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预报项目及效果
一、民航气象台保障范围:
1981年3月14日,合肥划为中低空飞行指挥区,负责7000米以下飞行的空中管制任务民航气象台相应承担起气象保障任务。在本站起降的飞机、飞越本指挥区7000米以下的飞行和本区专业飞行、地方航线飞行都要按规定实施气象保障。
合肥指挥区东起含山、西至佛子岭;北从徐州,南到景德镇,大约93582.5平方公里(见图4—3—1)。据1983年至1985年统计,保障班机、包机、专机、训练飞行39397架次因气象预报不准返航备降率0.1‰,远低于民航总局3‰标准。1985年,气象保障航线计55条。
二、预报项目
航站天气预报项目有:地面风、能见度、天气现象、云、特殊天气等。地面风的风向用36个方位,风速用米/秒表示。当预计平均风速大于5米/秒以上时,要预报阵风风速。预报能见度时以公里为单位,低于5公里以百米为增量;大于5公里以公里为增量进行预报。天气现象包括降水、雾、尘霾、雷电等。云要预报出云量、云状、云高。特殊天气包括雷雨形势(指积雨云量大于或等于4/8)、雷暴、冰雹,龙卷、颠簸、积冰。按国际民航气象组织的规定,颠簸、积冰要预报其强度、高度和厚度。
航线天气预报项目有:云、天气现象、特殊天气、零度层高度,航线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温度,目视飞行时空中能见度。
三、预报效果
据1983年至1985年统计,预报准确率87.5%,高于总局规定的84%;观测错情率1.69填图错情率4.79,航填错情率0.89,分别低于民航总局规定的39、59、29的指标。民航气象台多次评为民航上海管理局、民航安徽省局先进单位。
预报服务实例:
1984年7月18日,伊尔14飞机执行屯溪——合肥航班任务。当飞机飞越安庆时,发现前方云体发黑,经调度同意从航线西侧绕飞,进入岳西上空。这时飞机颠簸,云中下雨。16时23分,飞机决定备降安庆。雷达及时开机,观测回波,预报员根据雷达回波向调度建议桐城、庐江方向只有零星雷雨回波,飞机可从岳西方向直拉铜陵,切安庆后向北飞,可以安全抵达目的地。调度采纳建议,指挥飞机顺利绕飞雷雨,于17时在合肥安全降落。
1986年7月25日14时30分,观测员向预报员通报本场200度8米/秒大风,阵风达12米/秒。调度提前结束本场“运五”飞机训练,避免事故发生。
1985年3月10日,预报员发现位于沿江的雨雪区将北抬,本场能见度因下雪趋于变坏低于2公里标准。调度室终止已滑向跑道头的5105航班276号机起飞。实况证明,预报正确避免了飞机起而复返。
1986年7月22日,航班三叉飞机16时19分从广州起飞至合肥,预计在17时44分在合肥落地。16时50分,大雷雨覆盖机场。预报员经认真分析,雷雨在17时30分左右能退出本场。实况证明预报准确,飞机准点安全降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