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地、市台预报
一、地、市气象台开展预报的先后顺序。
地、市气象台负责本区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指导本区所属各气象站的天气预报业务。预报内容及时效同省台。
1953年,蚌埠市气象台开展天气预报业务,冠全省地、市气象台之首。其他地、市台均于1958年以后开始此项业务,详见表4—1—2。

二、预报方法
各地、市气象台的初期天气预报,主要依据天气图、单站资料和群众经验制作。
1960年,地区气象台推广分片预报方法,主要利用本地区范围和相邻地区的小天气图和历史气象资料。能揭示地区范围的地面流场分布,不同的热力状况及天气的演变过程。了解到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天气分布的局地特征。结合大范围的天气形势,使省、地、县三级天气预报得到联系和结合。同时,利用历史资料制作温、压、湿、凤气象要素曲线、时间剖面图等。
60年代初,推广降水过程模式配套的预报方法。要求地区台的降水过程预报模式要与上级气象台的环流型和降水过程模式紧密结合配套,也要与县气象站降水模式配套。
70年代初,地、市气象台用分型统计,逐步回归筛选、多元回归方程统计,判别回归统计,点聚图、临界指标统计等统计预报方法,作短期预报业务。70年代后期,地、市气象台在预报业务中用500百帕东经90°附近,南北19个站点的时间剖面图(资料由省台每日通过广播电台传送);单站气象要素曲线图等方法作为常规工具。
80年代初期,地、市气象台推广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的模式输出统计方法。建立了一批不同季节的晴雨、降水等要素的M OS预报方程,梅雨期暴雨M OS预报方程以及剖面图、点聚图等多种预报工具,并投入业务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5年,六安地区气象台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学习”的天气预报专家系统》。该系统综合了现行台站多种预报方法和专家知识,采用贝叶斯后验概率定理,在BCM——Ⅲ微机上实现。
三、预报效果
地、市气象台评定20时至20时(或分段)本地预报质量和灾害性区域预报质量(以责任区内的全部站点作为评定的实况依据)。本地(站点)降水预报主要从定时段、定量、定点、定性(降水性质)四方面评定,晴雨预报按时段分有无二级评定。根据1981年至1986年资料统计,地、市气象台年平均天气预报准确率为:24小时降水预报61.3%至64.2%,晴雨预报81.6%至89.7%,灾害性天气预报30.5%至38.5%:48小时降水预报49.8%至57.2%晴雨预报77.7%至83.4%。
预报服务实例:
1957年2月9日,淮河航运管理局有600条支援灾区船只等待装货起航。当日,蚌埠气象台根据分析,预报将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本地并伴有大风,淮河要封冻。并及时通知航运管理局。船只转移到安全地带,做好破冰通航准备。使6千吨支援灾区的粮食物资及时运行到目的地。
1981年10月26日,宿县地区气象台为魏仙庄煤矿主井预建井塔整体平移工程作了成功的气象保障。该塔重4千吨,高62米,建筑面积为1581平方米,平移距离为35米。10月1日,淮北煤炭指挥部派人来台联系。为做好这项工作,宿县台组织人员到现场测量了井塔底层与高层的风速差,分析了历年10月24日至31日下午2时每隔1米/秒的风速频数和保证率,挑选出最佳气候日期。最后于25日向煤炭指挥部提供了26日上午风力2~3级,下午~4级,可以抓紧上午平移井架的预报意见。使平移工程胜利完成,受到矿区领导和广大工人们的赞扬和感谢。
1986年8月15日晚,六安地区的霍山、金寨、六安、舒城等县部分地区遭受特大风暴袭击,风力达10级以上,并伴有雷雨和冰雹。六安地区气象台提前24小时作出了较准确预报利用天气警报系统、广播电台,向各使用单位发出紧急警报。地委立即通知各县做好防范,减免了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