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加工业
解放前,城乡手工作坊仅有木砻、石磨、石碾、踏碓、木榨等工具,以人力为主兼用畜力,生产效率低。民国18年,始出现1家小型机器碾米厂。解放后,粮油加工业发展较快,50年代兴建城关、华阳、长岭、鸦滩等米厂,70年代大部分生产大队办起1部8~20匹马力柴油机和1台碾米机的小型碾米厂。1987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厂135家,从业1293人,创产值2491.1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7.88%。1955年到1987年粮食系统加工企业共生产大米364250吨,面粉29496吨,食用油25757吨。
砻坊解放前,县城和农村集镇均有砻坊,利用人畜力加工大米,主要供当地官兵、商行和旅店食用。1949年4月,人民政府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大量加工熟米。完成支前任务后,全县尚有4家砻坊坚持生产,其中规模较大的“庐江砻坊”,有工人12名,木砻5台,石锤6台,日产糙米1500公斤,1954年歇业。
磨坊解放前夕,有6家磨坊。其中资本较大的为城内小北门张元昌磨坊,固定资产约600元(银元),有石磨、罗柜筛等设备,以牛、马、驴为动力,用工8人,日产面粉120公斤。解放后磨坊很少。1967年,县内最后一家磨坊——赛口檀灿凡磨坊歇业。
面坊解放前,农村集镇一般都有三五家,大都生产咸挂面。新坝面坊生产做工精细的龙须面。面坊规模较小,一般只有一套手摇式机制面条机,几口缸,几个木制晒架,主要是来料加工,也有以米、麦兑换面条的。解放后,多使用手摇式制面机生产淡面。
油坊清道光六年(1826),曾家油坊(今武昌乡境内)建成开业,是现存最古老的油坊,主要设备有木榨、牛力碾、手推磨、炒籽锅和饼圈,经营方式为来料加工。解放后,部分私营油坊改为社队集体所有。在国营油脂工业未大力发展前,油脂主要由国家委托社队油坊加工。1956年,全县有委托加工的油坊74个,加工油料332.5万公斤,供应县内油脂68万公斤,支援外调油脂23.5万公斤。近几年,粮食部门在国营油厂加工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拿出一些油料委托各乡油坊加工,大部分油坊已废弃木榨和牛力碾,改用铁榨和机器破碎。
友记碾米厂民国18年,邢友三从外地购入20马力柴油机、砻谷机和碾米机各1台,雇工14人,在县城东门街办起县内第一家机器碾米厂,上料、搬运仍需人力操作,日产大米2500公斤,民国20年被大水淹没倒闭。
城关米厂前身为合作总社所属城关机米加工厂,建于1951年,当时有40马力柴油机和砻谷机各1台,碾米机2台。1955年划归粮食部门,有职工22人,固定资产2.1万元。1957年,安装5台升运机、4部淌筛,实行半机械化生产。1960年利用旧工棚增设1个小型磨粉车间,用4台小钢磨从事全麦粉、次粉和什粮粉生产。1971年曾改装3台65型磨粉机,由于产量低,质量差而废弃。1975年投资4.5万元进行更新改造,将大米车间改建为五间三层楼房,增加升运机4台,安装188千瓦的电动机1台,年产大米800万公斤,固定资产达11.5万元。80年代,该厂生产的大米除供应县内市场外,还远销上海、铜陵等地。1985年生产大米994.1万公斤,创产值388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从1951年至1985年,国家共投资11.7万元,收回利润35.8万元。1987年,有职工75人,升运机、粉碎机、砻谷机、榨油机等设备22台,固定资产54.46万元,年产大米1126.5万公斤,创产值407.06万元,上缴税金0.25万元,实现利润20.29万元。
华阳米厂前身是公私合营华阳机米发电厂,建于1952年。当时有砻谷机、碾米机、5.3千瓦发电机和木炭机各1台。1956年由县粮食局管辖。1960年改为安庆地区粮食局华阳直属粮库加工米厂,实行单独核算。在此期间,对原厂房进行扩建改造,更新动力设备,增加除杂和输送机械,以60马力柴油机为动力,班产大米1.5万公斤。1965年并入华阳油厂,成为油厂大米车间,当时有固定资产4.16万元,职工23人。
县油厂原名华阳油厂,建于1958年冬,当时仅有3筒旧木榨、2头牛、1台畜力石碾和1台轧籽机,固定资产1.87万元。1962年添置6台手摇榨油机,开始使用动力机械轧籽。1965年4月改名为县油粮加工厂,购入1台卧式平封头蒸气锅炉,以取代烧大锅灶蒸坯。10月安装水压榨取代人力榨,生产能力提高10倍,单班可处理菜籽0.55万公斤或棉籽2万公斤。1968年,建1个小型修配车间,备有各式机床5台。1971年建1个罐组式浸出油车间,生产糠油。1975年有电动机73台,装机能力733千瓦,1977年从华阳闸引水进厂,改善了生产条件。1978年,米糠出油率达14.81%,吨料耗溶剂5.71公斤。1979年购进4台200型榨油机,取代水压榨,新建主厂房12间,清理车间5间,并更新了锅炉和炼油设备,形成一条清理、轧胚、榨油、炼油生产线,日处理菜籽5万公斤。1984年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实现利润43.22万元,比1978年增长2.92倍。1987年,有职工296人,200型榨油机4台,棉籽剥壳机、滤油机和三滚立式轧籽机各1台,立式五层蒸炒锅2台,炼油锅5台,脱臭锅1口,钢质大型储油罐6个,总容量115万公斤,固定资产达163.26万元,年产食用植物油306万公斤,创产值337.25万元,实现利润73.03万元,上缴税金23.67万元,成为全县油脂加工行业中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
长岭米厂1957年建立,设备简陋。1959年增设1个土法酿造和榨油车间,配有2台木榨和1口锡酒锅,到1960年末,只产油脂0.86万公斤,酿造未成功,亏空过大。1962年置1台44.18马力柴油机、5部淌筛和3台升运机,生产能力有所提高。1969年大力开展增产节约活动,节省柴油1486公升,利用废旧材料24件,产值比1968年增长30%,出米率达71.5斤。1974年,班产量由原来1.6万公斤提到1.95万公斤。1975年后,由于经营不力,连年亏损,1980年停产,职工和设备并入县油厂。
鸦滩米厂1957年建立,用1台22.5马力木炭机作动力,日产大米1.5万公斤。1963年,动力机损坏,从贵池调入1台19.87千瓦的卧式单缸煤气机,不久又故障百出。次年改烧老糠炉,亦未成功。从1957年到1965年的9年间,开开停停,净亏0.75万元。1965年撤销,当时有固定资产2.1万元,除部分设备调给长岭米厂外,其余就地报废,厂房改作仓库,5名职工调往他厂。
赛口米厂县内第一座自动化风运米厂,1971年建立,1972年投产。生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大米600万公斤,油脂100万公斤。1985年有职工27人,升运机、粉碎机、榨油机等设备14台,30千瓦发电机组1套,钢制油罐1个,容量5万公斤。从1971年至1985年,国家共投资25.3万元,收回利润9.91万元。1987年,有职工46人,各种设备15台,固定资产28.96万元,年产大米771.7万公斤,创产值354.92万元,上缴税金2.3万元,实现利润6.02万元。
县粮油制品厂位于城关镇回龙路北侧,1979年建成投产。1982年至1985年,共产面条59.8万公斤,豆制品9.2万公斤,小食品1.12万公斤,实现利润2.5万元。1987年有职工59人,95型榨油机1台,面条生产机组1套,固定资产10.94万元,年产食品19.2万公斤,创产值57.95万元,上缴税金0.24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
莲洲油厂1980年12月建成投产。1984年加工油料1000吨,实现利税3.9万元。1986年加工油料2250吨,创产值164.37万元,实现利税4.92万元。1987年有职工34人,200型榨油机1台,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柴油发电机组2台,0.7吨蒸气锅炉1台,仓库16间,油库7座,固定资产34.3万元,年产值82.2万元,实现利税1.98万元。产品二级菜籽油获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称号,远销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县面粉厂原称华阳粉厂,建于1983年,1984年10月投产,厂内工人多为合同制。1985年充分挖掘生产潜力,调整粉路,在实行价拨加工时,还开展自营和兑换业务,年产面粉713万公斤,创产值266万元,实现利润11.62万元。1987年有职工132人,高方筛4台,磨粉机6台,其他设备52台,固定资产131.68万元,年产面粉1021.4万公斤,创产值515.94万元,实现利润20.11万元。

粮食系统粮油工业几个主要年份生产情况
二、调味品制造业
解放前,乡村有家庭制酱、制醋传统,城镇有少数酱坊。1958年,县商业局兴办酱厂,用土法生产黄豆酱、酱油和粉丝。1961年,划给县土产公司。1965年撤销厂的建制,一部分干部和职工被调出,少数留下来,维持少量酱油和豆芽生产。1970年9月重建,隶属商业局,年末有25名职工,3台电机,1台水泵,24口大缸。1975年开始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原料利用和出品率有所提高,生产周期也有所缩短。1982年,改名酿造厂。1984年,孙琦、周大兴、胡宽如等人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望江藉教授檀耀辉的指导下,对低盐固态发酵和天然发酵两种工艺的长短优劣进行比较,探索出多菌种、多酶系酿造酱油新工艺,使生产周期由过去6个月缩短到1个月,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出品率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产品“望江亭牌”风酿酱油远销湖北、江西、上海等地。1987年县酿造厂有职工65人(其中工程师1人,经济师1人,助理经济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技术员1人),固定资产23.56万元,自有流动资金7.84万元,年产酱油94.16万公斤,创产值50.44万元,上缴税金2.55万元,实现利润4.96万元。产品除酱油外,还有豆腐、米醋和酱菜。其中风酿酱油获省优产品称号,被列入《中国工商辞典》。
三、糕点糖果罐头制造业
1951年,供销社开始组织城乡糕点坊生产应时糕点。1953年建立城关食品厂。1985年建罐头厂。1987年,全县生产糕点、糖果及罐头的工厂共19家,创产值177万元。其中糕点糖果制造业16家,创产值146.8万元;罐头制造业3家,创产值30.2万元。
县食品厂前身为城关食品厂,总投资44.02万元。1969年,厂址由大北门迁到小北门,有铸糖机、蛋糕机、摇花豆机和电磨、电碓、电动筛等设备。1972年兴建1座容量2.5万公斤的粉库,配置炒米机成套设备。1975年兴建葡萄糖车间和软糖车间,添置28冲格糖果机、真空熬糖锅、软糖机和立式搅拌机。1980年购置饼干机、远红外线烘烤炉,分季节生产应时糕点,恢复寸金糖、龙门栈、葡萄栈、桂花糕等传统产品。1984年以后,外地糖果大量涌入县内市场,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失去竞争能力,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据调查,1985年元月至8月,库存产品金额222776.77元,被退回的霉变产品达9919.5公斤,在上海就地报废2132.25公斤,损失成本11943.88元。因鼠食蝇叮,经县防疫站处理,报废产品4800公斤。以致元月至8月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比1984年同期下降22.1%、11.76%和44.2%,而可比产品白糖果成本却上升15.07%。1986年至1987年共亏损9.8万元。1987年,县食品厂有职工61人,熬糖锅、软糖机和饼干机等设备26台(口),固定资产29.7万元,年产糕点15.5万公斤,糖果7.1万斤,创产值35.1万元,上缴税金1.8万元,亏损6.9万元。
县罐头厂位于翠岭乡城北村原种子场所在地,1985年10月动工兴建,1986年12月投产,总投资141万元。1987年有职工50人,40吨组装冷库1座,4吨冷藏车1辆,制罐设备1套,固定资产155.46万元,加工冻虾仁6534.8公斤,冻鲜虾324公斤,田螺肉3110公斤,罐头1.5万瓶,创产值14.2万元。因原料不足,加之管理不善,净亏11.4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