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工人纠察队
1927年2月,宿松县第一个人民武装组织——工人纠察队正式成立,戴岳任队长,钟国汉任副队长,挑选桂银保、汪经友、汪振华等40多名工会会员担任纠察队员,配有枪支弹药等装备。当时,工人纠察队在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的领导下,驱走了北洋政府宿松县长曹铨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赤卫队
1928年8月,长溪、陈汉、隘口、佐坝各地革命组织,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赤卫队。赤卫队在黄宿边区组织农民暴动,开展“三杀”(杀贪官污吏、杀土豪劣绅、杀地痞流氓)、“四抗”(抗税、抗租、抗债、抗息)斗争。
1930年7月,县赤卫队改称红军赤卫队,总指挥吴贵兴、政治委员吴兰芬,队员600余人,编为4个大队,下有被服、武器、火药等厂。9月26日,曾配合红八军4、5纵队攻克宿松县城。
游击队
1930年10月,宿松游击队以西源山苦人会和邱山苏维埃赤卫队为基础,在黄梅古角山成立,活动在黄、宿边区。部队迅速发展到100余人。11月,配合红15军进袭太湖县城后,回师原地,打击地主武装,保卫山区赤色政权。
1931年11月,宿松游击队转战蕲、宿边区,与红12师在张家河会合,坚持山区游击战争。12月,在英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陈开运的指挥下,配合红军独立团袭击陈汉沟自卫队座营,缴获长短枪70余支,俘敌40余人。
1932年1月,宿松游击队与蕲春游击队合编为蕲、宿边区游击队。4月改编为英山独立团。10月,红27军转战至白崖寨,宿松游击队又改编为红军向导队,随军战斗在太、宿、潜、霍等县。
同年4月,杨学源领导的湖区松南游击大队成立,12月扩编为赣、鄂、皖边区游击队,积极开展湖区游击战争。
红军便衣队
1933年6月,国民党军向大别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为适应战略需要,组织便衣队,以吴应典为队长,在罗汉尖地区进行活动。
1935年7月,中共皖西特委徐成基派便衣队长汪少川、朱国栋率部进驻罗汉尖山林地带,积极组织群众,建立武装,筹建游击根据地。
抗日救国军
1935年11月,在红28军和中共皖西特委直接领导下,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成立,朱超云任总司令,部队迅速发展至1000余人,成为鄂皖边区革命军队的主力。
1936年4月,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救国军改编为红军6路游击师,朱超云任师长。1937年2月,编入红82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
人民自卫队
1938年春,共产党员占大金在金塘、下仓、九城沿湖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吸收青年农民、学生30余人,成立人民自卫队,深入农村,活动在太、宿、望三县沿湖地区。
抗敌十人团
1939年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18中队队长商群来宿松占峦、小孤山一带,建立抗敌十人团,活动范围逐步发展到刘牌、套口、史家营、上下圩、鹅湾等地,后又扩大到金塘、下仓,并建有区团和村团。
1940年3月,在抗敌十人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沿江游击大队(简称沿江大队),队长商群,政委周静轩,下设两个分队,编有机枪班和手枪班,积极开展湖区抗日锄奸活动。
独立营
1940年10月,在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委张体学的领导下,成立了宿松独立营,邹一清任营长,分驻黄、宿边界及宿松城郊,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月,张体学、吴林焕率鄂东独立团驻扎陈汉山区,建立宿松便衣队,不断向山外开辟游击据点。3月,宿、望湖区独立大队成立,商群、刘宗超分别任正副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共有300人。
1942年3月,佐坝地区共产党员胡强志、尹健、王绍送等在独立团领导下,成立皖江游击队,有队员200余人,常年战斗在龙感湖畔。
区干队
1947年10月,解放军2野3纵9旅挺进宿松,县民主政府在黄大口成立。我占领区成立两个区干队,1个武工队,分驻二郎、凉亭、陈汉等地,组织人民武装,保卫基层政权。
1949年1月,区干队扩编为县独立营,县长左达兼任政委,郭德泰任教导员,王元珍任营长,共有指战员300余人,积极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和摧毁旧乡保政权的斗争。
县大队
1948年8月,县独立营与区、乡人民武装合编为宿松县大队,随军分区司令部行动,转战在太、潜,英、霍诸县,坚持武装斗争。至1949年3月,才回师宿松迎接大军渡江。
县武装总队和人民武装部
1949年4月,宿松解放后,县设人民武装总队,区设大队、乡设中队。1950年9月,县武装总队撤销,改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宿松县人民武装部”,区乡称人武部。1954~1957年,改称县兵役局(仍保留人武部名称,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1958年以后,又恢复人武部单一建制。
县公安队和武警中队
1950年春,县大队通过整编,更名为县公安队,受县公安局领导。1966年10月,县公安队改为现役部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宿松县中队),划归县人武部领导。1976年10月,县公安中队统一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由人武部移交县公安局管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