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
1、城关镇
位于北纬30°4′,东经115°2′,是山区与丘陵区的接壤地带。东濒长河,北倚龙山,南接棋盘,西临马路,四面河水回环,群山环抱,总面积8.01平方公里。自南朝宋元嘉末(454)后,此镇素为县治所在地。
旧有土城,周7里,环城有池,深广各丈余。6门皆有楼:东“仁和”,西“天晶”,南“阜民”,北“肃政”,东偏“来春”,西偏“德胜”。明万历间(1573—1619)水涨,东北成河。崇祯九年(1636)知县杨卓元改建砖城,为避水患,周长缩为6里,6门易名:东“长泰”,东偏“靖海”,西“镇湖”,西偏“永宁”,南“汇江”,北“驯龙”。另有敌楼、窝铺、炮台。后被洪水冲毁,仅存遗址。清顺治五年(1648)重建。随着时间推移,河随沙涨,河床高于城内,积水不能外流,泛滥为患。道光十年(1830),知县孙济倡修堤闸,城内外沟渠疏通,内水畅流,并加修外堤防护。光绪年间,洪水为患,伯夫人李赵氏捐款添修外堤焦家园一带石涧、石坝。康熙至民国9年(1920),百余年间水毁10次,修复10次,城门又两次易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六门易名者有二:东偏为“和令”,北为“皇华”。道光二十九年易名者有三:东为“扬仁”,西为“振武”,北为“永绥”。民国25年大修1次,除全面修复城墙、城门和设炮眼外,并增设西、北门碉堡各1座。29年奉省府令拆除。36年,县长储贤卿重建碉堡,并在护城河之外加建一道木城,解放后均拆除。
明洪武九年(1376),知县孙均寿创建县署,位近“来春门”,崇祯末兵毁。清顺治初建小堂听政,康熙中扩建。自前到后有头门、仪门、大堂、内堂。堂东为赞政厅、典史宅;堂后为敏慎斋、知县宅。东与考棚毗连,建有六宜阁、捕署、监狱、漕仓、常平仓、荷池。咸丰四年(1854)兵毁。清末迁建北门,民国27年被侵华日机炸毁。33年县长隆武功建新县治于城东岔路口。35年县长储贤卿迁回城内圣庙;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仍设于此。1960年拆除大成殿,改建办公大楼,部分平房改为职工宿舍。
据旧志载,城内古代建筑尚有学宫、熙湖书院、城隍庙、真乘寺宝塔、玄妙观、午城、斗姆宫、关帝庙、大观楼、养济院、万寿宫以及潘、王、周、李、唐、余、吕等姓氏祠堂,除西正街王氏祠堂稍有保存外,余均被历代兵毁或改作他用,旧貌无存。
解放前有财政、田粮、税务、邮政、电报、警察等局处以及私营商业店铺、手工业工场作坊等。解放后,驻城机构不断增多,1985年末,有法院、检察院、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财政局、税务局、公安局、司法局、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经济委员会、二轻局、交通局、商业局、统计局、计量局、审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乡镇企业局、烟草专卖局、邮电局、物资局、粮食局、文化局、教育局、广播局、花凉亭渠道管理局(属地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县供销社等机构,绝大部分分布在晋熙街沿线和县政府机关大院内。
工厂有家具、针织、印刷、食品、文具、五金、修配、皮件、服装、吊扇、棉织、酿酒、农具、时装、果酒、化工、无线电、粉丝、粮油杂品、轧米等。卫生机构有县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血防站、计划生育指导站。文化单位有图书馆、文化馆、黄梅戏剧团、电影院。交通设施有县汽车站、交通监理站、公路管理站。学校有太湖中学、太湖师范、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商业方面有农机、农资、百货、五交化、物资、盐业、土产、药材、粮油、食品、副食品、饮食服务、劳动服务等公司及其所属销售门市部。
城关镇政府下辖东关、西关两个居民委员会和南园、沙改两个村。全镇4229户,17974人;耕地1907亩,年产粮770吨,油料31.95吨;一个园桑场,年产水果50吨;两个蔬菜队,供给县城职工、居民四时蔬菜。此外,尚有一些镇属工商企业。
城关镇,解放前后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新县城
1976年10月21日,成立新县城规划指挥部。1978年,经省、地批准,开始在岔路口至高家坦一带建设新县城。1985年有一些机关楼房建成,水、电、路基本“三通”,初具规模。
二、集镇
至1985年,太湖除城关、徐桥两镇为建制镇(标准镇)外,其他集镇均为非建制镇(非标准镇)。
1、徐桥镇
位于县城南太(湖)望(江)公路21公里处,东临狮子山,南濒泊湖。望江华阳杨湾闸建成前,船只从该镇下桥坝可直达长江;建成后,水位降低,拦湖造田,建成创业村。该镇辖区总面积20.03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0.8平方公里,是县内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清咸丰初年(1851)名徐家嘴,仪有村店数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商户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天主堂、经堂、女校,续建福音堂、圣公会。民国期间,铁龙乡公所设此。1949年12月改名徐桥镇,1958年改名徐桥大队,1959年春改名徐桥农场,1961年恢复徐桥镇,1985年12月徐桥乡并入,升为区级镇,直属于县。
徐桥地区是县内主要产棉区,历史上土纺土织的“桥庄布”颇负盛名。该镇是“桥庄布”的主要销售市场。泊湖水产丰富,特别是银鱼远近闻名。商业活动颇为活跃。民国22年小轮由长江直达,进行客货运输。24年兴办电机米厂,昼碾米,夜照明。23至26年,曾一度通汽车,往来于望江、徐桥、县城之间,水陆交通方便,被誉为“小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机多次轰炸破坏,曾一度萧条。民国38年解放后,太、宿、望三县的粮食、盐业、百货、土产、食品五大公司建于该镇,县办商业亦相继在该镇建立分支机构,经济活跃,市场繁荣。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时,新建厂矿13所,职工680余人,又成为县内农工商的新兴基地。
1985年,镇内分布商业网点223个,其中国营企业11个,集体企业20个,职工1390人。有磷肥、建材、塑料、造船、电器、机修、轧花、食品、粮食等生产厂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有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2台,2600千伏安;有邮电、医院、文化站、书店、电影院、中学(2所)、小学(6所)、幼儿园、车站和旅馆、饮食、服务业等;有水田9276亩,年产主粮84.67万公斤,旱地2562亩,年产棉17.86万公斤。全镇2273户,100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26人。
2、其他集镇
(1)小池。
古称小池驿,位于县城东20公里处,为小池区公所和小池乡政府驻地。相传该镇原是一小湖,后淤为陆地。明清时属兴化乡,建国前夕属灵池乡,建国后属小池乡。小池街长约1公里,扼太、潜要冲,俗称太湖“东大门”;古有驿道经过,今有高界公路(105国道)贯通。清咸丰九年(1859)底至十年初,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与清总兵鲍超的“霆字营”在此激战一场,双方各伤亡千余人,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民国时期,有店铺10余家,张元盛、马同孚、马振华等商号生意较大,当地出产的手工精制篦梳也有一定的名气。建国后,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工商企业有数十家,文卫设施齐全,人口约2000余人(小池乡人口近8000人)。小池米厂和轴瓦厂是县内有名的企业,出产的大米和轴瓦销往全国各地。小池附近较大的工厂有白银瓷厂、中心花炮厂,附近的名胜古迹有海会寺、上格城遗址、孔河遗址(即王家墩遗址)。
(2)新仓
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长河之滨,为新仓区公所和新仓乡政府驻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漕粮仓”,故后名新仓。新仓与潜山、怀宁、望江相近,又滨临长河,建国前在县内就是一个物资聚散地。建国后,尤其是1981年太怀公路通车和1985年在新仓河上架设钢筋水泥桥后,交通更为方便。新仓老街依河而建,呈曲尺形;新街沿公路两侧而建,呈一字形。建国前,有布匹、杂货、药材、屠宰等店铺20余家,较大的商号有傅同春、胡昌鼎等,各家的资金约在1万银元以上。建国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1978年后,个体商店迅速增加。至1985年,新仓街居民约千余人。新仓花炮厂为县内有名的企业,年产值百万余元。县水泥厂距新仓街不远,已有30余年的历史。附近驮龙山的石灰,质地优良,远近闻名。该镇文卫设施齐全,有中小学、文化站、卫生院等。附近的名胜古迹有香茗山,山上有梅福炼丹处。
(3)城西
又称穆家凉亭,位于县城西3公里处,为江亭区公所和城西乡政府驻地。60年代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只有几个自然村。60年代以后,由于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继迁建于此,遂逐渐成为小集镇。至80年代,有一条“丁”字形小街,工业企业有粮油加工、农机修配、建筑、建材等,公私商店约30余家。由于距县城较近,一些县直部门的下属单位也设于此。1980年在附近发现古代文化遗址2处,一处在胜昔村,一处在树林村。
(4)寺前
古称寺前河和廨院寺前河。宋开禧初年六祖禅师在此建廨院寺(今废),香火旺盛,后逐年添造铺户而成小集镇。廨院寺前有一河流过,故此镇和此河皆称寺前河。寺前位于县城北15.5公里处,为寺前区公所和寺前乡政府驻地。寺前老街在石头矶,为花凉亭水库所淹,新街迁建于麒麟冲,有两条主街道。赤百公路经过此地,花凉亭水库大坝至此地每天也有船往返。建国前,有店铺、作坊30余家,其中以汪万顺药店和周三和杂货店较为有名。清状元赵文楷的状元府和富甲太湖的王家熙福堂均在此,今无存。建国后,工商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文卫设施也较齐全。该地竹编工艺品颇受人们青睐,经济作物如柑橘、板栗、枇杷、茶叶等,产量也较高。附近的名胜古迹有佛图寺、黄龙庵、乔木寨、凤凰岩、玉泉岩等。佛图寺虽在“文革”中被拆除,然此处景殊境幽,尤其是诸多摩岩石刻至今吸引着那些寻幽揽胜之人。
(5)黄镇
古称黄界河,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为黄镇区公所和界河乡政府驻地。建国前,黄界河两岸建有小街,由于是太湖畈区通往山区的要道,又是竹木聚散地,因而人口比较集中,市面也比较热闹。国民党政府在此设有商会,并构筑碉堡,派兵驻守。1958年开始建花凉亭水库,此处属淹没区,街道移至附近山坡上。1965年太岳公路通车,此处设有车站。集镇上工商企业数十家,文卫设施齐全。黄镇周边地区的经济作物颇有名气,附近天华尖的谷尖茶、朱岭的柑橘、大山的板栗,已成为外销产品。此外,附近的李杜岛(又称博士岛),四周水域辽阔,是网箱养鱼的好场所。80年代初,在附近的柳河村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一处。
(6)牛镇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为牛镇区公所和牛镇乡政府驻地。因此地三面临水,山形如牛,故古称牛包岭。牛镇是太湖山区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品聚散地。薛义河、弥陀河、南阳河在此交汇,赤百公路经过此地,此地至刘畈亦有公路通车。建国前,有合面街一条,较大店铺有复兴隆、杨信昌、许太来等,仅复兴隆一家就有竹筏15只。民国31年(1942),县长隆武功在此建营房124间。是年冬,日军至牛包岭,将营房和民房付之一炬,5天之后,余烟方尽。建国后,牛镇逐渐恢复生机。1959年中共太湖县委在此设山区办事处,1960年以后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又相继迁来,开始形成小集镇。后经削坡填谷、修路筑桥,原分散在各山头的单位被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小街。牛镇高中有一定的规模,其他文卫和公共设施也较齐全。牛镇附近的九龙山是佛门二祖慧可修炼之处,刘畈胡氏宗祠是刘伯承、邓小平主持高干会议的纪念地。
(7)弥陀
古称弥陀寺,因镇上有一弥陀寺而得名。弥陀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民国31年(1942)日军入侵时被毁。弥陀位于县城西北37公里处,为弥陀区公所和弥陀乡政府驻地。西面有桐山,海拔1080米,为皖鄂两省天然屏障。民国时期,弥陀属白洋乡,建国后先后属黄龙、柳树、弥陀等乡。由于该镇距湖北省境只有3公里,土特产品(皮油、桐油、生漆、蔗糖、药材等)丰富,建国前商贸活动就很活跃,有店铺百余家。较大商号有经营杂货的郭太来和专卖盐铁的王厚坤等。清光绪二十年(1894),该镇建天主堂、福音堂。民国时期,附近建有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政府为防范共产党,在此镇构筑碉堡5座。建国后,交通日渐方便,太岳公路纵穿南北,太蕲公路横贯东西。1963年移址郭家湾,至1985年有街道3条,共长1500米。主要工业企业有铸造、修配、建筑、编织、造纸等,弥陀皮纸畅销皖鄂两省。国营、集体商业网点40余个,日成交额达万元。文卫设施齐全,有中小学、文化站、电影院、卫生院等。现代著名诗人朱湘的祖居在该镇的百草林。
(8)沙河
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为北中区公所和沙河乡政府驻地。建国前,沙河畈只有一些自然村落。建国后,公路开通,沿公路两旁兴建房屋,逐渐形成集镇。至1985年,沙河街长约1200余米。附近主要出产有茶叶、蚕茧、生漆、桐油、芝麻等。镇上工业企业有修配、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公私商店有数十家,与湖北蕲春、英山商贸往来频繁。文卫设施齐全,有中小学、文化站、电影院、卫生院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此镇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李先念、高敬亭、张体学等人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共产党建立政权和进行斗争的地方。清状元赵文楷出生于距此镇不远的望天乡赵家冲。赵家冲旁的马嘶铺,也是一个较有名气的山区小村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