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地震活动会引起地球磁场(包括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三要素)发生局部异常变化。流动地磁观测就是在固定地磁观测台之间和某些构造的特定部位建立地磁观测点进行定期测量,了解震磁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为分析地震趋势提供依据。
1977年,省地震局设立物探组正式开展流磁测量。首先以江南深大断裂为界,于5月至6月在其北部以点距50公里左右开始选建测点,同年8月完成合肥以北的建点工作,并进行了第一期测量。紧接着对合肥以南地区进行选点和观测,并确定蒙城和泾县地震台为流磁工作的基准台。合肥南北共选测了42个点,之后,又和山东、河南、湖北省地震局共同在省境边缘的湖北黄梅、河南永城、江苏泗洪和盱眙选测了16个点。
1979年3月2日固镇地震后,省地震局于震后两大迅速增选了新马桥、刘集、武桥、草庙、长沟、沱河6个测点,并连同震中周围的原固镇、陈集、宿县、泗县、五河、蚌埠点每天进行一次地磁观测,直至震情解除。
1981年,根据全国地磁台及野外流磁规划会议精神,由华东地震协作区的安徽、山东、江苏、河南四省在郝—庐断裂带中南段建立一个构造磁效应实验场。该实验场以安徽灵璧地震台为通化台,在安徽境内有泗洪—草庙—泗县—长沟—灵璧—娄庄和涧溪—石坝—嘉山—梅市—练铺—花岗—十八岗两条剖面,平均点距为10公里;另有—条南北向剖面,南从嘉山—坝库—王河—武桥—泗县—屏山—睢宁向北延伸到江苏和山东境内。实验场从1982年6月正式投入观测,每年3、6、9、12月观测4次。全省流磁测量线路见图3—4。


图3-3流动重力测网分布图

图3-4流动地磁测网分布图
6月正式投入观测,每年3、6、9、12月观测4次。全省流磁测量线路见图3—4。
1985年,省地震局又在北纬31°—32°、东经116°—118°的范围内布设了流磁网点,并与形变测量一起组成霍山地区震磁效应试验场,第三季度开展了首次观测。
1976年至1980年,省地震部门主要使用国产CHD5和CHD6质子旋进磁力仪进行流磁测量,1980年后改用美国G—816核旋仪,观测精度较高。在全国野外流磁观测成果评比中,安徽省曾获得1980年质量表扬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