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圩区洪涝灾害频繁,群众称:“圩田好做,五月难过。”又称:“养母猪,种湖田,捞到一年是一年。”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多数社员不愿到垦区定居。开荒之初,一户只有一个劳力住前方,叫做一户两头挂,住茅棚,烧吊罐,临时观念严重。1961年开始推行责任田,县委决定对整户迁移到前方的采取优惠政策:住宅可占地1亩,不计入包产面积,住房由后方生产队统建,同等劳力的工分和口粮高于后方。这时,到垦区定居的渐多,思想比较稳定。1962年秋,赛口区委提出,前方与后方生产队脱钩,实行单独核算。并规定:移居前方的农户,后方的超支款全部免除;后方的房屋仍归自己所有;后方的祖堂、祖坟山、公山、公塘照旧有份。小漳湖垦区的新坝乡虞山队首先试行这一办法。1965年得到全面推行。1969和1970两年大水,多数圩口溃决,房屋倒塌,田地淹没,移民户思想波动较大,纷纷回到后方。后来有的生产队采取“轮流坐庄”,一户住一年或两年;有的凭抓“阄”,谁抓到了谁去住,还有一部分生产队出现土地抛荒现象。1975年,县委要求后方大队与前方生产队彻底脱钩,垦区实行“三定”(定人口、定劳力、定干部),移民定居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