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气候物候
一、气候
1、四季特征
本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足,霜期短。四季分明:春季雨热同步增多增高,时有阴雨寒流;夏季温度高,雨量多;秋季多晴朗天气,时有秋旱、寒露风;冬季少雨多寒。
2、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温度为40℃(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2.7℃(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气温28.4℃,1月平均气温3.7℃,年极差24.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的积温5722.8℃,保证率在90%以上,初日在2月26日,终日在12月15日,总日数约293天。稳定通过5℃的积温5480.2℃,保证率90%,初日在3月15日,终日在11月26日,总日数为257天。稳定通过10℃的积温5041.2℃,保证率90%,初日4月6日,终日11月8日,总日数为217天。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全县热量条件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的特点。据同步观察资料得出,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5℃/100m。
1960——1985年年平均气温表单位:℃
1961——1985年月平均地温与大气温度表单位:℃
3、降水
境内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因而降水量亦有差异。城关地区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68.4毫米,80%的年份降水量在1080毫米以上,最少年份也在900毫米以上。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368.4毫米,山区则在1600毫米以上。
一般年份降水量分布规律是:春季多连阴雨天气,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33%;夏季多雷暴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43%;秋季降水量小,占全年总量的14%;冬季降水量稀少,占全年总量10%左右。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5.9%,4至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4.1%。
年际变化:1954年降水量最多,2217毫米;1966年降水量最少,900.3毫米。累计年平均降水日为136天。1975年最多,166天;1978年最少,112天。1959年6月29日,一天降水量222.5毫米。
县内各代表站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城关1368毫米,望天1455毫米,弥陀1503毫米,牛镇1381毫米,寺前1378毫米,新仓1310毫米,田祥嘴1227毫米。
县城关地区月平均降水量表单位:毫米
4、日照
境内年平均日照为1936.7小时。1963年最多,达2299.6小时;1975年最少,1664.3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44%。7——8月月平均日照达200小时以上,2月份只有115.2小时。
县各月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
太阳光辐射能:年平均总量为112.1千卡/平方厘米。1963年最高,达124.2千卡/平方厘米;1975年最低,只有103.8千卡/平方厘米。
县各月太阳辐射总量表单位:千卡/平方厘米
5、蒸发量
累计年平均1508.8毫米。1月份最低,62毫米;8月份最高,210.9毫米。蒸发与温度成正比,与降水成反比。县月平均蒸发量表单位:毫米
6、风速
年平均风速2.8米/秒,以3.2米/秒(2——3月)为大,2.4米/秒(7月)为小,风速的年变化和月变化不大。风向除6——7月以西南风为主外,其它各月风向大都为东北风。
县各月风向风速表单位:米/秒
7、湿度
本县干湿度指数为1.06,7——8月干湿度指数为1.32,高于年平均值。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1972年和1975年最大,为79%,1960——1963年为73%。分月相对湿度分别为:1月73%,2月75%,3月77%,4月78%,5月77%,6月81%,7月80%,8月78%,9月76%,10月73%,11月72%,12月72%。
8、霜雪
霜:据历年记录计算:初霜期11月20日,终霜期3月15日,全年无霜期249天。
雪:初雪期12月15日,终雪期3月3日。年平均降雪6.9天,1973年冬至1974年春,降雪15天。地面积雪年平均4.8天,1976年冬至1977年春,积雪日多达20天。
9、灾害性天气
水灾旱灾:本县盛夏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夏秋常受台风影响,气候变异性大,水旱灾害频繁,其中旱灾重于水灾。
县1959——1980年水旱灾害频率表
大风:累计年平均大风(>8级)出现12次,每个季度均有出现。其中7月份雷雨大风最多,平均出现1.8次;4月份平均出现1.7次,以东北、西南向的大风最多。每次台风影响时间较长,雷雨大风时间较短。
冰雹:本县4——7月均可出现,以5——6月发生最多;但出现次数少,一般沿坡向移动,不过山,不过河;发生路线多从宿松凉亭到新仓和沿泊湖的徐桥、建设、姑塘、大石一带。
冷害:连续三天以上气温低于12℃,3月下旬两年一遇,4月上旬十年一遇,是本县发生的基本规律。
小满寒:5月下旬至6月初出现,气温低于17℃,持续三天以上,对早稻发育不利,轻的每年发生,重的三年一遇。
秋风寒:9月中下旬出现,气温低于20℃,约三年一遇,1980年和1981年连续发生,对籼稻、粳稻生长不利。
二、物候
根据自然规律和长期探索得来的经验,农民习惯按农历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即谓“不误农时”。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农事谚语,如“惊蜇梨子”,“春分栗子(指嫁接)”、“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寒露油菜霜降麦”等等。县内气候区域性变化不大,高山区与丘陵区气温差3℃左右。农作物物候差三五天。
县主要农作物物候表
县林木候表
县花候表
县果候表
1、四季特征
本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足,霜期短。四季分明:春季雨热同步增多增高,时有阴雨寒流;夏季温度高,雨量多;秋季多晴朗天气,时有秋旱、寒露风;冬季少雨多寒。
2、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16.4℃,极端最高温度为40℃(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2.7℃(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气温28.4℃,1月平均气温3.7℃,年极差24.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的积温5722.8℃,保证率在90%以上,初日在2月26日,终日在12月15日,总日数约293天。稳定通过5℃的积温5480.2℃,保证率90%,初日在3月15日,终日在11月26日,总日数为257天。稳定通过10℃的积温5041.2℃,保证率90%,初日4月6日,终日11月8日,总日数为217天。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全县热量条件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的特点。据同步观察资料得出,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5℃/100m。
1960——1985年年平均气温表单位:℃
1961——1985年月平均地温与大气温度表单位:℃
3、降水
境内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因而降水量亦有差异。城关地区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68.4毫米,80%的年份降水量在1080毫米以上,最少年份也在900毫米以上。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368.4毫米,山区则在1600毫米以上。
一般年份降水量分布规律是:春季多连阴雨天气,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33%;夏季多雷暴雨,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43%;秋季降水量小,占全年总量的14%;冬季降水量稀少,占全年总量10%左右。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5.9%,4至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4.1%。
年际变化:1954年降水量最多,2217毫米;1966年降水量最少,900.3毫米。累计年平均降水日为136天。1975年最多,166天;1978年最少,112天。1959年6月29日,一天降水量222.5毫米。
县内各代表站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城关1368毫米,望天1455毫米,弥陀1503毫米,牛镇1381毫米,寺前1378毫米,新仓1310毫米,田祥嘴1227毫米。
县城关地区月平均降水量表单位:毫米
4、日照
境内年平均日照为1936.7小时。1963年最多,达2299.6小时;1975年最少,1664.3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44%。7——8月月平均日照达200小时以上,2月份只有115.2小时。
县各月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
太阳光辐射能:年平均总量为112.1千卡/平方厘米。1963年最高,达124.2千卡/平方厘米;1975年最低,只有103.8千卡/平方厘米。
县各月太阳辐射总量表单位:千卡/平方厘米
5、蒸发量
累计年平均1508.8毫米。1月份最低,62毫米;8月份最高,210.9毫米。蒸发与温度成正比,与降水成反比。县月平均蒸发量表单位:毫米
6、风速
年平均风速2.8米/秒,以3.2米/秒(2——3月)为大,2.4米/秒(7月)为小,风速的年变化和月变化不大。风向除6——7月以西南风为主外,其它各月风向大都为东北风。
县各月风向风速表单位:米/秒
7、湿度
本县干湿度指数为1.06,7——8月干湿度指数为1.32,高于年平均值。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1972年和1975年最大,为79%,1960——1963年为73%。分月相对湿度分别为:1月73%,2月75%,3月77%,4月78%,5月77%,6月81%,7月80%,8月78%,9月76%,10月73%,11月72%,12月72%。
8、霜雪
霜:据历年记录计算:初霜期11月20日,终霜期3月15日,全年无霜期249天。
雪:初雪期12月15日,终雪期3月3日。年平均降雪6.9天,1973年冬至1974年春,降雪15天。地面积雪年平均4.8天,1976年冬至1977年春,积雪日多达20天。
9、灾害性天气
水灾旱灾:本县盛夏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夏秋常受台风影响,气候变异性大,水旱灾害频繁,其中旱灾重于水灾。
县1959——1980年水旱灾害频率表
大风:累计年平均大风(>8级)出现12次,每个季度均有出现。其中7月份雷雨大风最多,平均出现1.8次;4月份平均出现1.7次,以东北、西南向的大风最多。每次台风影响时间较长,雷雨大风时间较短。
冰雹:本县4——7月均可出现,以5——6月发生最多;但出现次数少,一般沿坡向移动,不过山,不过河;发生路线多从宿松凉亭到新仓和沿泊湖的徐桥、建设、姑塘、大石一带。
冷害:连续三天以上气温低于12℃,3月下旬两年一遇,4月上旬十年一遇,是本县发生的基本规律。
小满寒:5月下旬至6月初出现,气温低于17℃,持续三天以上,对早稻发育不利,轻的每年发生,重的三年一遇。
秋风寒:9月中下旬出现,气温低于20℃,约三年一遇,1980年和1981年连续发生,对籼稻、粳稻生长不利。
二、物候
根据自然规律和长期探索得来的经验,农民习惯按农历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即谓“不误农时”。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农事谚语,如“惊蜇梨子”,“春分栗子(指嫁接)”、“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寒露油菜霜降麦”等等。县内气候区域性变化不大,高山区与丘陵区气温差3℃左右。农作物物候差三五天。
县主要农作物物候表
县林木候表
县花候表
县果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