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及分区简述
一、农业气候区划指标
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以热量为一级区划指标,水分为二级区划指标,个别区域在二级区划指标中也参与冬季的最低气温为辅助指标。
〔一级区划指标〕
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为主导指标,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越冬天数、夏季(6至8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
〔二级区划指标〕
在二级区划指标中,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水分条件比较突出、采用干燥度作主导指标,定干燥度大于1.1为少湿润,1.1至1.0为半湿润,干燥度小于1.0为湿润,并以5~9月降水量为辅助指标,以反映喜温作物在生长期间的水分状况。沿江及江南地区采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降水量为二级区划的主要指标,以保证率80%的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值为辅助指标。
二、农业气候区划及分区简述。
根据上述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80%保证率积温5300℃、5500℃、5700℃、5900℃及干燥度和11月至5月降水量等值线为基础,结合各相应辅助指标,参照安徽省农林生产布局、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将全省分为8个一级农业气候区和10个二级农业气候分区。详见表5—3—2和图5—3—3。
一级农业气候分区简述如下:
[淮北北部旱作二年三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处于暖温带内,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少的区域,相当于10℃积温不足4700℃,年平均气温不足15℃,无霜期不足220天。本区内北部热量条件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本区域年降水量800至8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6至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至26%,常有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本区为旱作二年三熟农业区。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本区南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方,可有一定比例的一年二熟制。
[淮北南部及沿淮稻麦一年二熟暖温带农业气候区]本区10℃积温4700℃至4800℃,年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水量800至1000毫米。本区受秋季低温条件制约,不宜种植双季稻,是以旱作为主,稻作为辅的水旱混作区。一季中稻在本区极为适宜。本区内定远、嘉山一带热量条件相对偏低,以种植小麦为主,配以早熟籼型水稻品种为宜。
[江淮丘陵小麦双季稻混作一年二熟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本区10℃积温4800℃至5000℃,年平均气温15℃至16℃,无霜期230天左右。年降水量900至1100毫米,大别山南坡可达1300毫米以上。本区北部伏旱较重,机率高达30%以上。本区为安徽省亚热带北缘,已满足双季稻栽培要求。西部霍邱、六安一带受秋季低温条件制约,双季稻产量不高不稳,不宜扩大种植。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本区双季稻的耕作制度将明显地麦现出增产潜力。
[大别山以林为主稻麦杂一年二熟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包括金寨、霍山和岳西的全部,舒城的边缘地带以及潜山、太湖的西北部。地形起伏,有深山、半山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00至1000米,少数在1000米以上。梅山水库一带有少量的油桐、油茶栽培。大别山南坡局部地方可以见到常绿阔叶树种,如苦储、青栲、香樟等,但成林面积很小。本区10℃积温小于4800℃,年平均气温小于15℃,无霜期小于220天。本区因地形抬升,热量资源仅与Ⅰ、Ⅱ区相当。春季升温较慢,月际升温幅度5℃左右,日温稳定通过10℃初日在4月初,20°初日在5月下旬。秋季降温较快,月际降温幅度可达6℃。稳定通过10℃终日在11月上旬,20℃终日在9月中旬。本区年降水量1300至1500毫米,4至10月干旱指数0.6至0.8,大于等于10℃期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11月至5月降水量为500至700毫米。春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30%左右。本区水热条件不够理想,热量资源偏少,雨水过多,对小麦生长不利。秋季低温限制晚稻种植面积。本区应以发展林业为主,在低海拔(200米以下)和山谷盆地应是一年二熟的玉米、中稻、绿肥轮作制;小麦种植不宜扩大,棉花也不适宜种植。
[沿江双季稻一年二熟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本区10℃积温5000℃至5100℃,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230至240天,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本区水热条件较好,是全省双季稻集中产区。但有秋旱和低温威胁,欢晚单产不高。应注意提高单产,冬填绿肥,水旱轮作,用地养地结合。在太湖、潜山等部分小气候条件优越的地方,可进行柑桔、甘蔗等亚热带经济林果的保护性栽培。
[沿江西部“双三熟”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包括宿松大部、望江全部、太湖南部、怀宁大部、安庆市、铜陵全部、枞阳大部、无为西南部以及贵池、东至的一小部分。本区热量条件为全省之冠,年平均气温16℃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近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无霜期240天以上。10℃积温5000℃以上。本区水分条件亦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大于等于10℃期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11月至5月降水量近700毫米。春季雨水过多。3月军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5%左右,对棉花、秧苗和小麦生育不利。秋季降水量偏少。9月至11月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5%左右,秋季干旱威胁较大,影响晚稻产量。本区为“双三熟制”集中地区,适宜棉花、油菜种植。单产和复种指数较高,水田面积占80%以上。宜在主攻“双三熟”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稻油、稻麦、稻肥”轮作制。从热量资源看,“双三熟”制季节仍较紧张。稳产保证率也仅有80%,午季粮油由于播种期偏迟,产量不够高,仍需要改进育秧技术,选用早熟品种,减少农耗热量。“小麦——双季稻”的种植目前不宜实行。本区利用水体旁或者背风阳坡,在注意防冻技术措施前提下,可以种植甘蔗、无花果、楷杷、柑桔等亚热带经济果木。
[皖南山区以林为主稻麦杂一年二熟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包括广德南部、宣城南部、宁国、旌德、太平的全部、泾县绝大部分、绩溪北部、石台东部、黟县西北部、祁门绝大部分以及休宁西部。本区由于地形抬升,热量条件与Ⅲ区相当,年平均气温不足1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左右,最冷月(l月)平均气温不足3℃,年极端最低气温低于零下14℃,无霜期230天左右。10℃积温4750℃至4850℃。本区降雨充沛,年降水量接近1600毫米,大于等于10℃期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干旱指数0.7左右,11月至5月降水量700至800毫米;3月至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30%至40%,小麦湿害和锈病较严重。9月至11月降水量较少,占年降水量的15%至20%。本区秋季低温来得早,限制晚稻种植,但在河谷或低海移的地方,仍宜种植双季稻,其他地方适于种植一季中稻、玉米、油菜等。小麦和棉花不宜大量种植。本区宜林业生产,茶树、油桐、毛竹等生长良好。应充分利用山地垂直农业气候,水热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
[新安江上游以林为主双季稻一年二熟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本区包括歙县全部、绩溪南部、黟县东南部、休宁东半部以及屯溪市。本区热量条件稍次于Ⅵ区,年平均气温16℃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左右,最冷月(l月)平均气温4℃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低于零下12℃,5年一遇的极端最低气温高于零下10℃,无霜期近240天。10℃积温5000℃左右。本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600毫米以上,为全省之冠。大于等于10℃期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11月至5月降水量900毫米左右,春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加上春温偏低,小麦易锈病,生长不良。棉苗也不利。秋季降水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14%左右,秋旱威胁较大。河谷地带可安排双季稻或双玉米连作,亦可推广杂交稻。茶林是本区优势,宜大力发展。在低丘向阳小气候条件优越地带,可发展亚热带林果生产,对维护新安江流域的生态平衡至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