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地震活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安徽的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特点、地壳物质结构,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晚第三纪以来,全省新构造运动具有较明显的同一性,即以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为基本特征。这种整体升降运动存在着升降幅度的差异,但在空间上具有明显渐变性。新构造运动的整体性和渐变性,使地应力不易有大的积累,决定了安徽的地震活动水平要低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安徽绝大多数4.7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沉降区内或沉降区与上升区的交接地带,上升区内的地震很少,表明不同的新构造区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上升区与沉降区的交接地带,是新构造时期构造差异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带。其地震活动水平亦较高,安徽历史上3次6级以上地震都发丰在这些地带,构造差异活动强烈的程度决定了地震震级的大小。皖北沉降区的地震活动相对来说较弱,以4—5级地震为主。除其它的构造条件外,它们大都发生在晚新生界沉积的凹陷部位。
霍山、六安地区是安徽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区。该区是莫霍界面的斜坡地带,第四纪时发育了近80公里长的地堑谷,现代地形差异运动强烈,青山—晓天活动性深大断裂与北东向活动断裂在此交汇。上述深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导致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要高于其它地区。从有史料记载以来,霍山、六安地区已发生过两次6级以上地震和5次5—5.9级地震。
淮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安徽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区之一。它处在郯—庐断裂带等北北东向断裂和一些近东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构造比较特殊的地方。历史上该区发生过一次6级以上和6次5—5.9级地震。
安徽省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在新构造区一、二级分区的边界地带,这些边界都是新构造时期活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块断边缘及内部的深大断裂带,如郯—庐断裂带,青山—晓天断裂,临泉—刘府断裂(即平峨山断裂),江南断裂等。特别是北北东向与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处更是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地点。安徽历次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征情况见表1—1。
安徽境内地震的震源深度皆属浅源地震,已知的地震全部发生在地壳范围内,其中大部分又发生在地壳的上部,分布在康氏面附近。尤其是霍山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一般仅几公里,即使是1.0级左右的地震,也常有声有感。表1—1安徽省历史地震地质构造特征简表
地震地质构造特征294年寿县5.5级合肥断陷盆地北缘,控制隆起、凹陷的阜凤活动性断裂的南侧。阜凤断裂在此被次级北东向断裂错开。该区近期沉降较强烈1425年六安5.75级位于戚家桥新生代断陷盆地内两组断裂交汇处,合肥断陷盆地内,控制隆起和凹陷的韩摆渡—肥西活动性断裂的西端1537年灵璧5.5级淮北持续沉降区与徐州—宿县微弱上升区的交接地带,刘集—炉桥断裂与其它几组断裂交汇处附近1585年巢县南5.5级位于升降交替区附近的沉降侧,枞阳—当涂大断裂与汤沟—高淳大断裂交汇处附近1644年凤阳5.5级淮北持续沉降区的次级隆起交接部位,明龙山断裂北侧1652年霍山5.5级合肥断陷盆地与大别隆起的交接带1652年唐山东北6级合肥断陷盆地的南缘,北西西向龙门冲—南港断渡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处1673年合肥5级合肥断陷盆地的东缘,合肥—六安断裂与北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位于义城新生代断陷盆地与撮镇断陷盆地的交接处1743年泾县5级皖南隆起区与宣城—南陵升降交替区交接带,江南断裂与青戈江大断裂交汇区附近1829年五河5.5级郯—庐断裂带的西侧,郯—庐断裂带与宿南断裂及施官集—五河大断裂的交汇部位。五河地区现代强烈沉降1831年凤台东北6.25级淮北持续沉降区与蚌埠—淮南微弱上升区的交接地带,北西西向活动性断裂与北东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处续表
地震地质构造特征1868年定远南5.5级合肥断陷盆地的东北缘,郯—庐断裂带上1917年霍山6.25级大别隆起区边缘,北西西向青山—晓天断裂与北东向活动性断裂的交汇处1934年霍山、潜山间5级大别山强烈上升区内的北东向活动性断裂带上1954年合肥、六安间5.25级合肥断陷盆地的西南缘新生代断陷盆地中1979年固镇5.0级郯—庐断裂带西缘,刘集—炉桥断裂与宿南断裂的交汇部位,晚新生界沉积厚度最大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