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无线传输遥测台网
1976年,国家地震局在北京、上海、昆明、兰州、沈阳、成都等地建成了六大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简称768工程)。以后,部分省、区也陆续建立了一批区域性的无线传输遥测地震台网。1979年,安徽省开始筹建无线传输遥测地震台网,1985年初步建成并正式投入观测。
一、台网基本情况
安徽省无线传输遥测地震台网包括蚌埠、合肥两个子台网共11个子台。蚌埠子台网包括蚌埠、蒙城、灵璧(3个子台的地理位置与表3—1中的专业地震台相同)、淮南(北纬32°38′00″、东经116°48′20″)、定远(北纬32°38′39″、东经117°28′08″)、老嘉山(北纬32°38′13″、东经118°14′02″)、五河(北纬33°04′05″、东经117°56′22″)7个子台。合肥子台网包括合肥、肥东、巢县(3个子台的地理位置与表3—1中的专业地震台相同)、六安(北纬31°43′30″、东经116°30′02″)4个子台。整个台网还包括淮南洞山、合肥大蜀山两个中继站以及合肥接收记录和数据处理中心。台网的孔径南北约240公里,东西约200公里,各子台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和江淮之间(参见图3—1)。
安徽省无线传输遥测台网为进行地震速报配有放大倍数为3—15万、频带为1—20赫兹的短周期地震计,另配一套放大倍数为百倍级、频带为0.05—3赫兹的中长周期地震计,可以监测ML≥2.0级以上的地震。台网传输系统以无线模拟传输方式为主,中继为无线数字传输方式,传输技术频段分甚高频:45.1—47.9兆赫兹,特高频:223.1—223.9兆赫兹,微波:10千兆赫兹,调制方式为模拟调频和脉码调制。台网由自动多笔换纸墨水记录器进行笔绘记录,将各子台传输来的地震信号保存在图纸上,同时采用延时慢速模拟磁带机将地震信息保存在磁带上。台网中心配有高精度数字钟站,能保证台网时间服务精度在±10毫秒以内。另外,还配置了授时自动标定装置,以监视观测系统的幅频特性。此外,整个台网还配备了微型计算机,可以进行地震的实时和非实时联机处理,以及进行脱机处理,综合利用人工观测台站数据确定地震参数,编辑、打印地震观测报告。
二、台网运转情况
安徽省无线传输遥测台网于1985年正式投入观测。整个台网的监测能力为:对ML≥2.0级的地震,监测孔径为250公里,对ML≥2.5级的地震,监测孔径为350公里,见图3—2。当台网内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时,数据处理中心能在20分钟内确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截止1985年5月,台网的试运行情况良好,各类仪器性能基本稳定,记录的地震震相清楚,初动清晰,达到国家地震部门颁发的台站观测规范要求。台网中心能够快速、及时地集中各子台取得的地震观测数据,并按要求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微机的脱机处理。微机的实时处理对网内地震也是可行的,如1985年5月30日凤阳地震的实时处理基本达到预想结果。
1985年5月,国家地震局台网验收组对安徽无线传输遥测台网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电信传输地震台站观测分析处理系统建设工程(768工程)的无线传输技术试验现图3—2安徽省遥测台网检测能力分布图场,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该台网中采用多路数字传输设备,经两次无线中继,将汇集到蚌埠分中心的7路地震信号送至合肥中心。利用自行研制的、由广播授时信号控制的标定装置对系统进行日常监视;台网中心使用了微处理机系统,对标定信号或对6路地震信号进行实时检测和处理,还可以进行脱机处理。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成功之处可在其它台网推广应用”。

图3—2安徽省遥测台网检测能力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