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邮政业务
一、函件
民国24年,县邮局经办信函、明信片、新闻纸和挂号等项业务。民国后期,物价不稳,货币贬值,邮资经常变动,函件业务量小,收入低。解放后,函件业务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开始执行全国统一邮资。平信每起重20克,邮资8分(折新人民币,下同);挂号信每件挂号费1角2分。1952年,函件出口量由1950年的3.05万件增至9.22万件。1957年函件出口量达22.96万件。1959年,开办特种挂号业务,专供寄递粮票、食油票、户口迁移证(包括准迁证)、粮食转移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关系。1980年,试行邮件编码制度。1982年后,函件出口量猛增,1985年达104.78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函件出口量为97.3万件,比1965年增长1.46倍,比1978年增长1.38倍。
二、包件
民国年间,县邮局办理普通包裹和保价包裹业务。解放后,增加快递小包业务。快递小包每件以500克为限,一般包裹以15公斤为限。1957年4月,一般包裹和快递小包起重计费单位由500克改为100克。1987年,包件出口量由1950年的85件增至1.49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52年增长18倍,比1957年增长3.8倍,比1965年增长1.9倍,比1978年增长55.2%。
三、汇兑
光绪三十一年,县邮局就开办汇兑业务,年开汇票在千元以上。解放初期,沿用旧式汇票,汇兑资金在邮局内部调拨周转。1954年,县人民银行开立汇兑专户,汇兑资金始由银行调拨。1955年3月1日起,采用新的汇票,实行凭证兑付的办法。1958年,取消每笔汇款收取汇费2角的规定,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汇费,每张汇票起码收费1角。同年,县邮电局正式开办电汇业务。1962年,公款由县人民银行办理,个人汇款由邮电局办理。1980年以后,县人民银行亦可办理个人大额汇款,按邮电局规定收取汇费。邮电局汇款最高限额由3000元扩大到5000元,国家机关、集体单位汇出属于个人的汇款,金额超过30元的,邮电局可收取支票。1987年,汇票出口量由1950年的0.06万张增至3.82万张,比1952年增长7倍,比1957年增长3.8倍,比1965年增长1倍,比1978年增长2倍。
四、报刊发行
民国年间,报刊杂志由出版单位自发自销,或由书店、杂货店、小贩、报童经销,发行数量及种类不多。
1950年,报刊始由邮局发行。当时没有统一的报刊发行制度,发行数与订销数经常不符,以致邮局不能按期将报刊发送给订户。1953年1月起,实行按月、按季和按年订阅制度,报刊必须订至月底、季底或年底。1956年4月22日,《望江报》创刊,1957年11月由县邮电局发行。1958年,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订阅报刊,县邮电局为方便用户,实行破订制度。是年,报刊发行量达259.42万份,其中报纸243.99万份,刊物15.43万份。1959年至1961年,财政困难,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仅发行报刊71.33万份。“文化大革命”时期,邮电局仅发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几种报刊。1976年10月以后,报刊种类和数量渐增。80年代,先后发行的报刊共计3000余种,全县新设报刊零售门市部5个,建立社会报刊发行站14个。1987年,报刊发行量由1950年的5.33万份上升到470.98万份,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52年增长9倍,比1957年增长5.37倍,比1965年增长1.83倍,比1978年增长34%。
五、机要
1957年4月1日开办。当时县邮电局设机要员1名,并配备枪支。每天由安庆机要员与望江机要员在华阳大轮码头办理交接手续,年出口量为0.1万件。1965年,机要出口量达1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70至80年代,机要出口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仅0.28万件。1982年,机要通信运输方式由水上押运改为汽车押运,望江县机要员到县汽车站与安庆机要员进行交接,县内的机要文件由专职机要员收寄投递。1987年,机要出口量为0.19万件。
六、邮政储蓄
民国年间开办,1953年停办。1987年5月8日又恢复,设邮政储蓄台1个,配专职储蓄员2名,当天收储金额2万余元。8月1日,举办邮政有奖有息定额储蓄,发行有奖有息储蓄券1万张,每张面值20元,定期1年。12月20日,举办邮政定期定额无息重奖储蓄,发行重奖储蓄券1万张,奖券面额30元,存期1年,以奖代息。到年底,全县邮政储蓄点发展到11个,收储金额达26.65万元。
民国24年,县邮局经办信函、明信片、新闻纸和挂号等项业务。民国后期,物价不稳,货币贬值,邮资经常变动,函件业务量小,收入低。解放后,函件业务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开始执行全国统一邮资。平信每起重20克,邮资8分(折新人民币,下同);挂号信每件挂号费1角2分。1952年,函件出口量由1950年的3.05万件增至9.22万件。1957年函件出口量达22.96万件。1959年,开办特种挂号业务,专供寄递粮票、食油票、户口迁移证(包括准迁证)、粮食转移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关系。1980年,试行邮件编码制度。1982年后,函件出口量猛增,1985年达104.78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函件出口量为97.3万件,比1965年增长1.46倍,比1978年增长1.38倍。
二、包件
民国年间,县邮局办理普通包裹和保价包裹业务。解放后,增加快递小包业务。快递小包每件以500克为限,一般包裹以15公斤为限。1957年4月,一般包裹和快递小包起重计费单位由500克改为100克。1987年,包件出口量由1950年的85件增至1.49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52年增长18倍,比1957年增长3.8倍,比1965年增长1.9倍,比1978年增长55.2%。
三、汇兑
光绪三十一年,县邮局就开办汇兑业务,年开汇票在千元以上。解放初期,沿用旧式汇票,汇兑资金在邮局内部调拨周转。1954年,县人民银行开立汇兑专户,汇兑资金始由银行调拨。1955年3月1日起,采用新的汇票,实行凭证兑付的办法。1958年,取消每笔汇款收取汇费2角的规定,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汇费,每张汇票起码收费1角。同年,县邮电局正式开办电汇业务。1962年,公款由县人民银行办理,个人汇款由邮电局办理。1980年以后,县人民银行亦可办理个人大额汇款,按邮电局规定收取汇费。邮电局汇款最高限额由3000元扩大到5000元,国家机关、集体单位汇出属于个人的汇款,金额超过30元的,邮电局可收取支票。1987年,汇票出口量由1950年的0.06万张增至3.82万张,比1952年增长7倍,比1957年增长3.8倍,比1965年增长1倍,比1978年增长2倍。
四、报刊发行
民国年间,报刊杂志由出版单位自发自销,或由书店、杂货店、小贩、报童经销,发行数量及种类不多。
1950年,报刊始由邮局发行。当时没有统一的报刊发行制度,发行数与订销数经常不符,以致邮局不能按期将报刊发送给订户。1953年1月起,实行按月、按季和按年订阅制度,报刊必须订至月底、季底或年底。1956年4月22日,《望江报》创刊,1957年11月由县邮电局发行。1958年,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订阅报刊,县邮电局为方便用户,实行破订制度。是年,报刊发行量达259.42万份,其中报纸243.99万份,刊物15.43万份。1959年至1961年,财政困难,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仅发行报刊71.33万份。“文化大革命”时期,邮电局仅发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几种报刊。1976年10月以后,报刊种类和数量渐增。80年代,先后发行的报刊共计3000余种,全县新设报刊零售门市部5个,建立社会报刊发行站14个。1987年,报刊发行量由1950年的5.33万份上升到470.98万份,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52年增长9倍,比1957年增长5.37倍,比1965年增长1.83倍,比1978年增长34%。
五、机要
1957年4月1日开办。当时县邮电局设机要员1名,并配备枪支。每天由安庆机要员与望江机要员在华阳大轮码头办理交接手续,年出口量为0.1万件。1965年,机要出口量达1万件,为历史最高水平。70至80年代,机要出口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仅0.28万件。1982年,机要通信运输方式由水上押运改为汽车押运,望江县机要员到县汽车站与安庆机要员进行交接,县内的机要文件由专职机要员收寄投递。1987年,机要出口量为0.19万件。
六、邮政储蓄
民国年间开办,1953年停办。1987年5月8日又恢复,设邮政储蓄台1个,配专职储蓄员2名,当天收储金额2万余元。8月1日,举办邮政有奖有息定额储蓄,发行有奖有息储蓄券1万张,每张面值20元,定期1年。12月20日,举办邮政定期定额无息重奖储蓄,发行重奖储蓄券1万张,奖券面额30元,存期1年,以奖代息。到年底,全县邮政储蓄点发展到11个,收储金额达26.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