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
1、母质类型
本县成土母质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在各种不同的地貌条件下,母质类型极为复杂,大致分为8种。
中性结晶岩类风化物,面积9.9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7%,由中性火山碎屑岩的风化物组成。母岩主要为紫灰色安山岩、紫灰色含砾质灰岩,分布在东南部茗北乡香茗山一带,所形成的土壤多为砾石质土。
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面积197.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5%。基岩为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侵入岩,大部分为太古界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的大别山区。百里、耿家、天桥一带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望天、沙河等地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片麻岩,寺前、天台、小池一带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弥陀、河口、九田、刘畈一带为白云母片麻岩,其它地区还有黑、白云母花岗片麻岩,其风化物的残、坡积物均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矿物,风化程度较深,含粗砂砾较多。
紫色岩类风化物,面积1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6%,主要分布于小池、白银、中心、花园、罗湾等地。母岩为白垩纪海形地组陆相紫红色中厚层——厚层砾石夹砾砂岩、砂岩,砾石主要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粉砂岩、页岩、灰岩、花岗岩等,风化后砾质含量多,质地偏砂,钾、钙、镁矿质营养含量丰富。
页岩类风化物,面积20.1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64%。母岩为侏罗纪象山群组和志留纪茅山组海相沉积物,主要为砂粉质页岩、黄绿色粉砂岩、夹砂质页岩和页岩,主要分布于太平、江塘、新仓等地,沉积旋回,风化物厚薄不一,丘陵顶部侵蚀严重,风化物残留浅薄,坡麓底部及低洼部位的土层深厚,团湖、毕岭局部地段的风化物经第四纪古气候影响,质地偏重,常夹有母岩碎屑,土壤渍水严重。
碳酸盐岩类风化物,面积0.3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O.11%。母岩属奥陶纪红花园组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主要分布在新仓驮龙山、太平吕大、大石、姑塘等地,基岩物理风化较弱,风化层薄,土壤质地一般较粘重(重壤土),母质有石灰反应。
第四纪红色粘土,面积5.0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6%。其剖面形态一般有红土层、网纹层和砾石层。岔路、刘羊等地均为中更新统的洪积——冲积物和残积——坡积物,以新县城最为典型。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粘重,酸性强,瘦瘠,物理性差,群众称之为“天晴一块铜,下雨一朵脓”。
下蜀系黄土,面积2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于徐桥沿湖海拔20——30米高的二级阶地和10米左右的一级阶地。下蜀系黄土形成的土壤,质地多重壤土或粘土,土壤肥力不高,有粘盘层、障碍层,铁子较多,棕黄色,故名马肝土。
山河冲积物,面积13.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56%,主要分布于长河及其支流两侧。一般土层深厚,沉积层理清楚,自上游至下游,颗粒由粗变细,分选性明显,沉积物厚度和质地呈多层次交错排列。
2、土壤分类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和《安徽土壤工作分类及土壤普查技术若干问题的意见》,本县土壤共划分7个土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70个土种。
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3、土壤养分
全县土壤养分概括为:全钾含量较高,速效钾缺乏;有机质和全氮中等;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不足;微量元素锌、锰、硼含量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小。总的评价:肥力不高,养分失调。但是,由于各种土壤类型成因有别以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地势高低、母质来源、水份状况和人为影响等,不同土壤的养分各有差别。
山地麻石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含量较高。潮土中的沙泥田由于河流不断的泛滥和淤积以及人为活动频繁,不断培肥地力,速效磷高于其他土壤。黄红壤由于长期遭受强烈风化和强淋溶的结果,各种养分含量均低。紫色土处于幼年发育阶段,有机质和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较低,而全钾、速效钾含量则高于其他土壤。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于旱地,速效磷、速效钾低于旱地。
县土壤养分含量状况统计表
县主要土壤表(耕)层养分含量分析统计表
4、土壤分布
红壤和黄棕壤是县内两大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全县。棕壤是垂直带谱上的建谱土壤,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中山地区。紫色土、石灰岩土为两大岩成土类,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和高岗地。潮土是尚未出现明显地带性特征的幼年土,集中分布于县中部沿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水稻土是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定向培育的一类特殊土壤,全县水源较好的地区均有分布。
二、植被
本县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北部由于受大别山天然屏障的影响,因而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地区,兼有两个林带的特点,树种繁多,不仅有大面积的马尾松林,还有大面积的毛竹林分布。在溪谷两侧,河流沿岸有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垂直分布较水平分布明显。一般山地中下部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与针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主要为落叶阔叶灌木林。山区主要植被群落为杉木——槭木——蕨类群落;丘陵地区主要为栓皮栎、枫香、米饭树——苔草群落。水生植物主要有竹叶眼子落叶群落,苦草、黑藻群落,荇菜、水鳖群落,细果野菱群落,紫萍、浮萍群落,芡实、蕉笋群落,满江红、眼子栗、莲群落等种类。低等植物主要有苔藓、地衣、蘑菇之类,土壤指示性植物主要有映山红、铁芒箕、蕨等,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棉花、油菜、山芋、高粱、玉米、萝卜及蔬菜等类。
荒山草地的植物种类以禾本科草类为主,其次为菊科、莎草科及蕨类植物等。在排水良好的沙质酸性土上,往往出现成片茂密的铁芒箕群落。荒山草地中除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外,还夹杂着一些灌木或幼林。
沿长河及其支流的河滩沙地上,常见植物有狗牙根、白茅、假俭草、鹅观草、芒、莎草、野塘蒿、小飞蓬、茵陈蒿、利儿草、长萼鸡眼、绶草等。在潮湿和流水地方有灯芯草、李氏灯芯草、白菖蒲、徐长卿等,沿河两岸常见有柳树、钱氏柳、赤杨、枫杨、乌桕、蔓荆及水竹等。
1、母质类型
本县成土母质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在各种不同的地貌条件下,母质类型极为复杂,大致分为8种。
中性结晶岩类风化物,面积9.9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7%,由中性火山碎屑岩的风化物组成。母岩主要为紫灰色安山岩、紫灰色含砾质灰岩,分布在东南部茗北乡香茗山一带,所形成的土壤多为砾石质土。
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面积197.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5%。基岩为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侵入岩,大部分为太古界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的大别山区。百里、耿家、天桥一带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望天、沙河等地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片麻岩,寺前、天台、小池一带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弥陀、河口、九田、刘畈一带为白云母片麻岩,其它地区还有黑、白云母花岗片麻岩,其风化物的残、坡积物均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矿物,风化程度较深,含粗砂砾较多。
紫色岩类风化物,面积1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6%,主要分布于小池、白银、中心、花园、罗湾等地。母岩为白垩纪海形地组陆相紫红色中厚层——厚层砾石夹砾砂岩、砂岩,砾石主要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粉砂岩、页岩、灰岩、花岗岩等,风化后砾质含量多,质地偏砂,钾、钙、镁矿质营养含量丰富。
页岩类风化物,面积20.1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64%。母岩为侏罗纪象山群组和志留纪茅山组海相沉积物,主要为砂粉质页岩、黄绿色粉砂岩、夹砂质页岩和页岩,主要分布于太平、江塘、新仓等地,沉积旋回,风化物厚薄不一,丘陵顶部侵蚀严重,风化物残留浅薄,坡麓底部及低洼部位的土层深厚,团湖、毕岭局部地段的风化物经第四纪古气候影响,质地偏重,常夹有母岩碎屑,土壤渍水严重。
碳酸盐岩类风化物,面积0.35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O.11%。母岩属奥陶纪红花园组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主要分布在新仓驮龙山、太平吕大、大石、姑塘等地,基岩物理风化较弱,风化层薄,土壤质地一般较粘重(重壤土),母质有石灰反应。
第四纪红色粘土,面积5.0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6%。其剖面形态一般有红土层、网纹层和砾石层。岔路、刘羊等地均为中更新统的洪积——冲积物和残积——坡积物,以新县城最为典型。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粘重,酸性强,瘦瘠,物理性差,群众称之为“天晴一块铜,下雨一朵脓”。
下蜀系黄土,面积2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于徐桥沿湖海拔20——30米高的二级阶地和10米左右的一级阶地。下蜀系黄土形成的土壤,质地多重壤土或粘土,土壤肥力不高,有粘盘层、障碍层,铁子较多,棕黄色,故名马肝土。
山河冲积物,面积13.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56%,主要分布于长河及其支流两侧。一般土层深厚,沉积层理清楚,自上游至下游,颗粒由粗变细,分选性明显,沉积物厚度和质地呈多层次交错排列。
2、土壤分类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和《安徽土壤工作分类及土壤普查技术若干问题的意见》,本县土壤共划分7个土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70个土种。
县土壤分类系统表
3、土壤养分
全县土壤养分概括为:全钾含量较高,速效钾缺乏;有机质和全氮中等;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不足;微量元素锌、锰、硼含量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小。总的评价:肥力不高,养分失调。但是,由于各种土壤类型成因有别以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地势高低、母质来源、水份状况和人为影响等,不同土壤的养分各有差别。
山地麻石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含量较高。潮土中的沙泥田由于河流不断的泛滥和淤积以及人为活动频繁,不断培肥地力,速效磷高于其他土壤。黄红壤由于长期遭受强烈风化和强淋溶的结果,各种养分含量均低。紫色土处于幼年发育阶段,有机质和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较低,而全钾、速效钾含量则高于其他土壤。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于旱地,速效磷、速效钾低于旱地。
县土壤养分含量状况统计表
县主要土壤表(耕)层养分含量分析统计表
4、土壤分布
红壤和黄棕壤是县内两大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全县。棕壤是垂直带谱上的建谱土壤,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中山地区。紫色土、石灰岩土为两大岩成土类,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和高岗地。潮土是尚未出现明显地带性特征的幼年土,集中分布于县中部沿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水稻土是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定向培育的一类特殊土壤,全县水源较好的地区均有分布。
二、植被
本县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北部由于受大别山天然屏障的影响,因而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带的过渡地区,兼有两个林带的特点,树种繁多,不仅有大面积的马尾松林,还有大面积的毛竹林分布。在溪谷两侧,河流沿岸有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垂直分布较水平分布明显。一般山地中下部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与针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主要为落叶阔叶灌木林。山区主要植被群落为杉木——槭木——蕨类群落;丘陵地区主要为栓皮栎、枫香、米饭树——苔草群落。水生植物主要有竹叶眼子落叶群落,苦草、黑藻群落,荇菜、水鳖群落,细果野菱群落,紫萍、浮萍群落,芡实、蕉笋群落,满江红、眼子栗、莲群落等种类。低等植物主要有苔藓、地衣、蘑菇之类,土壤指示性植物主要有映山红、铁芒箕、蕨等,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棉花、油菜、山芋、高粱、玉米、萝卜及蔬菜等类。
荒山草地的植物种类以禾本科草类为主,其次为菊科、莎草科及蕨类植物等。在排水良好的沙质酸性土上,往往出现成片茂密的铁芒箕群落。荒山草地中除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外,还夹杂着一些灌木或幼林。
沿长河及其支流的河滩沙地上,常见植物有狗牙根、白茅、假俭草、鹅观草、芒、莎草、野塘蒿、小飞蓬、茵陈蒿、利儿草、长萼鸡眼、绶草等。在潮湿和流水地方有灯芯草、李氏灯芯草、白菖蒲、徐长卿等,沿河两岸常见有柳树、钱氏柳、赤杨、枫杨、乌桕、蔓荆及水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