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7年,县城仅有5家饮食店。民国37年,全县有57个饮食网点。当时较有名气的有赛口的小洞天饭店、凉泉的大悦楼茶馆和华阳的杏花村酒店。一般日夜营业,主营居民日常饭点,少数店铺尚兼营包席业务。
解放初,饮食业有所发展,仅新坝一地便有7家小吃店,3家茶馆。1952年全县饮食业零售额达7万元,比1949年增长40%。1955年底开始对私营饮食业进行改造,到次年2月,私营饮食业全被纳入合作化轨道。对私营饮食业的改造工作,存在过急和面过宽的现象。城关镇的私改工作,头尾只14天,经过合并,该镇43个饮食网点只剩下8个。合作化运动结束后,城乡合作饮食店(组)分别归商业、供销两系统管理。1957年,县民政科以复退军人为主体,办起全县第一家国营社会福利车站饭店。同年上半年,由于开放集市贸易,个体饮食店增多。到年底,全县饮食业零售额达34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来后,个体饮食业消失,合作饮食业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经营。由于“左”的影响,合作化运动中撤点并店过多的错误,非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反而继续扩大。到1960年,全县只有12个饮食网点,其中国营2个,集体10个(含3个社队办饭店)。同1955年相比,网点总数减少了110个。1961年县饮食服务公司接收社会福利车站饭店,并设立饮食部。1962年,合作饮食业得到恢复。1963年供销社接收农村社队办的饮食店。由于再度开放集市贸易,个体小吃店又逐渐增多。1965年,全县有饮食业网点31个,其中国营3个,集体17个,个体11个,饮食业零售额比1957年增长73.53%。“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体经营户被取缔,合作饮食店一部分升级过渡到国营,一部分为国营商业代营。1974年,城关镇仅有4家饭店,3家茶水炉。随着网点减少,全县饮食业零售额长期徘徊不前,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除1970年外,其余年份的零售额均低于1965年的水平。饮食业服务质量也普遍下降。国营和集体饭店只供应大众饭菜,不办筵席,并将“服务到桌”改为“自我服务”(自找座位、自取饭菜、自洗碗筷)。1979年,开始落实对合作饮食业的政策。1980年,全县有饮食业网点56个,从业225人,饮食业零售额首次达到100万元。1981年,县人民政府又决定在大力发展国营和集体企业的同时,适当发展个体经营户。1983年,全县饮食业网点发展到168个,从业人员增至627人,饮食业零售额达181万元。1984年进一步放宽对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政策,饮食业开始飞跃发展。1987年,全县饮食业网点达480个(其中国营6个,集体125个,个体349个),从业人员发展到1145人(其中国营30人,集体475人,个体640人),饮食业零售额达31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服务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