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民国时期,耕作技术落后,主要靠天收,农作物产量很低。一年一季中稻,一般亩产300斤左右,最高亩产400多斤,最少的只有几十斤。洲地小麦、棉花、黄豆、芝麻、花生、绿豆、豌豆、蚕豆、高粱、玉米等均靠撒播,广种薄收,产量很低。棉花一般亩产仅20~30斤,1949年仅121担。其它农作物产量也很低。
民国八年(1919年)主要农作物产量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县耕地面积170654亩,产稻344781担,小麦28670担,大麦24845担,豌豆856担,蚕豆728担,玉米148担,山芋101,000担。全县作物总产量为501028担。
建国以后,采取了新的耕作技术和科学管理制度,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高。1949年水稻亩产268斤,1984年水稻平均亩产697斤,双季晚稻1956年亩产143斤,1984年杂交晚稻亩产695斤。棉花1965年亩产107斤,被评为全国10个棉花生产先进县之一。县内油菜产量向来低而不稳,最低年产量为150余万斤。1981年推广甘兰型油菜和大壮苗移栽技术,油菜年总产量达1000万斤,目前油菜年产量一般在1500~1900万斤。
“文化大革命”十年,农作物产量徘徊不前。1979年实现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481.82万担,是1949年的5.46倍;棉花总产量为19.57万担,是1949年的1617倍(1949年因发水灾,棉花减产);油菜总产量为15.97万担,是1949年的9.5倍,各项作物有关年份产量见下表:
宿松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