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地震发生时所释放出的应变能,其中有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地震仪把地面振动记录成为地震图。测震工作就是根据地震图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动特征,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及震源力学参数,从而为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954年,国家水利部在霍山县兴建佛子岭水库。为了记录水库区地震活动,水利部于1月至5月在库区架设一台水平向机械熏烟记录地震仪进行观测。同年6月17日,合肥、六安之间发生5.25级地震,波及佛子岭。当时水库蓄水位高达126米,连拱坝随地震波而强烈振动。这次地震引起水利部和地震专家的关注,不久,水利部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帮助建立佛于岭地震台。在地震专家李善邦亲自敦促下,由南京地震台孙庆煊赴现场选址,于年底建成佛子岭地震台,为当时全国最早的地震台之一(当时全国只有上海、大连、北京、南京、长春、西安、兰州、包头8个地震台),配有大、小51式水平向地震仪各一套,仪器放大率为50倍,摆房、记录室均设在观测室内。测震工作由水库工地技术人员负责,于1954年底开始试记,1955年5月23日正式报数。该台业务上属南京地震台领导,每旬地震图纸寄地球物理研究所保存。1959年4月,该台地震仪停止观测。
1971年春,武昌地震台记录到霍山3.5级小震群,当时代管安徽地震工作的武汉地震队即派人携带地震仪赴现场监测,并在舒城下五显安装64型烟记录微震仪进行观测。
1971年7月,安徽省地震队在霍山多震区和郯—庐断裂带抓紧建立地震监测台网。至1972年底,已在佛子岭、舒城、宿县、金寨、合肥和嘉山6个地震台进行测震记录。1975年海城地震以后,又陆续增设了灵璧、阜阳、霍山、淮北、,蚌埠、蒙城台的测震手段,同时,在沿江江南也先后增设了安庆、泾县、巢湖、屯溪和石台地震台的测震手段。至1979年底,除舒城、宿县台撤销和阜阳台测震手段停记外,全省共有14个省属测震台,初步形成了测震台网。固镇地震后,全省又开始建设蚌埠—合肥无线传输遥测地震台网。至1985年底,11个子台的测震记录均实现了无线传输。
除了省属测震台网以外,1975年以后,部分地、市、县和工矿企业也陆续建立了12个地方、企业台的测震手段,其中包括:凤台、淮南、五河、怀远、庐江、马鞍山、来安、滁县、铜陵、萧县、六安、霍山淮海厂。原省属宿县台撤销后移交宿县地区,也于1979年恢复测震记录。1980年以后,由于震情缓和及体制改革,五河、庐江、霍山淮海厂几个地方、企业测震台先后撤销。至1985年底,全省还有10个地方、企业测震台,其中,马鞍山、铜陵、滁县、六安4个台的测震为省专业队伍重点扶持的手段,记录图纸均寄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并参加专业队伍的测震质量评比。
全省测震手段除建立固定台外,还备有两套流动地震台,专为监视震情、选建地震台、鉴别地震异常和其它需要而机动布设。
目前,安徽区域测震台网能够测定全省绝大部分地区1.5级以上地震。其中,霍山落儿岭、诸佛庵地区可测定0级以上地震;大别山区以及固镇、蚌埠、淮南地区可测定1.0级以上地震;阜阳地区由于被第四纪黄土层覆盖,台站密度低,只能测定1.8级以上地震。全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见图3—5,测震观测手段现况见表3—5。
安徽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采用各种方法对测震观测台网提供的地震基本参数进行分析和处理,1983年以后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目前,已将中国东部地震目录送入PDP11/34计算机内,建立了地震数据系统,同时还建立了地震活动性参数程序库,基本实现了测震分析工作的计算机化。
1979年,测震手段建立了观测质量评比制度。1983年,蒙城台测震手段被纳入国家二类基本台网。至1985年,90%以上的测震台观测质量都达到了优良。在1983年度和1984年度全国测震二类台观测质罩评比中,蒙城台分别获得优良、优秀奖。在1985年度全国测震二类台观测质量评比中,蒙城台又获得优秀奖。第二节地倾斜观测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