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塘堰
明代,主要水塘有苏家塘(2口)、桐凌塘、李九塘、汪家塘、大塘、松秧塘、莲花塘(2口)、永思塘、黄泥塘、金家塘、廖士塘、蒲塘、枫香塘、佛子塘、陈家塘、卓家塘、罗家塘、油窄塘、陷塘、荒塘(2口)、月塘、新塘等25口,还有坐落褒隐寺张家河的龙潭堰1座。民国23年有主要塘堰200余口,灌溉100亩以上的有大小桐凌塘、大枫树塘、蒲塘、芦塘、榨树塌堰、破堰等38口。解放初,全县共有塘堰1740口。1950年冬至1952年春,丘陵地区除整修原有塘堰外,新建塘堰14座。1953年,共新建和整修塘堰3253口,完成土方323.54万立方米,石方3.66万立方米。1956年,成立县水利规划队,对全县丘陵地区进行水利调查规划。选择一些集水面积大、灌溉面积集中的有利地形,新建和扩建水塘4307口、堰216口,完成土石方372.27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8218亩。其中新桥堰(原名破桥堰)蓄水可达1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80亩扩大到580亩。1958年,共新建和整修塘堰7780口,完成土方871.13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325亩,至1959年底,丘陵区塘堰已扩建到8920口,可灌溉水田20.14万亩,达到20天以上不雨不旱。其中3103口塘堰,灌溉面积9.65万亩,达到50天以上不雨不旱。1983年塘堰达9270口,蓄水量3750万立方米,塘坝工程数量从此基本稳定。塘堰蓄水量5000立方米以下的7508口;5000至1万立方米的857口;1万至5万立方米的塘堰836口;5万至10万立方米的塘堰69口,其中最大水塘为太慈乡竹山村三红塘,塘坝长150米,坝高3.5米,蓄水量9.6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余亩。
二、水库
1955年至1960年,先后动工兴建小(二)型水库13座和小(一)型水库1座。其中建成的有张天畈、狮山、太阳、龙冲、桃岭、老林、朝阳7座小(二)型水库和褒隐寺小(一)型水库,总库容933.91万立方米。1964年至1981年,除续修和扩建原有6座未建成的小(二)型水库外,还利用水源较大的山塘,增建小(二)型水库17座。1987年,有小(二)型水库30座,小(一)型水库1座,总库容1575.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2万亩。褒隐寺水库是望江唯一的小(一)型水库,由安庆专署水电局设计,1956年9月动工兴建。民政科长周家兴任工程指挥部政委,水利科长江中和任指挥长。安庆专署水电局抽调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施工。设计大坝高程58.3米,设计水位55米,相应库容300万立方米,计划土方15万立方米,需做石方800余立方米,参加筑坝民工和石工共2000余人,1959年5月按原计划竣工,国家投资22万元,保证灌溉面积为0.8万亩。1959年冬,进行扩建,大坝加高至62.11米,正常水位58.5米,相应库容509万立方米,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国家投资39万元。1975年河南省出现柱雨,国家防洪标准提高,褒隐寺水库变为险库。1976年为了整修加固,投资4.20万元,完成石方8000立方米。1979年按500年一遇洪水标准整修,完成土方9870立方米,砌石方2030立方米,投资6.9万元。该库国家总计投资72.1万元。扩建后,集水面积15.4平方公里,总库容765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1万亩。花凉亭灌渠开通后,属水库灌溉面积3500亩,其余灌溉面积属水库与灌渠交叉灌溉。
葛林水库是全县兴建最早,也是小(二)型水库中最大的一座,初建于1955年冬,由县水利科勘测设计和派员组织兴建。麦元、码头两乡1000劳力投入施工,集水面积1.4平方公里,总库容61.1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0.60万立方米,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有效灌溉面积2200亩。
小(二)型水库中的丰大水库,库容虽大(148.2万立方米),但位置低、效益小(不足3000亩),故未扩建。

1987年小(二)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