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概况
望江京剧始于清末,艺人多在外地班社中演出。民国3年晚期徽班艺人帅普次、沈寅奎、徐祖喜、余炳南等在石牌镇建立同乐堂。怀宁张贵三、黄春义等部分艺人也进班演出。民国12年望江天乐堂成立,京剧开始在县内盛行,陆续建立华阳平剧社、国剧社、国风社、帅家大屋京剧班。这些班社专业艺人与票友并存于一体。大批艺人进入江浙地区演出,或在桐城、石牌的京剧班中搭班演出。京剧艺人,一部分是由弹腔艺人改弦易辙,一部分则出自科班,演出剧目很多是弹腔剧目。民国31年,部分艺人在当时县政府所在地鸦滩建立戏剧研究社,后被转入泊湖水警大队游艺组。解放后,望江京剧在大众京剧社建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一度繁荣。
二、主要京剧班社
天乐堂民国12年周幼堂、檀迪凡等人集资建立。徐祖喜、徐茂宏、李德乐、余炳南等名优齐集此班,他们一面在城隍庙万年台演出,一面向票友及其子弟传授技艺,上演《伐子都》、《楚庄王》、《取成都》、《战马超》、《蒋干盗书》、《三岔口》、《悦来店》、《贵妃醉酒》等历史剧。30年代天乐堂由盛转衰。
国剧社、国风社两社皆为票友组织,活跃于30年代。国剧社,民国22年由龙伯陶、龙一燮等人于县城大北门建立,聘请徐祖喜、余炳南、李德乐等京剧名角担任教师,主要成员有方云程、方云凯、汪树祥等。龙、方为大北门大姓,力量雄厚,鼓励族中子弟进社学艺,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日子则搭台演出。国风社,民国24年由童壁华、周大昌等17家士绅集资在小东门建立,聘请怀宁人张贵三、陈炳炎为教师,主要成员有周大韩、史时和、宋纯一等,上演《白马坡》、《华容道》、《三雅缘》、《南阳关》、《铁公鸡》等剧目。国剧社与国风社并立城关,争强斗胜,各不相让。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城沦陷,两社不解自散。
戏剧研究社民国31年,由流散在大后方的京剧艺人与票友在鸦滩张家祠堂建立。主要成员有徐祖喜、汪正奎、徐茂宏、方云程、檀韵华等。上演《抗金兵》、《汾河湾》、《九更天》、《红鬃烈马》、《古城会》、《二堂训子》、《八腊庙》、《琵琶记》等剧目,为宣传抗日救国起到一些作用。民国32年,梁金奎强行要走衣箱和演员,命名为“泊湖水警大队游艺组”,戏剧研究社由此解散。
大众京剧社1949年建立,是解放后第一个戏剧班社,主要演员有张伯来、宋纯一、查道襄、程金凤、肖玉珍、童文媛、汪衍文、史时明等,李德乐、徐茂宏、汪正奎、余炳南为指导教师。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剧社赶排《九件衣》、《血泪仇》、《闯王进京》、《逼上梁山》、《三上轿》、《牛郎织女》、《白蛇传》、《皇帝与妓女》以及《新闹天宫》、《王贵与李香香》、《柳树井》等优秀历史剧与现代戏。除在城关、长岭、吉水、高士等区镇轮流演出外,1950年还应邀到宿松、东流、彭泽等地演出。1952年,剧社又同店员工会职工业余剧团参加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义务演出十余场。1953年,为抗美援朝募捐,在全县各地义演。1954年水灾,剧社解散,大部分演员转入黄梅剧团,部分演员赴岳西演出后留在岳西县剧团,还有部分演员被招入省黄梅戏剧团。
上一篇:第一节 弹腔
下一篇:第三节 黄梅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