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长期预报
【预报背景】
1975年底,“全国海城地震科技经验交流和1976年地震趋势会商会议”提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地震活动的高潮期,近一、二年内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1976年我国还会有7级以上强烈地震发生。”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后,苏、鲁、豫、皖地震联防区于8月19日至2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了四省区近期地震活动情况,提出:“四省联防区发生大震的危险程度增加了,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发震时间也日益迫近。未来可能发生大震的部位,在连云港至荷泽一带以及项城至阜阳、凤台、五河一带。”
随后,1976年10月7日至13日在济南召开的苏、鲁、皖、豫四省联防区地震趋势会商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省联防区存在着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背景”,认为“发震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未来最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有:郯城—嘉山和郯城—荷泽,特别要注意郯城—宿迁段和泗洪—五河—嘉山一带。”其主要依据是:①华北东部处于地震活跃期;②苏、鲁、皖、豫存在者强震的构造且近期活动有所加剧;③地震能量的积累达到了强震的水平;④重复水准、流重、流磁测量显示较大幅度异常;⑤水氡、地电、地形变、地应力等手段存在趋势性异常;⑥联防区内宏观异常分布广、种类多、强度大,特别是地下水、地裂缝分布与地质构造基本吻合。
【预报内容和依据】
安徽省地震部门在1976年12月18日召开的1977年度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分析了各观测手段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出了“郯—庐断裂带的郯城—荷泽—嘉山一带有发生7级大震的背景”的长期地震预报意见。12月20日,苏、鲁、皖、豫、鄂、浙、沪六省一市地震趋势会商会也得出了上述意见。1977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进一步确认了上述长期地震预报意见,并指出:发震时间尚不能肯定,应密切注意其发展趋势。1977年6月安徽省重点监视区地震趋势会商会和1978年10月召开的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都继续坚持“苏、鲁、皖地区(即郯—庐断裂带的中南段:郯城—宿迁—泗洪—五河—嘉山一带)仍存在着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背景”的长期预报意见。
二、中期预报
【预报背景】
1979年3月2日,安徽固镇发生5.0级地震后,苏、鲁、皖、豫四省联防区于3月8日至11日在固镇召开了地震紧急会商会。这次会议强调指出:前几年提出的“郯—庐断裂带的中南段(郯城—宿迁—泗洪—五河—嘉山)存在7级以上强震背景的意见不容忽视。”不久,国家地震局于4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华北及其邻近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几年内华北及其邻近地区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华北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可能在南部”,“苏、鲁、皖及晋、冀、豫交界地区必须引起高度注意”的中期地震趋势估计。
【预报内容和依据】
安徽省地震部门根据江苏溧阳1979年7月9日发生的6.0级地震的新情况,进一步分析会商,于8月2日提出了《关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趋势的看法》,认为:“在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宿迁、宿县、肥东、南京、金湖一带,在近一、两年内存在有发生M s>7.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其主要依据是:①1900年以来M s>4.7级的地震构成了一个以固镇为焦点的沿北东方向展布的椭圆形的围空区,按空区所包围的面积或长轴的长度来估计,震级在7.8级左右。固镇地震是空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加强的明显标志,溧阳地震很可能是个中期讯号震。②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年频度)和能量的年释放率自1978年以来有明显的增强或加速释放的现象,尤以北纬34°线以南发震的可能性为大。③大华北南部地区1965年开始出现M s≥3级的北西地震条带,与1668年郯城大震之前有类似之处,该条带年地震能量释放率1979年有明显的加速现象。④1979年发生的固镇、霍山震群和溧阳地震的序列有反常特点,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先兆。⑤皖东北地区部分前兆手段出现异常,如嘉山、合肥地震台的电阻率自1976年7月起均出现趋势性下降异常,巢县、灵璧地震台水氡从1978年起出现趋势异常,滁县酿泉水氡1979年也出现异常,佛子岭、金寨地震台连通管仪自1978年开始出现异常,并于1979年呈反向变化。⑥流动水准测量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大断层有明显的东升西降运动,幅度达10毫米以上,阜阳流动重力测量出现-112微伽的异常,五河、吴山庙的流动地磁测量分别有26和48伽马的持续上升,凤台定点短水准的升降速率达0.4毫米/月。⑦北京地震队有人根据对旱震关系的研究,认为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在六合、南京、滁县、巢湖、嘉山、宿县一带,震级在7.5级左右,时间比较迫切。⑧固镇地震后,滁县和宿县地区陆续出现一些宏观异常,不少群测点的土仪器的测量结果出现较大的异常幅度。
8月4日至11日,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召开苏、鲁、豫、皖及其邻近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这次会议分析了各种异常,认为:如果进一步的工作能将上述异常完全肯定下来,则在今后一、二年或稍长时间在苏、鲁、豫、皖及其邻近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是可能的。”会后,安徽省地震部门抓紧对各项中期和短期地震异常进行核实研究,发现原来提出的中期预报依据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①嘉山台的电阻率、佛于岭和金寨台的连通管以及灵璧和巢湖台的水氡等手段的异常已可排除。②溧阳—新乡4级以上地震条带、郯—庐断裂带南段应变释放加速和北纬34°线以南地震活动明显加强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③对该地区新作的平均断错、b值扫描、小震自相关函数、介质品质因素以及极值统计等工作,其结果表明一、两年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1980年开始,省地震部门就不再提出上述中期地震预报意见,而恢复原来提出的“苏、鲁、皖地区大震背景不容忽视”的长期地震预报意见。
1982年和1983年度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修改了前几年所作的长期预报意见。改提:“大华北地区还存在着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背景,作为大华北南部的苏、鲁、皖地区对此应引起注意。”
1984年和1985年度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不再对苏、鲁、皖地区作出长期地震预报意见,而是提出近几年“应警惕大华北南部地区可能发生6级以上较强地震的可能”的中期地震趋势估计。
省地震部门历年来地震趋势会商会意见情况见表4—1。
表4—1省地震部门地震趋势会商遇见情况表(1974—1985年)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