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公债
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宿松分摊六厘公债4000元,实募3620元。摊认公债6000元。
民国四年(1915年),宿松认募5年公债。爱国公债6000元,实募5000元。
民国八年(1919年),按田亩附加摊认短期公债4000元。
民国十七年(1928年),摊购建筑公路短期公债1.7万元。
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购1.7万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实行“节约建国储蓄券”、“乡镇公益储蓄券”(数额不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摊购“乡镇公益储蓄券”732万元。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0年人民政府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单位定名为“分”。每分所含实物为:大米(天津小米)6市斤,面粉1.5市斤,白细布4市尺,煤炭16市斤。面额为:壹分、拾分、壹百分、伍百分4种。
期限五年,分五年偿还,第一年抽还10%,后每年递增15%。每期自发行截止时起,每满一年抽签还本一次。
自1951年至1955年,每年3月1日至9月30日止为公债还本付息期,年息5厘,每满一年付息一次。
1950年县实购折实公债6928分,缴款20983万元(旧币)。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4年起至1958年,分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每年1月开始发行。1954年公债期8年;其余均为10年,分年偿还,到期全部还清本息。
1954年分配我县任务16.9659万元,实购缴款6.4262万元。其中:职工购9404元;农民购3.3562万元;市民购186元;工商界购2.1116万元。该年因遭受特大水灾而未完成任务。
1955年分配任务5.5525万元,实购5.778万元。其中:职工购1.2058万元;农民购3.2614万元;市民购329元;工商界购1.2779万元。
1956年分配任务18.3万元,实购18.6017万元。其中职工购2.1144万元;农民购14.5169万元;市民购726元;工商界购1.8978万元。
1957年分配任务19.91万元,实购22.0989万元。其中:职工购3.87万元;农民购17.4916万元;市民购1689元;工商界购5684元。
1958年分配任务22.89万元,实购31.4546万元。其中:职工购7.1356万元;农民购22.2176万元;市民购2815元;工商界购1.8199万元。
安徽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
安徽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债券面额分壹元、贰元、伍元、拾元、伍拾元5种,期限5年,分年偿还。
1959年分配任务35万元,实购190223元。其中:职工购16.883万元;市民购367元;工商界购2.1026万元。
1960年分配任务17.1万元,实购17.2646万元。其中:职工购11.9514万元;农民购5.3132万元。
1961年分配任务17万元,因自然灾害严重而调整任务为5.1万元,实购5.2万元,全由职工认购。
国库券
自1981年开始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1981年国库券主要向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分配发行,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农村富裕社队,可适当认购。个人也可自愿认购。年息4厘。面额有拾元、伍拾元、壹百元、伍百元、壹千元、壹万元、拾万元、壹百万元8种。自发行后第6年起,按发行额分五年作5次偿还本息,每次偿还总额20%。
1982年国库券条例规定与1981年不同之处:年息8%;面额6种,即壹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百元、壹千元;单位购买发给国库券收据,可以记名,可以挂失;个人购买发给国库券;单位购买按总额平均分5年作5次偿还,不抽签。
1983年国库券条例内容与以前不同的有:单位购买的年息4%;个人购买的年息8%;面额分伍元、拾元、伍拾元、壹百元4种。
1984年、1985年国库券条例与1983年同。
1981年分配任务8.8万元,实购9.58万元,全由单位认购。
1982年分配任务109.1507万元,实购112.1954万元。其中:单位购14.8649万元;职工购36.214万元;农民购61.0205万元;其它方面购960元。
1983年分配任务69.32万元,实购70.87万元。其中:单位购8.529万元;职工购28.6955万元;农民购33.6455万元。
1984年分配任务76.82万元,实购74.0855万元。其中:单位购6.7278万元;职工购34.6477万元;农民购32.71百元。
1985年分配任务168.4万元,实购153.6万元。其中:单位购9156万元;职工购37.81万元;农民购99.06万元;其它方面购7.17万元。
上一篇:第四节 信贷
下一篇:第六节 保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