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地震台是监测、预报地震的前哨阵地,是整个地震监测的主要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为监测、预报和研究地震,及时、准确地提供可靠的、连续的、完整的观测资料。
1954年,国家水利部为监测水库区地震活动,验证佛子岭水库大坝的设计,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地震台。1959年4月该台撤销。1970年,当时代管安徽地震工作的武汉地震队决定在舒城县下五显建立地震台,并于次年6月正式建成。1972年2月1日,该台移交给安徽省地震队。
1971年安徽省地震队成立,开始建设本省区域性地震台网。鉴于霍山地区历史上曾两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且近年来小震活动频繁,省地震队将该区列为建台的重点地区,一面巩固、充实舒城台,恢复佛子岭台的测震记录;一面抓紧选建金寨和合肥地震台。另外,考虑到历史上山东郯城曾发生8.5级大震,对皖东北地区造成较大破坏,为监视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省地震队又选建了宿县和嘉山县地震台。至1974年底,全省已建成首批6个地震台,测震、地倾斜、地电、地磁、水氡等前兆手段陆续投入观测。
1975年海城和1976年唐山地震后,安徽省地震台网建设加快了进度,进入发展成网的阶段。为加强皖北、皖中地区的震情监视,又增加了灵璧、阜阳、蒙城、蚌埠、霍山地震台,迁建了淮北台。在江南地区新建了安庆、泾县、巢湖、屯溪、石台等地震台,加强对杨—铜地震带的监视。在此期间,宿县台及舒城台由于台址附近干扰因素增加及其它原因,影响观测质量和正常工作,于1975年和1976年相继撤销。至1979年底,安徽省共建成15个地震台,基本形成了地震监测台网。
1980年安徽省地震局制订了全省区域台网布局方案,提出了今后布局的四条基本原则:①以调整、充实现有地震台为主,只在十分必要的地方增设少量新台;②保证郯—庐断裂带嘉山以北地区及杨—铜带重点监视区有必要的台网密度;③在霍山多震区和郯—庐断裂带沿线布设较密台网;④发挥安徽温泉、山洞较多的优势,适当增设水氡及地形变观测台。根据上述原则,首先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皖中地区加快建设了以合肥为中心的无线传输遥测地震台网,并于1985年初步建成,其次,在全省建成包括18口中深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另外,1984年和1985年又新建成肥东形变台和庐江水化台。到1985年底,安徽省共建成15个综表3—1安徽省地震台地理

位置和观测项目情况表截止日期:1985年12月底

合性地震台和2个单项前兆地震台。全省地震台及其观测项目的分布见图3—1,各台地理位置和观测项目情况见表3—1。

图3—1全省地震台及其观测项目分布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