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地下水是地球岩石圈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由于水的压缩性很小,因此,当封闭的含水岩体受到地应力作用时,首先运移的是地下水,进而使井孔中的水位也产生相应变化。地下水观测就是通过地下水位的相对变化来提取地壳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过程的信息,为分析判断地震活动趋势,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自1971年开始,安徽省地震部门利用群测群防队伍开展浅井水位观测(详见第九节)。1976年震情紧张时期,省地震局又选用了水利部门在皖东北地区的18口中深井进行水位观测,定期上报资料。
1979年,安徽固镇和江苏溧阳相继发生中强震,国家地震局为加强对该地区的震情监视,决定在苏、鲁、皖、豫四省建立中深井水动态观测网,并要求安徽建立15口中深井。省地震局利用水文地质、石油勘探部门的中深井选建井孔。至1980年9月,全省建成16口中深井,其中,泗县、灵璧、宿县、定远、天长、临泉、太和、肥西、肥东、蚌埠、合肥、嘉山12口井经国家地震局组织验收合格,其余淮北、颍上、寿县、滁县的4口并不符合建井要求,于1981、1982年先后停止观测。1981年,省地震局又选建了7口井,其中,涡阳、含山、马鞍山、金寨4口井经国家地震局验收合格,含山井还被列为国家基本地下水动态观测井,其余界首、庐江、铜陵3口井因不符合建井要求而停测。1982年,嘉山井因井孔出现问题而停测。1985年,省地震局又选建了凤台、宣城、巢县等3口井进行试测。
至1985年底,全省共建成18口中深井观测站,其中15口井列入国家地震局苏、鲁、皖、豫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全省形成了以中深井为主体、群众性浅水并位观测为补充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成为地震活动的主要监测台网之一。全省观测井情况见表3—7。
安徽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认真分析地下水观测资料,对水位变化与气压、降雨、固体潮汐的相关关系进行数学处理,为分析判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依据。1983年开始,又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1981年起,全省中深井观测资料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比。全省中深井水动态观测网1979—1985年的观测成果经整理汇编出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