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九节 宏观观测
强烈地震前,动物、植物、地下水以及声、光、气象等宏观现象往往会出现各种异常变化。宏观观测,就是在有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报背景的地区,有目的地观测和搜集各种宏观异常现象,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深入分析宏观异常现象的种类和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关系,为地震的短、临预报提供依据。
1971年和1973年霍山地震时,广大群众根据从宣传中获得的地震科学知识,曾注意观测动物、地下水的变化,配合专业队伍监视震情。随着群测群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震监视区开始有组织地建立宏观哨,着重对动物、井水进行观测。1974年底,全省已初步建立了600多个宏观哨。
辽宁海城和河北唐山地震发生后,全省群众测报组织迅猛发展,宏观哨星罗棋布,遍及城乡,重点地区的公社、大队几乎都设立了井水、动物观测点。据统计,1976年全省宏观哨曾达到2万8千多个。广大宏观观测员认真观测各种宏观现象的变化,随时将异常情况反映给各级地震部门,由专业人员进行整理、分析,为判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参考依据。省地震办公室从1975年6月开始确定专人负责全省宏观异常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核实工作。1976年省地震办公室和省地震队合并后,由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抽调专人继续进行这项工作。
1977年以后,全省地震宏观观测工作贯彻“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缩短战线,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抓好骨干。除了继续深入宣传地震知识,发动广大群众随时注意宏观异常、及时上报外,全省开始有计划地在地震区设立巩固的宏观观测网(或观测基地)。1979年固镇和溧阳地震后,省地震部门着手建设中深井地下水动态观测网(详见第六节)。
1979年8月,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会同气象部门在省气象台和宿县、滁县、嘉山、灵璧、五河、定远、蚌埠、淮南、巢湖、马鞍山、安庆、六安、阜阳、滩溪等15个气象站共同开展了气象五项短临前兆异常指标(日降水量、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观测研究。
1984年,省地震局在怀远县重点建设了一个动物观测基地,利用SJ一01节律仪开展对小白鼠、鹦鹉以及其它牛、马、猪、羊、鸡、鱼等动物的观测与研究。
到1985年底,全省共建立了41个巩固的宏观观测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