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县站预报
一、县站开展天气预报的先后顺序
县气象站负责发布本县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安徽省县站补充天气预报,于1957年底在祁门气象站首先开展。1958年8月4日,省气象局在合肥召开全省气象工作会议,推广云南省镇雄县气象站开展补充天气预报工作的经验。此后,县气象站补充天气预报在全省广泛开展详见表4—1—3。

1985年,为减少重复劳动,安徽省先后在离市台较近、又有通讯保障的当涂、濉溪、芜湖县和凤台县气象站试点,预报改由临近的气象台承担(包括中、长期预报),县气象站负责天气预报的传递和服务工作。
二、预报方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县气象站丧收听气象台大范围天气形势预报和区域天气预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四种气象要素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和剖面图,气象要素之间前后相关的点聚图和散布图,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简易天气图,结合群众看天经验和建立的天气模式、相似过程、预报指标等,进行综合判断作出补充预报。
70年代初期,县气象站在预报中引进了统计学方法。1975年起,县气象站用传真接收机接收大台的天气实况、分析图、雷达回波拼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物理量诊断计算和省气象台综合预报指导信息等,来作单站补充预报的依据。
三、预报效果
县气象站评定20时至20时(或分段)本站点预报质量,其评定原则类同地、市台。据1981年至1986年资料统计,县气象站年平均天气预报准确率为:24小时降水预报58.5%至65.5%,晴雨预报80.2%至89.6%,灾害性天气预报19.7%至39.05%;48小时降水预报49.1%至55.7%,晴雨预报77.7%至82.8%。
预报服务实例:
1969年7月初,旌德县连降暴雨,5日,降水继续加大(日降水量153毫米,为该县历史极值)。县城南郊水电站大坝危险,如若倒塌,整个县城将被冲毁。县委决定准备炸坝泄洪此时,县气象站经过反复会商,中午12时40分,向县委递交降雨在傍晚前后可停止的预报意见(与实况相符)。致使大坝未炸,免除损失。
1982年6月20日至21日,祁门县连降暴雨,过程降水量义58毫米,6小时最大降水量104毫米。县气象站提前作出暴雨预报,并开20日晚判断雨势还将加大,预报洪水将要进城县领导及时组织抗洪抢险,疏散人员,转移病员125人,抢运茶叶400担、化肥146吨、面粉20500公斤、百货公司商品600多件(价值75000余元)、木材1037立方米。洪水在当天深夜进城,最深处超过2米,无1人死亡。
1985年4月25日早晨,繁昌县气象站发布当日傍晚前后将有8至9级大风,并电告造船厂等一些专业生产单位。当时,船厂有一艘进口万吨级货轮停靠在长江水面(未抛锚,只作一般攀系)。船厂采取紧急措施,使该船在大风期间安然无恙,避免50余万元的可能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