳州等地小学任教两年。民国28年至湖南,在茶陵区裕民小学任教3年。民国31年回到桐城,任孟侠镇示范一分校校长。民国36年在私立鞠隐小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在南关、孔镇、北街等小学任教。
许传音(约1878~1959)字澄之。贵池人。基督教徒。早年毕业于基督教会举办的记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基督教会保送至美国留学,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回国后任池州府中学堂英语教师。民国元年(1912年),府中学停办,许至南京任金陵大学英语讲师、教授,历时达20余年。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大规模屠杀南京市民。许幸避入基督教堂,得免于祸。抗战胜利后,许于民国35年秋,以主要证人的身份,飞赴东京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他用流利的英语强烈控诉日本战犯、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当时《中央日报》等报纸均有报道。
龙笑云(1910~1959)桐城罗岭人。民国24年(193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历任安徽省教育厅科员,桐中教员,霍山师范、东南中学、天柱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他弃省教育厅科员职,筹募资金于立煌(今金寨县)创建私立天柱中学,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曾发展到12个班,学生达六七百人。民国30年日军进攻大别山,天柱中学被毁,龙将天柱中学迁回桐城,分设在黄甲铺、天城、罗岭3处。民国35年春,再迁至安庆对江大渡口原私立大光中学校址。1949年4月,安庆解放,该校改为东流县私立联合中学,后又改为安庆地区东流农校。1952年龙调至贵池中学任教。1957年调太湖中学。曾一度被错判入狱。1985年12月得到平反。
吴逸生(1889~1959)字季超,号士品。桐城高桥人。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桐城中学。旋考入两江师范。毕业后,先任桐城孔城镇三高小学校长。其后在桐城中学、浮山中学、省立二临中执教,后担任过浮山中学校长。抗战末期,与吴一寰等集资创建麻溪女中于五印寺,并任该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继续在桐城中学任教。1956年,当选为桐城县副县长。
方晓庵(1900~1960)桐城南乡义津(今属枞阳)人。幼年过继给桐城城关双井街亲叔家,入桐城中学就学,后考入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省内的一些中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30余年。民国32年(1943年)任浮山中学校长。民国34年出长桐城孟侠中学。建国后,任皖北区第一中学(即桐中)第一副校长。1950年到桐城联合中学任教员。1952年调东流中学任教。1959年被开除。1960年在家病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史化成(1889~1966)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史家湾)人。早年就学于省立工业学校。后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工业大学。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工业专科学校讲师,芜湖工职学校化学科主任,省立工职学校教员、校长等职,后任省教育厅视学员。抗日战争期间,与孙闻园、周捷飞等筹办二临中。民国28年(1938年)被省教育厅委任为桐城中学校长。民国31年任省教育厅中教科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建国后,曾任淮南煤矿学校副校长,省工业厅工程师,安徽文史馆馆员。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李森(1896~1969)名木三,字果报。潜山县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武昌师大,先后任合肥女子中学、阜阳师范学校、国立第八中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四川边疆大学(1946年迁南京)副教授。1950年任山东农学院副教授。1954年任安徽皖南大学生物教授。1959年退休。1969年去世。著有《植物分类学》(未刊稿)。
徐家禾(1914~1970)望江县泊湖乡壬辰占村人。民国22(1933年)年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高中,同年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民国28年8月,在望江县祖师殿始创望江县立初级中学,并任教导主任。1949年5月在安庆师范任教,1950年2月任安庆高级工业职工学校土木科主任,1953年去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授课,后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
方来桐(1898~1970)字白殊。桐城孔城镇人。毕业于武汉高等师范。建国前,历任宣城师范、凤阳师范教员,安庆高级中学、省立二临中、七临中、八临中教导主任或训育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省教材编审组编审,芜湖弋矶山中学教导主任,桐城中学校长。建国后,先后任桐城师范校长、安庆行署第一中学(即桐中)副校长、安庆一中教师、安徽文史馆馆员、安庆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民国36年(1947年)冬,他在任桐中校长时,曾将祖遗私产100亩租田卖掉,所得款全部捐给了学校。
李相勖(1902~1971)幼名默如,后以字行。原桐城县(今属枞阳县)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攻读“中等教育研究”。民国16年(192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授,后历任桐城中学、安庆一中、上海浦东中学等校校长。民国2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次年应陈嘉庚之聘任厦门大学教授及文学院院长。民国26年任安徽大学教授,次年任桂林中山纪念学校校长。民国28至37年任浙江大学教授,之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安徽学院院长。1951年任湖北教育学院教授,次年调任湖北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因患胃癌卒于武昌。
石纶阁(1899~1972)桐城青草镇江岭人。早年就读于安徽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追随老师史履冰,在武汉大学任助教,后随史赴广州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6年(1927年)史在广州起义中被捕牺牲,纶阁侥幸脱险,绕道香港、上海回乡。民国17年应聘任桐城县私立三育中学校长直至桐城解放。建国后,曾任桐城联合中学副校长。后相继在桐城中学、安庆师范、太湖中学、枞阳中学任教。1958年被遣送回原籍劳动,1972年在家病故。1981年被平反。
邓季宣(1893~1972)怀宁县白麟畈(今五横乡)人。是邓石如五世孙。民国8年(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9年,毕业于巴黎大学哲学系。民国17年回国,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工学校校长、宣城师范学校校长。抗战初期,任国立九中校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庆女子中学校长。解放后,任南京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和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2年在安庆病逝。1978年他的右派问题得以改正。他曾于1962年与兄邓以蛰将世代相传的“邓石如金石书法”墨宝,无偿献给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
何养性(1900~1973)字子诚,晚号闲闲老人。原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早年就学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1年(1922年)在桐城姚永概家当塾师,民国16年在铜陵藏修学院任教,民国19年在枞阳宏实小学任教。民国27年创办聚芜学社,招收半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同时兼办青山小学,以晓庄师范为榜样,培养进步人才,掩护革命干部。解放后,任青山小学校长。1952年被评为湖东县(今枞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任枞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副科长、科长。1957年当选为副县长。是安徽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枞阳县一、二、三届副主席。曾两次被评为县甲级模范教师。1956年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
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怀宁县白麟畈邓家大屋(今五横乡白麟村)人。是邓石如五世孙。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安庆陆军小学日文教员、安庆图书馆馆长。民国6年(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研哲学,民国12年8月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执教50年,讲授过哲学、美学、美术史等课程,著有《艺术家的难关》(论文集)、《西班牙游记》等。1962年曾将家中珍藏的邓石如书法篆刻捐献给故宫博物馆,受到文化部的嘉奖。其子邓稼先是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
张国钧(1912~1974)原桐城(今枞阳官桥)人。父张祥集曾任旧教育部、私立辅仁大学职员。张国钧幼随父母在北京就读于弘达中学,后考入中国大学商科。毕业后直至民国29年(1940年),曾在北宁路营口、前门、天津、丰台等站任押货员、货物领班、车守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国钧在当时中共北宁铁路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护送遭日本特务拘捕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叶克明(吴景增)的父亲到天津租界避难。民国30年,张国钧护送母亲回枞阳老家,先后任浮山中学、高甸中学教员。建国后,在枞阳中学任教。1955年调至池州师范。1956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中教工作者。1957年调东流中学。1960年被评为三等优秀教师。1972年因病退休,1974年病逝于东流。。
郝如壎(1903~1975)字伯谦,潜山县人。早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安徽大学文学系读书。民国16年(1927年)后,先后在潜山初中、省立三临中、六邑中学、东南中学、潜山简师等校任教员、教导主任或校长等职。建国后,曾执教于东南职中、怀宁农校、东流农校、合肥林校。1958年在反右中被处理回家。1975年病故。著有《荀子蠡测》、《世界地理问答》、《新编史地三字经》等书。
方文轩(1890~1976)字伯堂。原桐城县(今属枞阳县)人。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曾任安庆六邑中学教员。民国9年创办江淮中学,任校长。民国12年创办私立东南中学于安庆、任校长。此后曾担任桐城中学、安庆六邑中学、安庆高中、安庆一中、安庆中学等校教师。民国27年在家乡杨湾镇附近创立菁华中学,后一度出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其间又筹建省立第十一临时中学。民国32年,曾出面保护菁华中学闹学潮的进步学生。解放后,历任安庆师范、枞阳中学、太湖高中等校教员,曾当选太湖县人大代表。1976年去世。
施普(1884~1976)字括乾。原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早年毕业于桐城中学堂,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师范理科。曾用日文写成《代数》一书出版。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历任安庆第一师范学校、西安师范学校、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芜湖第二女子中学、凤阳第五师范学校、寿县女子中学、庐江中学、浮山中学数理化教员30余年。曾任桐城中学校长一学期。建国后受聘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曾任枞阳县政协委员。
周汉夫(?~1977)潜山县人。早年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考入安徽大学后转武汉大学学习经济,民国22年(1933年)毕业。周曾任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经费管理处主任。民国27年任四川江津中学校长,不久又调教育部任主任专员。民国35年回皖,任安徽大学教授。
汪永结(1893~1978)怀宁江镇人。早年毕业于安庆龙门高级师范学校。民国16年
(1927年)在家乡创办车形小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民国28年扩办彻行农业职业学校,为当地培养农业技术人员。1952年彻行农业职业学校停办,调任凤阳农校副校长。后任安徽文史馆馆员。
张柱中(1901~1978)名国干。宿松县人。民国17年(1928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曾任县教育科科长。后弃政从教,先后在六邑中学、镇阳关第九职业中学、池州师范、三临中、七邑联中分校、宿松县中、霍山师范、桐城二临中、太湖师范、宿松师范、望江中学、安庆师范等校,任过教员、教导主任或校长。建国初在安庆师范任教时被评为中学二级教师。1950年出席全省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嘉奖。
檀颉韩(1907~1979)字光祖。望江赛口新坝人。民国22年(193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同年在安庆六邑联中任地理教员兼女子师范学校教育学教员。民国27年秋,回县筹办初中补习班,8月,经教育厅批准,改为“望江县立初级中学”,檀任校长。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檀仍任校长。
张擎(1915~1979)原名泰洪。太湖县人。早年就读于太湖晋熙小学和安庆中学。民国27年(1938年)参加太湖县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民国28年在安徽动委会直属14团任团员,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随团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后任盱眙县粮食局长、淮南第三货物检查处处长、淮南高邮货物管理局副局长、长兴货管局局长。民国34年随军到达山东,任金鸡铁矿和陶庄、枣庄煤矿经理。建国后,任华东煤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淄博矿务局副局长。1958年任山东淄博工学院院长、山东农业机械学院院长等职。
宋又征(1898~1980)望江县吉水镇人。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后在庐江、泗县、宿县等地任小学教师。民国10年起回乡任教10年。民国20至27年,历任高士小学校长、望江教育局长、雷阳小学校长等职。民国27年协同创办望江中学。民国30年,在县立初中任语文、历史教员。1949年曾去安庆地区行政人员训练班学习,回县后在吉水、太慈小学任教。1951年调望江师范任教3年,1954年望江师范并入望江中学,宋继续执教。在1958年“反右”中被开除回家,1979年得以平反恢复工作。
余光烺(1897~1980)桐城(今属枞阳县)人。早年毕业于桐城中学,后赴日本、美国留学11年。民国17年(1928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解放前夕受中共地下党的委托保存一批革命文物,拒绝了国民党当局要他去台湾或美国的要求。建国后曾受到刘伯承元帅的接见和奖励。后历任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民盟南京市副主任委员。1980年病逝于南京。
方令完(1910~1981)女,桐城人。方般木君之女。早年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安庆黄家狮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广西桂林中山纪念学校、四川江津国立九中、重庆南开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在桐城县立示范小学第一分校、桐城县私立麻溪女中任教。民国36年(1947年)赴南京,任教于道胜中学,一学期后又返回桐城,任教于桐城中学。1951年应聘赴江苏镇江市立第二中学任教。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前后,两次受高教部派遣,赴东德莱比锡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教授语言文学。后仍返镇江二中工作。直至逝世。
张和峰(1928~1981)桐城城关人。民国37年(1948年)毕业于桐城中学高中部。1950年起,先后在桐城城关联合第一小学、桐城县工会职工学校、桐城县芦泊小学任教。1956年调至桐城天城中学任生物教师、生物教研组组长,直至1981年病逝。教学之余,他筹建了天城中学植物园和动物饲养场,为生物教学提供实习基地。同时还筹建了微生物室,亲自动手培植蘑菇、灵芝、白银耳、黑木耳。不仅传播了生产技术,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他毕生献身于农村教育,身体力行,为天城中学勤俭建校、艰苦创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曾被评为县、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60年出席过安徽省文教群英会。
吴廓民(1901~1981)原名国民,字逸凡。岳西县人。民国13年(1924年)考入芜湖第二农业学校。民国18年,东渡日本入鹿儿岛高等农业学校,专攻蚕桑专业。民国21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芜湖第二农业职业学校蚕桑科主任,安庆高级蚕桑职业学校、池州师范学校校长,国立九中教务主任,安徽农学院皖南分院教务长,江苏省蚕桑试验场技术试验科科长等职。1949年,任苏南行署蚕桑管理局秘书。1952年,任芜湖农业职校校长,旋调任省农业厅特产处副处长。1955年任安徽农学院讲师。他毕生从事蚕桑业教育。抗战时由安庆迁返岳西、摒弃家当而独带湖桑种苗,在家乡龙王庙栽植,湖桑从此在岳西衍生。抗战胜利后,即动员家人,将祖遗田地放与佃户,要求全家自食其力。1981年病逝于芜湖。著有《养蚕学》、《蚕体生理解剖学》等。
王贯之(1902~1974)原名心泉,又名兴业,笔名金石。潜山野寨乡人。早年考入国立武昌商业专科大学。民国10年(1921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明治大学留学。其间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回国,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农民部秘书,中共安徽省临委一、二届常委。大革命失败后,回潜山任县立中学校长。民国19年参加皖西革命暴动,失败后到北平。先后任北平平民中学、河北正定中学教员。民国23年被捕,与党脱离组织关系。民国25年后,他历任芜湖安徽省第二民众教育馆教导部主任、安庆初中教导主任、安徽省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组织部代理部长、安徽省干训团教务科长、处长等职。民国29年,重新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30年后,历任霍山县长、潜山私立华正中学校长、安徽省建设厅主任秘书等。民国35年当选为省参议员。建国后,曾任芜湖一中校长、安徽大学附师校长、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是安徽省第二届人大代表、政协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余协中(1898~1983)名谊爽,又名谊达,潜山县官庄乡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入纽约省卡拉格大学,得政治学硕士,继入哈佛大学读博士课程未毕而返北平。历任北美中国学生月刊英文编辑、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区长训练所教务主任、国立暨南大学兼安徽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教授、重庆大学教授、北平经济研究所所长、东北行政长官部秘书长、东北省保安司令部秘书兼东北大学校长。淮海战役前夕,携家眷赴香港。子余英时,美籍华人,现任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中美建交后,曾率美科技代表团来中国讲学。
笪耀东(1911~1984)桐城卅铺人。安徽大学理学院毕业。曾任庐江中学、舒城中学、私立笃山中学、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七临中数学教员10余年。建国后,任桐城中学教导主任。1955年调任皖南大学数学系讲师。1984年在芜湖病逝。
张致远(1901~1984)桐城人。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民国10年(1921年),考入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宣城中学、省立五中、安庆六邑中学、省立工职、桐城中学、省立二临中、省立桐城女师等校任教20余年。建国后,在桐城联中、桐城中学任教10余年。他性耿直,常资助进步学生投奔无为县新四军驻地参加革命。他教学作风严谨,所教数学,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1958年,曾当选为省人大代表、桐城县人民政府委员。
方孝博(1908~1984)字竑。桐城人。父方般木君。方孝博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攻读物理,同时在中文系选修理学、文字学等课程。民国23年(1934年)毕业留校任物理系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重庆,改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民国34年又随校迁返南京,继续任教。先后教授光学、先秦哲学及文字学等课程。1951年,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赴兰州,先后在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甘肃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著有《荀子选》、《墨经中的数学和物理学》《文字学纲要》等。
朱益堂(1904~1984)字振江。太湖南阳河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皖照中学,后到江西南昌学医,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医务处军医。后投考山东齐鲁大学学医,民国20年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安庆六邑联中和安徽省立高级医务职业学校(安庆卫校前身)教员。建国后,任安庆卫校校长、安庆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民主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科协主席、市人大常委副主任。
王甸平(1897~1987)名式禹。岳西县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获理科学士学位。历任安庆一中、安庆工职、桐城东南中学、太湖六邑联中、霍丘省立第九临中、省立徽州中学、屯溪建国中学、徽州师范、太湖中学等校教员、教导主任、校长。民国30年秋,任安徽省教材编审处编审,次年任安徽省政府皖南行署教育科科长兼省督学。民国33年秋,任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分院化学教授。民国35年为国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历史问题曾被判刑5年,一年后保释出狱,在安庆办补习学校。1952年由安庆市教育局介绍入安庆一中任教。1979年摘帽后,任安庆第十二中学化学教员、第十三中学辅导员。1982年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同时受聘为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特约编纂。著有《安徽教育史略》、《论李秀成自传原稿是曾国藩伪造》、《安徽教育界耆旧传》。未刊稿有《太平天国大事记》、《太平天国诸王小传》。
刘道远(1912~1987)望江县人。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县立一小,旋升入安庆一中,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民国23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大学数理系,民国27年毕业。适值抗战军兴,刘道远返乡参加了救亡团体——望江青年抗敌协会,并协助民众教育馆主编抗日刊物《好消息》。民国27年安庆沦陷,刘道远只身西上,任第三战区长官部电台收发报员。民国31年,因目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反共高潮,遂毅然辞去军职,束装归里,受聘望江中学,任数、理、化教师,矢志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1949年、全国解放后,仍执教望江中学,曾被评为模范教师。1956年,调太湖县中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得以改正。
吴智新(1904~1988)原桐城(今属枞阳石盘乡)人。安徽大学理学院毕业。曾任宿松北山中学、桐城浮山中学、桐城中学、省立七临中、八临中、六安农职、蚌埠中学等校数理教员15年。建国后一直在桐城中学任物理教师。1973年退休,寓居桐城城关。1956年曾被评为省文教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安庆地区优秀教师。
朱伯健(1897~1988)桐城人。民国4年(1915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先后在国立宣城师范、省立四临中任地理教师。民国17年任浮山中学教导主任,民国22年任桐城县教育局局长,民国30年任安徽省教材编审会主任。民国32年任桐城中学校长时,曾倡议募捐成立“清寒贷金会”,作为资助家境困难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基金组织。
刘年荣(1928~1988)宿松县长铺乡林坂村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小学教师、校长、花凉中学副校长、宿松师范副校长、县广播局长、煤炭局长。1978年任程集中学校长时,他带领师生开辟柑橘园13亩,植物园、养殖场各2处,新建教学大楼、实验楼各1座,累计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达1000余名。对于落榜考生则培养他们农业生产技术,有32人成为农村养殖业、种植业的专业户。
张仆野(1906~1988)字芳槐。祖籍潜山县岭头乡,生于江西南昌。早年就读于安庆六邑中学,14岁时胞兄张恨水将他接到北平就读于中国大学预科。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法系,获硕士学位。民国19年参加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积极投入民主革命运动。民国20年后,相继任《晨报》、《南京人报》编辑,及安徽中学、中国大学附中教师、教务主任。民国27年担任潜山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后代理县长。同年6月,潜山沦陷,他即转入事先与胞弟张牧野共建的抗日游击队,以老家白晏寨为根据地,在潜、怀、桐一带打击日本侵略军。民国34年,回北平任《新民报》采访部主任。1949年2月进入华北大学历史系学习,年底分配至河南焦作中学任教,后调新乡师专。经他编写的有《教材教法》、《写作教材》、《曲艺单元教材》、《说明文补充教材》、《当代文学》等多科教材。
马厚文(1903~1989)桐城金神人。幼随父至山昆山,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山昆山小学,后入上海南洋中学就读。民国14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民国18年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挈眷返皖,辗转避难于桐城黄甲山中,先后任教于皖立二临中、桐城中学。抗战胜利后,应南岳国立师范学院之聘,赴湘任教。建国后,由湘返皖,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当选为安庆第八、九届人大代表。著有《楚辞今译》、《桐城近代人物传》、《桐城文派论述》、《鸦山皖水诗稿合选》、《桐城诗选》、《增订姚惜抱年谱》、《姚仲实年谱》。
唐鸣珂(1913~1989)名佩璋。桐城唐家湾人。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桐城中学、霍邱中学、天城中学、桐城简师等校任教。在天城中学执教时,积极支持学生民主革命活动,策动桐西地方武装张护棠起义,并为解放军绘制国民党在桐城驻军情况地图。1949年2月,桐城解放,唐鸣珂任县民主政府主任秘书,后任桐城中学校长。建国后,先后在太湖中学、安庆二中、一中、第一高级职中任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职。曾当选为安庆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1955年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蒙冤入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改正恢复工作,并当选安庆市第八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83年退休,继续在市民盟举办的育才学校协助工作。1989年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马茂元(1918~1989)桐城城关人。祖父马其昶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马茂元幼承家学,博览经史。弱冠,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深造。所作诗文,才情横溢。曾为桐城中学、省二临中聘为国文教员。1945年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兼《新学风》刊物主编。建国后,由教育部马叙伦部长举荐往南京任教。旋由高教部调至上海师大任副教授、教授,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教授。马茂元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唐诗专家,著有《楚辞选》、《唐诗选》、《晚照楼论文集》。
光仁洪(1918~1991)原桐城(今属枞阳县)人。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民国28年(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民国36年赴美国留学,次年回国,任上海法学院教授。建国后,先后担任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名誉主任、副教授、教授。曾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主任委员、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他是省内外知名的学者,曾担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学术顾问。著有《世界近代史》、《世界史·近代史》、《论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反动性和虚伪性》等书。1991年7月7日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