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时令节日习俗
夏历节日系传统节日,大都有固定日子。按时令推算,日期不固定的节日有立春、清明、冬至等。夏历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端午节、中秋节。公历最隆重的节日是国庆节和“五·一”节。民间作兴夏历节日。公历节日一般只有机关学校举行庆祝活动。
一、农历
春节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早上开大门时放爆竹。长辈不早起床,叫“纳福”,晚辈晨起拜年,先拜天地、祖先,再拜长辈,然后到亲戚家拜年。路遇熟人,拱手作揖,互相道喜。到亲戚家先拜祖宗,后拜长辈,平辈互揖。主人让座、敬烟、倒茶、摆桌盒、端元宝(五香蛋)。拜年客少坐即辞去。初二,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初三,早上焚香送祖(也有初四送祖的),家家“下生”,烧新鲜饭菜,招待拜年客。此后,开始互请春酒,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立春时间不固定,有时在年前,有时在年后。还有“一年两新春”和“瞎眼年”(无立春日期)。“新春大是年”,旧时县官率官员到东厢庙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鞭打土牛,以牛的颜色占卜年成丰歉。立春时刻一到,人们把写好的“迎春接福”红纸条,贴在萝卜、白菜上,供上香案,朝天礼拜,迎接春神。现在只放鞭炮不烧香。
上七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古称人日。旧有“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之说。传说这天吃绿豆饭不生疥疮。儿童持刀斧向果树逐一砍三下,并问结多少果,在旁儿童代树答以多结之数。傍晚“嗾毛狗”,儿童以草扎毛狗,取彩色纸缀毛狗身上,一面拖毛狗,一面敲锣放鞭炮,从屋内往外冲,喧呼着:“嗾毛狗过江啊!”跑到山泽旷野,聚毛狗焚之,意在驱逐伤害家禽家畜的野兽。现在乡村还有此俗。旧时商店定工也在上七。店主对要解雇的朝奉(即店员)设席敬酒,祝他高就,这叫“放爆”。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此俗已无依附。
元宵正月十五日。这天将祖宗画像收起来,过年剩下的食品都要吃光。“元宵元宵,鱼肉粑消,如若不消,烂成一包糟”。家家做“元宵”吃,也叫“汤团”,用糯米粉做皮子,黑芝麻拌糖作馅子,或用碎肉。晚上,大放花灯,又叫灯节,各家门口都挂着各种形状的花灯,各村庄新年玩的龙灯、狮子灯和其他的灯,都要大玩一场结束,叫做“圆灯”。有的还办酒席,宴请玩灯时送礼的亲友;或邀班演戏,表示谢意。再就是“虱筲箕姑娘”,又叫“请紫姑神”,妇女于人日初更,取捞饭的筲箕一个,前端绑根筷子,两边各插一朵花,妆成“筲箕姑娘”,然后蒙以乌帕,挂在内堂檐下。到元宵的晚上,再由妇女取下,迎置内堂平摊着米粒的簸篮中。一男青年,戴礼帽,穿长衫,扮成“姑夫”,跪拜祝祷。这时,由两个妇女在两旁用食指托起筲箕边舷,围观者有的问年成好歹,有无灾害,有的孕妇问腹中是男是女,筲箕前后俯仰,筷子一端便在簸篮里连虱连虱,如点头状,表示作答。问毕,焚香送之。
花朝二月初二日,古有祭花神之说。多将这天作为举办婚事的吉日良辰,旧时有“童养媳,你莫焦,不是腊八就是花朝”之说。
上巳三月初三日,又叫鬼节。民间用小蒜或碎肉为馅做米粉粑,叫“打鬼粑”。白天到野外踏青,晚上吃粑,望“鬼火”。初更时分,老农到田畈听蛙声,以其声之多少判断收成丰歉。
清明“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节,前十天开始上坟祭祖。公清明,集体举行,抬方箱,敲十番锣,喝清明酒;私清明则单独举行。祭时坟前酹茶酒、撒饭、烧香纸、挂清明旗,并用锹切两块土压在坟顶上。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烟火,不扫墓。
端阳五月初五日,又称“端午节”。家家大门两旁插菖蒲、青艾,有的室内贴钟馗像。小孩穿新衣、佩香袋、八卦、布猴子,系老虎围兜,穿虎头鞋。早餐吃鸡蛋糕、绿豆糕、玉兰片、豆角酥、五香蛋、腌鸭蛋、粽子和发粑;午时,烧药头烟、放雄黄爆竹、烧雄黄香;午餐,吃大蒜头、喝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城内抬忠洁王(屈原)神像出会,万人空巷;长河里龙舟竞渡,锣鼓喧天,喝彩不歇,两岸人山人海。插蒲、艾,划龙舟之风至今尚盛。
天贶六月初六日,俗称“曝书节”。读书人于此日曝晒书箱;儿童送猫、狗到河边洗澡,此俗已不存。
七夕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两星在鹊桥相会,民间女子在月下穿针,练习针线,称为“乞巧”。此俗已少见。
中元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家家以纸袋装纸钱、锡箔、冥票,封面上书写先辈名字,到傍晚时,在门前屋后或坟地上火化。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超度、赈济孤魂野鬼。
中秋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节前,女婿要给岳父、母送节礼。这天,多吃糯米汤圆和板栗炒仔鸡。晚上,家人团聚在庭院中,一边吃月饼、板栗、石榴、菱角等食品,一边赏月。有的青少年乘月夜到人家园地里采摘瓜果,名曰“摸秋”,也叫“捞秋”,捉到不以贼论。
重阳九月初九日,相传此日登高可以避灾。这天多吃糯米粉作的“黑糍粑”,名叫“穿虎皮袄”,意为秋天将尽,寒冬将至。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之谚。近年将这天定为老人节。
冬至十一月中旬左右,无固定日子。是继清明、中元节之后的一次祭祖节日。各姓多按房头组成“冬至会”,集体祭祖,喝冬至酒,类似做清明,但不扫墓。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接祖宗回家过年(鸦滩何姓是二十五日接祖),所有“长工”、“短工”,都在“二十四日满工”。上午,将祖宗牌位供起,画像挂上,傍晚,陈列茶酒、“福食”(鱼、肉、鸡三牲),点烛焚香放炮,迎接祖宗入座。凉泉乡邬姓堂轩里,另挂一幅老牛画像,相传老牛曾经救了邬家牧童性命,邬家却误将老牛打死,自后遂当“祖宗”供奉,且代代相传。二更时分摆“灶糖”、马料(黄豆拌剪碎的稻草),将灶神图像或牌位平放盘中焚毁,送灶神上天。
大年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晚上称“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室内张贴人物、山水、花鸟画,特别喜欢“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年画。门窗、柱子贴春联,门搭头上贴门签纸,大门上有的贴门神,大型器具上贴“和合纸”。年饭米汤静置饭盆内待验,浓度高预兆好年成,裂坼主旱,稀薄主水。傍晚,在公堂轩内完猪头年(有二十七日完黑糍粑年,二十八日完白糍粑年),点红烛、摆香案、献牲醴,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礼拜结束,鞭炮齐鸣,添了男孩人家都作兴放万鞭。过去多数是集体完年,现在各家各户完年。完年仪式结束后,才可吃年饭。吃年饭又叫“吃岁(xi)饭”,酒菜丰盛,少则十大盘,多则十六到二十盘,阖家老少,欢天喜地,围坐桌边,吃菜喝酒。鸡爪称“拿钱爪”,吃鸡爪,意味着会挣钱;吃青菜,意味着“四季长青”;吃蒸面,意味着“富贵长久”;鱼摆在桌上不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如有亲人未归或盼望添丁进口,则桌上多摆盅筷,以表思念或祝愿。
饭后“烧岁火”,阉家老少围炉取暖,乐叙天伦。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戌时左右接灶神,亥时关大门,门上贴“封门大吉”红纸条;子时开大门,门上贴“开门大吉”红纸条。关门开门都放鞭炮,厅堂房舍,灯火通宵。家主通宵不寐,称“守岁”。
二、公历
元旦元月1日。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张灯结彩,以表庆祝。还间有举行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文娱晚会、焰火晚会等活动。
国际妇女节3月8日。各机关、学校、厂矿妇女集会纪念。
植树节3月12日。各单位领导率本单位人员,自带工具,到城郊集体植树。
渡江烈士纪念日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某部在县境内开始渡江,后来每到这一天,县直各部门到渡江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向青少年讲述渡江英雄革命事迹。
国际劳动节5月1日。集会纪念,有时结合表彰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
中国青年节5月4日。各级共青团组织组织各界青年集会纪念,结合表彰优秀团员和开展文体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各小学、幼儿园开展唱歌、跳舞、游行等活动,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举行新队员入队宣誓。
建党节7月1日。党政机关召开庆祝会,结合慰问离退休老党员。
建军节8月1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联欢活动,召开庆祝会,评选拥军、爱民模范。国庆节10月1日。机关、学校、厂矿各单位张灯结彩,放焰火,开展文娱活动。青年多选此日结婚。
双十节10月10日。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举行庆祝大会,县城内多举行提灯会。
一、农历
春节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早上开大门时放爆竹。长辈不早起床,叫“纳福”,晚辈晨起拜年,先拜天地、祖先,再拜长辈,然后到亲戚家拜年。路遇熟人,拱手作揖,互相道喜。到亲戚家先拜祖宗,后拜长辈,平辈互揖。主人让座、敬烟、倒茶、摆桌盒、端元宝(五香蛋)。拜年客少坐即辞去。初二,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初三,早上焚香送祖(也有初四送祖的),家家“下生”,烧新鲜饭菜,招待拜年客。此后,开始互请春酒,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立春时间不固定,有时在年前,有时在年后。还有“一年两新春”和“瞎眼年”(无立春日期)。“新春大是年”,旧时县官率官员到东厢庙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鞭打土牛,以牛的颜色占卜年成丰歉。立春时刻一到,人们把写好的“迎春接福”红纸条,贴在萝卜、白菜上,供上香案,朝天礼拜,迎接春神。现在只放鞭炮不烧香。
上七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古称人日。旧有“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之说。传说这天吃绿豆饭不生疥疮。儿童持刀斧向果树逐一砍三下,并问结多少果,在旁儿童代树答以多结之数。傍晚“嗾毛狗”,儿童以草扎毛狗,取彩色纸缀毛狗身上,一面拖毛狗,一面敲锣放鞭炮,从屋内往外冲,喧呼着:“嗾毛狗过江啊!”跑到山泽旷野,聚毛狗焚之,意在驱逐伤害家禽家畜的野兽。现在乡村还有此俗。旧时商店定工也在上七。店主对要解雇的朝奉(即店员)设席敬酒,祝他高就,这叫“放爆”。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此俗已无依附。
元宵正月十五日。这天将祖宗画像收起来,过年剩下的食品都要吃光。“元宵元宵,鱼肉粑消,如若不消,烂成一包糟”。家家做“元宵”吃,也叫“汤团”,用糯米粉做皮子,黑芝麻拌糖作馅子,或用碎肉。晚上,大放花灯,又叫灯节,各家门口都挂着各种形状的花灯,各村庄新年玩的龙灯、狮子灯和其他的灯,都要大玩一场结束,叫做“圆灯”。有的还办酒席,宴请玩灯时送礼的亲友;或邀班演戏,表示谢意。再就是“虱筲箕姑娘”,又叫“请紫姑神”,妇女于人日初更,取捞饭的筲箕一个,前端绑根筷子,两边各插一朵花,妆成“筲箕姑娘”,然后蒙以乌帕,挂在内堂檐下。到元宵的晚上,再由妇女取下,迎置内堂平摊着米粒的簸篮中。一男青年,戴礼帽,穿长衫,扮成“姑夫”,跪拜祝祷。这时,由两个妇女在两旁用食指托起筲箕边舷,围观者有的问年成好歹,有无灾害,有的孕妇问腹中是男是女,筲箕前后俯仰,筷子一端便在簸篮里连虱连虱,如点头状,表示作答。问毕,焚香送之。
花朝二月初二日,古有祭花神之说。多将这天作为举办婚事的吉日良辰,旧时有“童养媳,你莫焦,不是腊八就是花朝”之说。
上巳三月初三日,又叫鬼节。民间用小蒜或碎肉为馅做米粉粑,叫“打鬼粑”。白天到野外踏青,晚上吃粑,望“鬼火”。初更时分,老农到田畈听蛙声,以其声之多少判断收成丰歉。
清明“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节,前十天开始上坟祭祖。公清明,集体举行,抬方箱,敲十番锣,喝清明酒;私清明则单独举行。祭时坟前酹茶酒、撒饭、烧香纸、挂清明旗,并用锹切两块土压在坟顶上。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烟火,不扫墓。
端阳五月初五日,又称“端午节”。家家大门两旁插菖蒲、青艾,有的室内贴钟馗像。小孩穿新衣、佩香袋、八卦、布猴子,系老虎围兜,穿虎头鞋。早餐吃鸡蛋糕、绿豆糕、玉兰片、豆角酥、五香蛋、腌鸭蛋、粽子和发粑;午时,烧药头烟、放雄黄爆竹、烧雄黄香;午餐,吃大蒜头、喝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城内抬忠洁王(屈原)神像出会,万人空巷;长河里龙舟竞渡,锣鼓喧天,喝彩不歇,两岸人山人海。插蒲、艾,划龙舟之风至今尚盛。
天贶六月初六日,俗称“曝书节”。读书人于此日曝晒书箱;儿童送猫、狗到河边洗澡,此俗已不存。
七夕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两星在鹊桥相会,民间女子在月下穿针,练习针线,称为“乞巧”。此俗已少见。
中元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家家以纸袋装纸钱、锡箔、冥票,封面上书写先辈名字,到傍晚时,在门前屋后或坟地上火化。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超度、赈济孤魂野鬼。
中秋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节前,女婿要给岳父、母送节礼。这天,多吃糯米汤圆和板栗炒仔鸡。晚上,家人团聚在庭院中,一边吃月饼、板栗、石榴、菱角等食品,一边赏月。有的青少年乘月夜到人家园地里采摘瓜果,名曰“摸秋”,也叫“捞秋”,捉到不以贼论。
重阳九月初九日,相传此日登高可以避灾。这天多吃糯米粉作的“黑糍粑”,名叫“穿虎皮袄”,意为秋天将尽,寒冬将至。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一交雨来一交雪”之谚。近年将这天定为老人节。
冬至十一月中旬左右,无固定日子。是继清明、中元节之后的一次祭祖节日。各姓多按房头组成“冬至会”,集体祭祖,喝冬至酒,类似做清明,但不扫墓。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接祖宗回家过年(鸦滩何姓是二十五日接祖),所有“长工”、“短工”,都在“二十四日满工”。上午,将祖宗牌位供起,画像挂上,傍晚,陈列茶酒、“福食”(鱼、肉、鸡三牲),点烛焚香放炮,迎接祖宗入座。凉泉乡邬姓堂轩里,另挂一幅老牛画像,相传老牛曾经救了邬家牧童性命,邬家却误将老牛打死,自后遂当“祖宗”供奉,且代代相传。二更时分摆“灶糖”、马料(黄豆拌剪碎的稻草),将灶神图像或牌位平放盘中焚毁,送灶神上天。
大年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晚上称“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室内张贴人物、山水、花鸟画,特别喜欢“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年画。门窗、柱子贴春联,门搭头上贴门签纸,大门上有的贴门神,大型器具上贴“和合纸”。年饭米汤静置饭盆内待验,浓度高预兆好年成,裂坼主旱,稀薄主水。傍晚,在公堂轩内完猪头年(有二十七日完黑糍粑年,二十八日完白糍粑年),点红烛、摆香案、献牲醴,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礼拜结束,鞭炮齐鸣,添了男孩人家都作兴放万鞭。过去多数是集体完年,现在各家各户完年。完年仪式结束后,才可吃年饭。吃年饭又叫“吃岁(xi)饭”,酒菜丰盛,少则十大盘,多则十六到二十盘,阖家老少,欢天喜地,围坐桌边,吃菜喝酒。鸡爪称“拿钱爪”,吃鸡爪,意味着会挣钱;吃青菜,意味着“四季长青”;吃蒸面,意味着“富贵长久”;鱼摆在桌上不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如有亲人未归或盼望添丁进口,则桌上多摆盅筷,以表思念或祝愿。
饭后“烧岁火”,阉家老少围炉取暖,乐叙天伦。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戌时左右接灶神,亥时关大门,门上贴“封门大吉”红纸条;子时开大门,门上贴“开门大吉”红纸条。关门开门都放鞭炮,厅堂房舍,灯火通宵。家主通宵不寐,称“守岁”。
二、公历
元旦元月1日。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张灯结彩,以表庆祝。还间有举行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文娱晚会、焰火晚会等活动。
国际妇女节3月8日。各机关、学校、厂矿妇女集会纪念。
植树节3月12日。各单位领导率本单位人员,自带工具,到城郊集体植树。
渡江烈士纪念日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某部在县境内开始渡江,后来每到这一天,县直各部门到渡江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向青少年讲述渡江英雄革命事迹。
国际劳动节5月1日。集会纪念,有时结合表彰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
中国青年节5月4日。各级共青团组织组织各界青年集会纪念,结合表彰优秀团员和开展文体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各小学、幼儿园开展唱歌、跳舞、游行等活动,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举行新队员入队宣誓。
建党节7月1日。党政机关召开庆祝会,结合慰问离退休老党员。
建军节8月1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联欢活动,召开庆祝会,评选拥军、爱民模范。国庆节10月1日。机关、学校、厂矿各单位张灯结彩,放焰火,开展文娱活动。青年多选此日结婚。
双十节10月10日。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举行庆祝大会,县城内多举行提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