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田
50年代初期,以一季稻为主,油—稻、麦—稻、肥—稻次之。部分田块,一季稻收割后,种荞麦、萝卜菜或再生稻。蚕、豌豆习惯在菜、麦墒边点播。太慈地区,习惯在休闲田里撒播菜籽或大麦。圩区部分湖田,翻耕关水越冬。
1954年,开始试种双季稻。1955年种双季稻36596亩。1956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5.36万亩。双季稻不断扩种,肥料紧缺,1964年开始在双晚稻田里套种红花草,实行肥一稻—稻三熟制。70年代初,为增加经济收入和调节土壤性能,采取轮作换茬措施,进行油菜育苗移栽,试行油—稻—稻三熟制。因花工多,栽培技术不熟练,一时未能推开。80年代初,杂交稻迅速推广,成熟期比晚粳提前1个节令,收割后油菜可以整地直播,或免耕播种。油菜播种由70年代仅占双晚面积1%,逐步提高到20%左右。1987年,水田三熟面积约占水田总面积的55%,其中肥—稻—稻占36.1%,油—稻—稻占18.9%。
二、旱地
解放前,秋种麦子、油菜、蚕豌豆,夏种玉米、大豆、山芋、绿豆、高梁、棉花、芝麻、花生,形成一年二熟的种植制度。洲区,一般秋播麦子,夏季以玉米、大豆间作为主,其次是麦子—芝麻、麦子—花生两熟;腊菜—棉花、蚕豆—棉花两熟又次之;麦—山芋两熟极少。丘陵区以麦子—棉花、蚕豆—棉花为主,其次是麦子—山芋、油菜—芝麻、油菜—花生。杨林、长岭、凉泉等地,有麦子—靛蓝或烟叶两熟习惯。麦元乡小花生在县内颇受欢迎,麦子—花生两熟占有一定比重。绿豆、高梁大都在棉地四周点播,或者田角地拐的小块地里种植。解放后,夏播以棉花为主,一部分地块种旱粮和油料作物。50年代,年均植棉9.5万亩,实行棉、麦套种,少数棉、油套种。洲区麦一棉两熟,占全县植棉总面积的43.5%。1963年,调整植棉政策,植棉面积逐步扩大,麦—棉二熟占植棉总面积60%以上,70年代增加到70%左右。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口粮得到了保证,棉、油连作取代了棉、麦连作。1987年,油、棉连作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72.5%。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