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供水
自建城至建国初期,全城吃水仅靠水井供给。若遇干旱之年,地下水源枯竭,吃水得出城至西门外大沙河挑水。70年代后,全城共有水井100余口。
1982年建立县自来水厂,同年5月建成泵房及日产水2000吨大口井一座,400吨高位水池一座,并相继供水;安装100~~250管网,累计5100米并试压合格;50以下管道安装了5200米。至1984年底,已有部分机关单位、居民用户用上自来水。
供水后,即发现水呈黄锈色,并有较浓的铁锈味,经安庆行署卫生防疫站、安庆市自来水公司、安庆地区环保监测站、县卫生防疫站等有关单位检测、化验,发现水中含铁量达1.6~~7.6毫克/升,不符合国家食用水的标准。
为了改变水质,1985年4月,经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第三队,进行为期两月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供水井(大口井)中高量铁离子来源于地下深部水系,由地层构造发育、断裂破碎带割裂到下部,泥盘系地层(DW)中的含铁(赤)矿夹层(Fe203),或断裂切割到其它含铁矿体所致。
由此得知:深部地下水、浅部地下水及地表水受各自水位控制,但二者有一定的互补关系。
补救办法:唯有修建渗渠工程,使大口井尽多地吸取河水和河床的潜流水,使深部地下水补给受阻,以降低井水中铁离子含量。故于1985年8月至9月,完成了600米无沙混凝土渗管及回填砂石滤料的渗渠25米。为彻底解决铁离子超标问题,对原工程设计处理工艺流程,增设一个暴光装置和沉淀池,原设计的普遍快滤池改为天然锰砂滤池。经处理,水质仍未完全达标。至1985年,有26个机关单位及210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
排水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张仁寿整修城垣,沿南、北城墙脚开设下水管道两条,用以排渍,管道用石条砌就,宽5尺,高4尺,深丈余。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拆除。
建国后对街道路面整扩时,先后多次修起相应的暗涵管道。1985年底,已修下水道7040米,其中水泥函管1310米,石砌管道5730米。
近期修建的下水道,系采用“雨污合流方式”,使各街道雨污水连贯起一起,流入县、西大沙河。
卫生设施
自建成至民国中期,县城垃圾无人管理。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雇清道夫一名,专收机关垃圾;规定农民挑粪过街时间采取粪桶加盖等措施。
1949年有清道人员1名;1950年增至3人,配垃圾车1辆;1952年清洁工人2人,垃圾车2辆。
1965年5月,城关镇设“环境卫生管理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撤销。
1977年有清洁工3名;1979年增至4名,配垃圾车4辆。
1982年恢复环境卫生管理所,至1985年,有职工25人,垃圾车10辆,机动车1辆。
1952年,在老厅(今水利局、水产局、宿中后门一带)建公厕1处。全城改建公厕13处,改良小水井10口。
1958年成立“粪便管理协会”,一年后撤销。
1962年,全镇卫生组织轮流值日,增配两名专职人员,增设垃圾车、箱。每年春、秋季对水井、厕所进行检查、消毒,并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身体、卫生检查监督。
1963年新建水井6口、垃圾箱16个、公厕3个、下水道400多米。
1965年3月,恢复中断5年的粪便管理,环管所分设街道清理、粪便贮运、厕所消毒3个组,管理全镇670个公、私厕所。
1971年建水井一口;1973年建公厕3个、水井4口。
1985年城关镇环境卫生管理所对13条5米(宽)以上的街道、8条2米(宽)以上的小巷,计6平方米的路面进行卫生管理;117个县直单位厂、矿、公司,24个镇属单位,1万多户居民门前全部实行“三包”: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挂牌划界,明确责任。公共场所配备厕所、垃圾箱、果皮箱、停车场。
照明用电
旧日宿松,畈区人民用食用菜籽油点灯照明;山区利用松脂照明;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购皮油制蜡烛点火照明。
清末明初,渐有英、美输入的煤油(俗称洋油)进入市场,然购者甚少。
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日本投降后,县城商会集资建立“光明电灯厂”,因机身小(仅500瓦),故只供少数几家机关、学校、商店照明。
建国后,“光明电灯厂”改为“新光电灯厂”。
1979年,停止火力发电,成立供电局(所),由华东电网供给县内照明及生产用电。
上一篇:第二节 街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