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重力测量
地球本身及其周围存在着重力作用的空间,称重力场。地震工作中,重力测量的目的就是研究地球重力场的分布特点,观测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震前重力异常现象,进而了解地壳的各种构造及其活动的特点,为分析判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依据。
1975年海城地震后,省地震队开始开展地震重力测量工作,曾借用省地质矿产局物探队的人员和仪器,于1976年9月至10月和1977年初对二坝—合肥—淮南—阜阳—阜南及淮南—蚌埠两条剖面进行了两期重力复测。1979年固镇地震后,省地震局在地震地质队物探组下设立重力小组,独立开展工作。根据1979年6月苏、鲁、豫、皖联防会议确定的重力测量布局方案,安徽境内布设了4个环网,即:①阜阳—蒙城—宿县—萧县—商丘—阜阳;②阜阳—淮南—蚌埠—宿县—阜阳;③宿县—徐州—宿迁—泗洪—宿县;④宿县—定远—滁县—盱眙—泗洪—宿县。1980年,在武汉地震大队帮助下,省地震局首次对上述4个环网进行重力测量,1981年上半年又复测了一次。
1981年,华东地震协作区组织苏、鲁、皖三省和武汉地震研究所成立了重力技术组,在东经116°50′—119°30′、北纬31°50′—35°50′范围内建立了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测量相结合的郯—庐断裂带高精度重力网,按20—25公里的点距布设了149个测段并构成18个闭合环线,开始了高精度、多方法的联合观测。安徽省地震局负责埋标和观测56个测段、7个环线,见图3—3。同年,安徽省与山东、江苏联合对全网进行测量,1982年与山东合作完成安徽部分线路测量,1983年与武汉地震研究所合作完成安徽境内线路测量,并请中国科学院测地所测量部分线路,1984年通过有偿借用江苏省地震局仪器、人员完成复测,1985年又以同样方式与武汉地震研究所和陕西省地震局共同完成复测。为了检核该测网内沂水、连云港、徐州、怀远四个绝对重力点实测精度,1982年5月省地震局参加了协作区组织的对上述点的航运相对重力联测。此外,省地震局还开展了石英弹簧重力仪的野外试验工作,1983年6月完成了测网的全部基础资料的汇编工作。1982年国家地震局召开1981年度野外观测成果质量评比会,安徽获得重力观测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