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一、机构
1949年3月29日成立县爱国民主政府。7月改称人民政府。10月,设有局(办)级机构11个。1956年5月,县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下设13科6局3委2室2社1行共27个单位。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县人委及直属机构受“造反”组织冲击而陷入瘫痪。3月,成立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4月更名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行使县人委职权。1968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四大组:生产指挥组,内设政秘、农业、工交、财贸、卫生、计划6个小组。1970年撤销农业、工交、财贸、卫生小组,设政秘和经济计划小组,下割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政、电信、水电、财税、物资、粮棉、手工业管理、民政劳动、卫生13个局及血防办公室、人民银行望江县支行;政治工作组,内设秘书、组干、宣传、教育、群工、直属政工6个小组。1970年10月,撤秘书和教育小组,改设组织、宣传、群工、直属政工4个小组,下辖“三代会”办公室、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和教育局;办事组,内设秘书、信访、行政、档案4个小组;人民保卫组,内设秘书、政保、治保、审判4个小组。
1981年8月,撤消县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县人民政府。1984年体制改革,县人民政府设置7委1办,分口指导管理47个局(办)级单位。1987年,直属机构设置如下:
农村经济委员会(简称农委),指导、管理农林局、水电局、水产局、气象局、乡镇企业局、长江修防段。
工业经济委员会(经委),指导、管理供电局、交通局、二轻工业局、邮电局。
财政经济委员会(财委),指导、管理财政局、税务局、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粮油食品局、外贸局、烟草专卖局、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计划委员会(计委),指导、管理劳动局、物资局、物价局、统计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标准计量局。
政法委员会(政法委),指导、管理司法局、公安局、民政局。
教育委员会(教委),指导、管理全县各级学校。
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委),指导、管理科学技术协会、农村能源办公室。
政府办公室(政办),指导、管理来信来访办公室、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人事局、档案局、外事侨务办公室、审计局、县政府招待所。(政办只管各单位政治学习活动和中心工作协调,各单位正常工作由县政府分管的县长直管。)
文化局、广播电视局、血防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体育运动委员会,由政府领导、宣传部(宣口)管理。
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一览表
二、基层政权
1949年3月底,区、乡相继成立民主政府。11月,改称人民政府,并废除保甲制,置村行政委员会。1956年,区、乡人民政府分别改称区公所、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村、社合一,高级社同时行使村行政职权。1958年,以乡为单位成立人民公社,设管理委员会,1960年,改一乡一社为一区一社,成立区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当时称大公社),原公社改称管理区。管理区下设大队、生产队。1961年,恢复一乡一社建制。1967年,区、社党政机关瘫痪,成立区、社、大队、生产队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分级行使职权。1968年10月,各区、社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区称区公所,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恢复管理委员会。1984年,基层行政体制改革,恢复乡、村建制,乡称人民政府,村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称村民小组。至1987年底止无更易。
1949~1987年正副(县长)主任更迭表
三、政务简述
解放后,政府部门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率领全县人民,为医治战争创伤,巩固人民政权,振兴望江经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949年3月,县爱国民主政府动员全县人民筹集粮草,招募船工,征调民船,支援大军渡江。渡江战役胜利后,又极力做好医治伤员、安葬烈士、抚恤烈属等善后工作。5月,平定石灰山大刀会暴乱。秋季,结合秋征,筹建农民协会,废除保甲制度。冬季,领导群众堵口复堤,生产救灾。1950年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道会门斗争。1951年进行土地制度改革,1952年结束,80%的农户分得土地,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年将全县91所私立民办小学全部转为公办。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开始修建杨湾、华阳两座通江大闸。1956年,全县99%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社,实现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粮、棉、油产量分别比1955年增长21%、13%和75%;工业生产开始起步,全县建有电厂、酒厂、农具厂等8个工厂和35个手工业社;地方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在商品经营中占主导地位;工农业总产值581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1.3倍,其中农业增长1.18倍,工业增长2.35倍。
1957年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掀起大办农业、大办工厂、大炼钢铁的“大跃进”高潮。由于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生产倒退,物资紧张。1960年农村普遍出现“饿、病、逃、荒、死”现象,人口比1957年减少15.36%。1961年县财政第一次出现赤字。同年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农村推行“责任田”。1962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粮食总产27805万斤,比1957年增长65.1%;皮棉亩产110斤,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1959年到1965年先后开凿了褒隐寺水库和花凉亭水库南北干渠,兴建了皖河通江大闸,沿湖围垦13万多亩。1966年工农业总产值11748万元,比1956年翻一番,其中农业增长93.49%,工业增长14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人委各级机构瘫痪。1969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42.86%。1970年,县财政出现第二次赤字。1971年,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国民经济在曲折中获得缓慢发展。到1976年先后兴建农机二厂,三厂、棉织厂、磷肥厂、化肥厂、火力发电厂、新桥煤矿等工矿企业,架设35千伏输变电线路,兴建漳湖排灌站,扩建花凉亭渠道,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是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增长24.31%,其中农业增长29.42%,工业增长2.91%。
1978年,开始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调整国民经济,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粮、棉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生产逐步回升,自来水厂、粮油制品厂等企业先后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76年增长50.84%。1981年8月,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镇实行多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以轻纺、粮食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织布厂、粉厂、饲料厂、棉纱厂、纺织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1984年,县人民政府制订发展经济的七条优惠政策,对来县投资办厂、经商的企业,有偿提供场地、劳务、水电,税后利润从优;对应聘来县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奖金、福利等均予优惠。并先后与上海、辽宁、四川、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及江西等12个省、直辖市的38个市县进行横向经济联系,签订贸易协议,先后引进经济技术项目154个,聘请助理级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153人次。1981年至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49%,各项事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武昌湖渔场与国家、省两级水产养殖公司联合经营后,成鱼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华阳油厂首次出口180万斤食油到波兰;华阳轧花厂首次出口皮棉2万担到东南亚;全省唯一的中医头针医院在县城落成;安庆地区首次文明县城建设评比,望江荣获第一名;全省县级一流水平的雷池市场建成开市;县航运公司船厂建造的第一艘100吨级钢质货轮下水试航;县首家与港商合资企业——安徽省江通纺织有限公司兴建;县酿造厂、县酒厂产品“风酿酱油”及“雷池特曲”获省优称号。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30192万元,比1980年增长1.39倍,其中工业总产值21176万元,农业总产值9016万元。同年,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决定年内兴办10件实事,即:兴建广播电视大楼、县医院门诊大楼和城关镇小学教学大楼,扩建化肥厂、自来水厂和望华路,改建室内游泳池,迁建渡江烈士陵园,完成优质棉基地建设,建成大轮码头自卸煤线。
在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缺乏,企业经济效益低,以及人头费大幅度增加和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不正之风等诸多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454元,人均国民收入390元,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指数;地方财政累计赤字已高达1000余万元。
1949年3月29日成立县爱国民主政府。7月改称人民政府。10月,设有局(办)级机构11个。1956年5月,县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下设13科6局3委2室2社1行共27个单位。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县人委及直属机构受“造反”组织冲击而陷入瘫痪。3月,成立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4月更名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行使县人委职权。1968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四大组:生产指挥组,内设政秘、农业、工交、财贸、卫生、计划6个小组。1970年撤销农业、工交、财贸、卫生小组,设政秘和经济计划小组,下割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政、电信、水电、财税、物资、粮棉、手工业管理、民政劳动、卫生13个局及血防办公室、人民银行望江县支行;政治工作组,内设秘书、组干、宣传、教育、群工、直属政工6个小组。1970年10月,撤秘书和教育小组,改设组织、宣传、群工、直属政工4个小组,下辖“三代会”办公室、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和教育局;办事组,内设秘书、信访、行政、档案4个小组;人民保卫组,内设秘书、政保、治保、审判4个小组。
1981年8月,撤消县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县人民政府。1984年体制改革,县人民政府设置7委1办,分口指导管理47个局(办)级单位。1987年,直属机构设置如下:
农村经济委员会(简称农委),指导、管理农林局、水电局、水产局、气象局、乡镇企业局、长江修防段。
工业经济委员会(经委),指导、管理供电局、交通局、二轻工业局、邮电局。
财政经济委员会(财委),指导、管理财政局、税务局、商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粮油食品局、外贸局、烟草专卖局、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计划委员会(计委),指导、管理劳动局、物资局、物价局、统计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标准计量局。
政法委员会(政法委),指导、管理司法局、公安局、民政局。
教育委员会(教委),指导、管理全县各级学校。
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委),指导、管理科学技术协会、农村能源办公室。
政府办公室(政办),指导、管理来信来访办公室、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人事局、档案局、外事侨务办公室、审计局、县政府招待所。(政办只管各单位政治学习活动和中心工作协调,各单位正常工作由县政府分管的县长直管。)
文化局、广播电视局、血防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体育运动委员会,由政府领导、宣传部(宣口)管理。
县人民政府机构沿革一览表
二、基层政权
1949年3月底,区、乡相继成立民主政府。11月,改称人民政府,并废除保甲制,置村行政委员会。1956年,区、乡人民政府分别改称区公所、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实现农业合作化,村、社合一,高级社同时行使村行政职权。1958年,以乡为单位成立人民公社,设管理委员会,1960年,改一乡一社为一区一社,成立区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当时称大公社),原公社改称管理区。管理区下设大队、生产队。1961年,恢复一乡一社建制。1967年,区、社党政机关瘫痪,成立区、社、大队、生产队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分级行使职权。1968年10月,各区、社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区称区公所,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恢复管理委员会。1984年,基层行政体制改革,恢复乡、村建制,乡称人民政府,村设村民委员会,生产队称村民小组。至1987年底止无更易。
1949~1987年正副(县长)主任更迭表
三、政务简述
解放后,政府部门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率领全县人民,为医治战争创伤,巩固人民政权,振兴望江经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1949年3月,县爱国民主政府动员全县人民筹集粮草,招募船工,征调民船,支援大军渡江。渡江战役胜利后,又极力做好医治伤员、安葬烈士、抚恤烈属等善后工作。5月,平定石灰山大刀会暴乱。秋季,结合秋征,筹建农民协会,废除保甲制度。冬季,领导群众堵口复堤,生产救灾。1950年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道会门斗争。1951年进行土地制度改革,1952年结束,80%的农户分得土地,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年将全县91所私立民办小学全部转为公办。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开始修建杨湾、华阳两座通江大闸。1956年,全县99%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社,实现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粮、棉、油产量分别比1955年增长21%、13%和75%;工业生产开始起步,全县建有电厂、酒厂、农具厂等8个工厂和35个手工业社;地方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在商品经营中占主导地位;工农业总产值581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1.3倍,其中农业增长1.18倍,工业增长2.35倍。
1957年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掀起大办农业、大办工厂、大炼钢铁的“大跃进”高潮。由于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生产倒退,物资紧张。1960年农村普遍出现“饿、病、逃、荒、死”现象,人口比1957年减少15.36%。1961年县财政第一次出现赤字。同年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农村推行“责任田”。1962年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65年粮食总产27805万斤,比1957年增长65.1%;皮棉亩产110斤,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1959年到1965年先后开凿了褒隐寺水库和花凉亭水库南北干渠,兴建了皖河通江大闸,沿湖围垦13万多亩。1966年工农业总产值11748万元,比1956年翻一番,其中农业增长93.49%,工业增长14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人委各级机构瘫痪。1969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42.86%。1970年,县财政出现第二次赤字。1971年,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国民经济在曲折中获得缓慢发展。到1976年先后兴建农机二厂,三厂、棉织厂、磷肥厂、化肥厂、火力发电厂、新桥煤矿等工矿企业,架设35千伏输变电线路,兴建漳湖排灌站,扩建花凉亭渠道,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是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年增长24.31%,其中农业增长29.42%,工业增长2.91%。
1978年,开始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调整国民经济,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粮、棉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生产逐步回升,自来水厂、粮油制品厂等企业先后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76年增长50.84%。1981年8月,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镇实行多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以轻纺、粮食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织布厂、粉厂、饲料厂、棉纱厂、纺织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1984年,县人民政府制订发展经济的七条优惠政策,对来县投资办厂、经商的企业,有偿提供场地、劳务、水电,税后利润从优;对应聘来县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奖金、福利等均予优惠。并先后与上海、辽宁、四川、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及江西等12个省、直辖市的38个市县进行横向经济联系,签订贸易协议,先后引进经济技术项目154个,聘请助理级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153人次。1981年至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49%,各项事业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武昌湖渔场与国家、省两级水产养殖公司联合经营后,成鱼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华阳油厂首次出口180万斤食油到波兰;华阳轧花厂首次出口皮棉2万担到东南亚;全省唯一的中医头针医院在县城落成;安庆地区首次文明县城建设评比,望江荣获第一名;全省县级一流水平的雷池市场建成开市;县航运公司船厂建造的第一艘100吨级钢质货轮下水试航;县首家与港商合资企业——安徽省江通纺织有限公司兴建;县酿造厂、县酒厂产品“风酿酱油”及“雷池特曲”获省优称号。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30192万元,比1980年增长1.39倍,其中工业总产值21176万元,农业总产值9016万元。同年,县人民政府为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决定年内兴办10件实事,即:兴建广播电视大楼、县医院门诊大楼和城关镇小学教学大楼,扩建化肥厂、自来水厂和望华路,改建室内游泳池,迁建渡江烈士陵园,完成优质棉基地建设,建成大轮码头自卸煤线。
在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缺乏,企业经济效益低,以及人头费大幅度增加和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不正之风等诸多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454元,人均国民收入390元,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指数;地方财政累计赤字已高达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