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预报范围和预报项目
省气象台负责发布大范围天气形势预报(一般为东亚地区)和全省区域天气预报(常按淮北、江淮之间、大别山区、沿江和江南五个自然区进行分片预报)。区域划分如图4—1—1。
短期天气预报业务于1953年7月1日在合肥气象台开始(1972年9月2日正式更名为安徽省气象台)。当时,仅向军队和治淮委员会内部提供预报服务;同年9月,危险天气预报通过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广播。1956年,根据中央气象局关于天气情报、天气预报使用明码广播的决定,从6月1日起,天气预报在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公开发布,并于8月1日在安徽日报上首次刊登。
预报时效,初建时为24小时;1957年上半年增加48小时趋势预报,之后,时效延长至72小时。1978年后又改为24小时至48小时。
天气形势预报始于1958年,分高空天气形势和地面天气形势两类。为全省气象台站提供形势背景。当时,高空选择预报500百帕环流形势,其后根据安徽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改为700百帕。在天气形势中主要预报槽线、切变线、低涡、台风、高压脊、锋面和副热带高压等影响系统的生消、发展、减弱、移动及位置和天气实况(如雨雪区,大风区和6小时降水中心与强度,台风中心位置与强度等)。并常以实时天气图上的一二条等压线或等值线勾画出形势轮廓(高空图常选报308线、316线等)。
天气预报内容有天空状况(采用晴、多云、阴天三级用语,预报时可以跨一级,也可以三级同时使用)、极端气温、降水、风以及暴雨、台风、寒潮、大风、霜冻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在有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将视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的早晚发布消息、报告或警报等。
二、预报方法
省气象台采用的预报方法和工具主要有:
〔天气图预报方法〕
1953年6月,省气象台试用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7月正式使用。当时,有东亚地面天气图和区域天气图。1961年省气象台推广环流分型模式,将亚洲、太平洋西部及邻近地区范围内的天气型分为冬季、夏季和过渡季节环流3大类,共分11个主型和23个副型。并依据相应的降水特征,建立了安徽省夏秋季降水模式、秋季久晴久雨模式、冬季冷空气南下模式等及预报指标。70年代中后期,恢复天气图预报方法后,在总结产生冰雹、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前期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预报方法。如暴雨归纳为梅雨期暴雨、台风暴雨和地形暴雨3类。对应划分的环流型或影响系统为:单阻型,阻塞高压稳定于贝加尔湖西北侧;双阻型,阻塞高压在乌拉尔山附近和雅库茨克一带;三阻型,阻塞高压位于欧洲中部、贝加尔湖和雅库茨克一带。西风槽台风暴雨:有锋面加深型、诱生气旋型、切变线型和倒槽型。从影响系统与地形涡旋或辐合线的关系划分:暖式切变型、冷式切变型、低涡型和南北切变型。建立了初夏500百帕中纬度为经向环流时的低槽冷切与暖切的区域暴雨预报模式、纬向类环流时的准静止切变区域暴雨预报模式、暴雨强度预报经验指数;基本上确认了4月至9月间,长江以南西南风与暴雨的关系;西风带系统与热带、副热带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大范围暴雨预报的关系;环流系统的阻尼停滞;两种以上系统的叠加;低空气流的形成和南来水汽输送的贡献等预报经验。
分析和简化动力气象学环流定理,建立了应用辐散项预报天气形势的《辐散法》。对预报寒潮高压发展和高空槽剧烈加深等成效较为显著。
1980年起,利用物理量诊断方法,进行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暴雨诊断分析与预报》试验。至1982年,选定计算江淮梅雨动力和热力物理量11项,共36个。见表4—1—1。

地域与网格在中国东南部梅雨锋活动一带及周围,有探空站52个,计算动力物理量时组成80个三角形网格(如图4—1—2)
。提出了引用诊断分析结果来做暴雨预报的一些数据和方法。如可降水率、垂直运动分布图、A指数图、理查逊数R 1等物理量结合天气形势外推方法,时间演变曲线、区域相关、时空剖面图等物理量单站预报方法,特征线包络、正交综合剖面图、极值物理量暴雨判别等综合物理量预报方法和暴雨落区预报的映象方法等,于1983年投入业务使用。
1986年,省气象台在IBM微机上建立了《安徽省暴雨预报专家系统》。该系统采用函数表达方式,组成上百条预报规则,经过5年历史资料检验,建立了功能较强的专家知识库,同年汛期预报实验,效果良好,性能稳定,CSI(成功指数)=71%。
截止志稿成书时,省气象台有每日4张欧亚地面图;每日6张850、700、500百帕欧亚高空天气图;各类气象传真(实时)分析、预告天气图。每年4月至9月,增加华东区域地面天气图等。
[数理统计预报方法]
1980年前,省气象台在短期预报中采用图解法、回归法、判别分析等数理统计预报方法,预报安徽省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之后,随着数值预报产品的增多,又推广应用完全预报方法、模式输出统计法、动力——物理因子建立预报方程、统计动力预报模式等统计——动力预报方法。
1982年,省气象台对B模式700百帕预告图划分天气类型,分类找出预报因子,建立了预报安徽省6月至7月48小时大雨、暴雨的M OS预报方程。
1983年,省气象台会同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的B模式6、7两个月高度预告场和物理量预告场资料,选取东径97°至130°,北纬21°至43°范围内80个网格点值,在BCM——Ⅱ微机上进行相关普查、相关场分析、选取因子,经组合,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梅雨期晴雨预报方程、梅雨期强降水分级预报及定量预报方程,4月至5月降水预报方程等。
〔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
1972年5月,省气象台711型天气雷达每日为预报工作定时提供雷达回波素描图。同年8月,省气象台开始卫星云图接收。自1981年起,对红外云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至1984年,发现梅雨锋云型的最显著特点是带状分布,梅雨锋云系划分为3种云型:冷式或准静止切变线云系;暖切变云系;低涡云系。安徽省暴雨规律和预报的指标如下:①积云团产生在锋面云系与西南急流云系交汇区,源地以长江中游最多,芷江附近次之,云团产生后6小时将出现暴雨。②上升运动中心若与深灰色云区重合,24小时内有暴雨——大暴雨;与白色云区重合,往往产生特大暴雨等。对雷达回波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西南涡产生暴雨雷达回波特征,梅雨期雷达回波结构和特征等。得出梅雨期间产生暴雨的经验。上述指标与经验,在预报中取得显著效果。以1984年6月12月到14日为例,安徽省突发性大暴雨过程,其前期高空图上暴雨迹象不明显,但11日20时极轨卫星云图上,北纬25°以南,东径105°附近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水汽输送云带直抵安徽省上空,其南端与1号台风残留云团相联,水汽充沛。在北纬25以北、东经100°——110°附近,有强烈发展的西风槽云系。分析未来西风槽云系将东移,与水汽输送云带交汇,是典型暴雨云型。省气象台于12日上午对外发布了暴雨警报,对使用单位成功地进行了预报服务。
三、预报效果
50年代,气象资料、图表短缺,预报方法、经验较少,预报准确率较低。60年代初期,预报质量稍有提高。1976年后,随着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各种先进探测工具的应用,预报方法、经验的不断总结积累,预报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按照省气象局1984年制定的《天气预报质量评分办法》标准,参照历史总结材料及老预报员分析估评(历年评分办法多变,评分标准日趋提高,缺乏纵向对比性),80年代的预报质量比50至60年代24小时一般天气预报质量约提高10%至15%;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约提高10%。48小时天气预报质量约提高15%。
省气象台只评定08至08时(或分段)区域天气预报质量(分片进行统计)。降水预报主要从定时段、定量、定区域和定性(降水性质)四方面评定;晴雨预报按时段,分有无两级评定(分片统计)。据1981年至1986年统计,年平均预报准确率为:24小时降水预报为66.5%至75.6%;晴雨预报为84.1%至91.0%:灾害性天气预报为33.2%至59.2%。48小时降水预报为54.8%至58.7%;晴雨预报为74.5%至82.8%。省气象台自1982年以来,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连续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服务单位、最佳服务单位。1985年授予铜牌奖,1986年授予银杯奖。
预报服务实例:
1956年8月1日至4日,安徽省受强台风暴雨袭击。合肥气象台7月31日晚对外发布了天气报告,此后又先后多次发布了大风暴雨警报、台风紧急警报等,并向治淮指挥部等4个单位拍发了电报,用电话通知各有关单位。在8月1日至4日,共答复用户询问403次。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嘉奖。
1957年4月11日,安徽省出现一次严重的晚霜冻。根据合肥气象台事前的预报,全省动员500余万人进行防霜,避免了这次晚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为此,受到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表扬,并获农业劳模二等奖。
1983年7月20日,安徽省合肥以北普降暴雨。当时,长江沿岸防洪形势紧张,巢湖行署向省委、省政府请示,要求行洪保田,紧急增拨防汛经费器材。省委召开防汛工作会议,省气象台根据反复会商讨论的短、中期预报,在会上提出雨带不再南压影响巢湖及沿江地区,且在25日前后将北抬,安徽省降水结束。24日以前实况雨带未南压,25日抬到华北。省委决定不破圩行洪,使行洪区数百万群众的房屋财产和万亩良田免受损失,为国家节约数百万防汛搬迁经费和大量器材。
1984年6月12日至14日,安徽省受到一次特大暴雨袭击,阜南、宣城日降水量分别为382毫米、301毫米。省气象台于12日上午发布了当日后期将有暴雨和大暴雨的报告,并立即用电话向省、市防汛指挥部汇报,通知了省公路管理局、省百货公司等25个单位。同时,将分析预报意见及时传达到各地市气象台,要求他们认真做好跟踪监测、预报和服务。12日至13日,省气象台共发了5次暴雨报告,预报结果和实况相符。阜南、临泉两县糖业烟酒公司,及时转移商品,低处垫物加高、用沙袋堵门防水,损失甚小;省电力工业局通知响洪甸、梅山等水库关闸停止灌溉,共少弃水1000万立方米,节约电能100万度。这次成功的预报,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使用单位也来信表示感谢。15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联播节目中报导了安徽省气象台成功地预报了这场罕见大暴雨的消息。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