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采种
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县内育苗所需树种均由外地购入,往往种子难出苗,苗成活率低。
1956年秋,县林业部门在陈汉区收购群众采摘的栎香子5.3万斤,因管理不善,大部分霉烂。1957年秋,县林业部门在县内收购松球3万斤,因无取种经验,全部报废。1958年,县林业部门委托商业部门代收松球35万斤,报废24万斤,仅获松籽1150斤。1960年,县农校学生采集松球1.5万斤,取种120斤。1962年,县林业部门收购松球29.2万斤,得净种3045斤,自给有余,调福建省1050斤。1963年收松球51万斤,得净种7915斤,满足本县所用后,另外调四川省和安徽省滁县共3840斤。1967年采得马尾松种1.5万斤,向安徽省宁国、泾县等地提供1万余斤的飞机播种造林所用树种。
其它如杉、刺槐、泡桐、樟、女贞、苦楝、棠棣、重阳木等树种,自1963年以后,自给有余的向外调运,枫杨、池杉等树种,近年开始采集。
育苗
县丘陵地区宜林荒山坡地较多,如佐坝将军村的元屋、杨庄、韭山乡韭山村的刘屋、高岭乡的社坛村,许岭的东小村历来都有自采种,自育苗木的传统习惯。
建国前有计划的圃地育苗不多见。民国六年(1917年),汪知本承领严恭山官荒造林时,曾建苗圃培育松、桐、柏、杉、枫、栎、梓、柳、榆、桃、杏、梅等树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建苗圃一处,专育树苗。民国三十年(1941年)该圃育苗13万株,面积为4亩,次年育苗1200株,面积为2亩。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育苗2亩,计1200株。
建国初期,县内仅有洪岭的将军、袁湾,许岭的东洪,高岭的社坛,韭山的刘屋等少数农户育马尾松苗,育苗经验只传媳,不传女,育苗数量甚少。1956年建立国营宿松县苗圃,国家每亩投资140元用于育苗,苗出圃后,无代价给群众在宜林山地造林。1953—1961年的“一平二调”共产风,伤害了群众造林积极性,苗圃所产的桃、李、杉、松等树苗不收钱都无人要。1962年以后,农村生活有所好转,县建育林基地、社队建林场,群众育苗热潮逐步形成。1970年,县贯彻中央“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方针,人工育苗在全县形成风气。1973年,社队育苗面积达1320亩。1978年以来,国家奖励采种育苗,1984年,每亩国外松补助款300元,补助粮700斤,其余苗木亦相应补助,有效地调动了群众育苗、种树的积极性。1985年,全县仅池杉育苗达100多亩,育苗已成为乡村林场“以短养长”之道,成为农村林业户致富之路。
苗木种类
针叶类县内针叶苗木主要品种有:马尾松、黑松、金钱松、雪松、黄山松、火炬松、湿地松、红松、杉木、池杉、水杉、柳杉、侧柏、刺柏、千头柏、川柏、露丝柏、龙柏、铅笔柏、银杏。
阔叶类有桉树、香椿、臭椿、苦楝、川楝、刺槐、紫穗槐,法梧、泡桐、意扬(63、69、72、214)、枫杨、大官杨、小叶杨、美杨、加杨、黄杨、垂杨、麻栎、栓皮栎、小叶栎,锥栗、茅栗、樟、棕、桃、李、杏、女贞、枣、冬青、核栎、杜仲、马褂木、油橄榄、油茶、乌桕、梓树、合欢、湖桑、枫香、枇杷、棠棣、重阳木、青桐、紫郎榆、喜树、丝棉树、南酸枣、构枯、紫玉兰、无花果等。
竹类竹子分布在全县中山丘陵地区,主要品种有:毛竹(亦称茅竹、猫竹)、紫竹、水竹、子母竹、凤尾竹、篛竹、苦竹、实竹、芦竹。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