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弹腔
弹腔,又称乱弹,明代曾称“吹腔”、“安庆梆子”,至清代演变成二簧腔,外地称其班社为“安庆班”、“徽班”,所唱曲调称“徽调”。主要曲调有“四平调”、“西皮”、“二黄”等。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郑元和》。乾隆年间,弹腔艺人先后到过江苏、浙江、福建、云南、湖北、陕西等地演出,在进京的三庆、四喜班艺人中,望江艺人所占比例较大。乾隆六十年成书的《消寒新韵》载乾隆年间在京花、雅各部优伶中45名最优者,安庆班占9人,望江的彭筏、曹印官与高郎亭齐名。《皖优谱》中列入望江名优有刘庆裱、檀顺林、檀天禄、董秀荣等人。道光七年(1827)北京《重修安庆义园记》刻碑题名的有望江1人。道光二十三、四年,檀天禄掌“春台班”,成为该班班主。京剧形成以后,弹腔受其反馈影响,部分艺人改学新腔,或与京剧艺人合班演出,一部分艺人滞留民间,仍以弹腔演唱,一直到黄梅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