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节 电磁波观测
地球存在着磁场、电场。地震在孕育过程中,尤其在临震之前,由于地应力作用的加强,可能导致岩石电性平衡的局部破坏,使电荷积累和释放,引起电磁辐射现象。电磁波观测就是研究震前电磁波的异常形态、识别机制和时空展布特征,为短临地震预报服务。
地震电磁波是国内外新开辟的短临前兆研究课题。1980年,国家地震局下达安徽电磁波研究任务,省地震局即在分析预报室内成立专门小组开展观测与实验研究,于当年1月利用原七机部和701所试制的仪器在合肥台开始观测,1980年6月和1981年10月又相继在蒙城、泾县地震台布设了电磁波接收装置进行观测。1984年10月和11月,又在蚌埠地震台和霍山皖西机械厂、萧县地震台增设了电磁波观测手段。至1985年底,全省已布设了6个电磁波观测点,初步形成一个小型电磁波观测台网,具体观测手段情况见表3—11。
省地震局在进行电磁波观测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岩石破裂的实验室研究。1981年4月,省表3—11电磁波观测手段情况一览表截止1985年底

地震局参加了湖北省随县500吨炸药的人工爆破,记录到爆破零时之后560毫秒内丰富的电磁脉冲信息,以及电磁波辐射信号本身的频谱特征。1982年10月,在中国科技大学、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配合下,省地震局进行了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的破裂实验,1983年6月又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三室实验室进行了单轴变速和三轴岩石压缩实验,取得了电磁辐射信号与岩石被裂关系的一系列数据,发现并首次提出了岩石破裂时的宏观发光现象,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提供了部分依据。
1982年9月27日六安杨公庙3.8级地震前,合肥台曾记录到电磁彼异常图象。1983年11月7日山东荷泽5.9级地震时,合肥台和泾县台的电磁波手段也有良好的前兆记录。特别是1984年5月21日江苏南黄海6.2级地震前,泾县地震台曾根据电磁波异常并结合江苏大丰小震活动情况,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内部预报意见:“5月19日电磁波的特殊波可能是地震信息,故认为近期扬一铜带近黄海一段,可能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