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民兵组训
组织概况
宿松民兵,在早期武装革命斗争中,即已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3月,宿松解放,随着乡村政权的建立,各区、乡、村都正式建立了民兵组织。到1957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5.34万人。1958年秋,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全县民兵发展到15.90万人,占当时人口总数40%。其中:基干民兵4.83万人,普通民兵5.03万人,女民兵6.04万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成立过各级民兵指挥部。
1977年起,民兵工作重点转向武装基于民兵建设。到1980年止,全县民兵14.69万人。其中:基干民兵7.72万人;普通民兵6.93万人;排以上民兵干部1.19万人。基干民兵分布在296个大队,武装面占90.3%。
1981年,为精简编制,提高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战备需要,开始对民兵组织进行适当调整。到1984年底,全县民兵数为7.52万人,其中基于民兵1.18万人。同时将28岁以下符合服预备役条件的2.30名复退军人,全部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基本组织形式,为战时兵员奠定了基础。1985年底全县民兵为6.06万人,其中:基干民兵8.64人,普通民兵5.19万人。
民兵训练
宿松民兵正规军事训练,开始于1950年冬,1952年至1953年实行普训,1954年至1955年着重集训,1956年至1959年实行预备役基干民兵训练。1960年至1965年主要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办法,以民兵干部、基干民兵和武装基干民兵为重点,同时注重培训教练人员。县集训区、乡武装干部,区集训大队民兵干部,公社集训排长以上民兵干部和复退军人。
基干民兵训练射击、投弹、单兵战术和战斗勤务课目,武装基干民兵除训练上述课目外,另加单个、小组及班的协同战斗动作训练,普通民兵进行一般军事常识教育;山区民兵加训防空、侦察等课目。1960~1965年共计训练基干民兵29600万人,其中技术分队130人。1965年,安庆军分区在宿松县城召开了全专区民兵训练现场会。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民兵工作主要是建立民兵指挥部和战斗小分队,配合“群众专政”,基本上没有开展民兵正规教育和训练。
1977~1980年,民兵训练则是结合农时进行,农闲多训、农忙少训,按照总参《民兵四年训练纲要》,重点抓武装基干民兵的射击、刺杀、防御和打坦克等战术基础训练。
1981~1984年的民兵军事训练,由原来的小型分散训练,改为周期训练,以两年为一周期。每次训练30天,以公社、厂、矿为单位进行集训。重点对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新人队的基干民兵进行训练。做到训练1个,合格1个,储备1个。4年(两个周期)全县共训练基干民兵6382人,其中技术兵369人。
1985年,全县民兵训练,实行地区划片,内容分科,人员定额的办法。全县参加训练的基干民兵560人,其中有凉亭八二迫击炮手40人,陈汉高射击机枪手28人,许岭六○炮手50人,五里无线电通信兵13人。训练地点分程集、复兴、凉亭3大片,设有专业教练员,既抓理论传授,又作动作示范。
战备执勤
(一)维护治安:建国初期,全县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积极投入镇反、剿匪、反霸斗争,在保护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和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3年,共平息大刀会武装暴动4次,破获同善社复辟案件14起,缉捕反革命集团案30余起。(二)重点防卫:全县由民兵担负的重点防卫地区有:(1)北浴乡马厂、韩山、三面尖为反空降地区;(2)程营乡西湖圩为反空降及平暴乱地区;(3)九成畈农场为平暴乱地区;(4)小孤山为据守地区,也是安徽省军区三号扼守要塞点。全县由民兵担任重点防卫目标有:筑墩大桥(2228人)、城西大桥(3613人)、凉亭河大桥(5620人)、石铺滩大桥(4715人)、钓鱼台水库(5804人)、县城油库。(三)支援大军渡江:1949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战役,我县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支援大军渡江的支前队伍,积极展开了渡江战役的庞大支前工作(详见重大兵事纪要)。(四)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建国以来,全县民兵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护社会主义生产秩序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大作用。从1949年至1958年,全县民兵协助公安部门侦破违法案件352起;捕捉犯罪地主、恶霸和反坏分子620人;看解案犯2027人次;守护仓库11502万座,桥梁7座;搜缴步枪5支、子弹262发、炮弹16发。刀矛464件;搜集故空投反动传单231万张;建立对空隙望台117座;设置巡逻组1445个。例如,土改时期,北浴乡民兵何益木只身徒手追捕大刀会匪首归案、木梓乡民兵桂水清带头斗恶霸追案犯、弹山乡民兵高玉保入山剿匪受伤致残、城关镇民兵姚丙旺多次缉捕在逃案犯归案。均被评为民兵模范,分别出席了省、地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其中姚丙旺还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
参加建设
在建国初期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中,县参加互助合作社的民兵有1.93万人,占全县民兵总数的100%。其中担任互助组长,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有2368人,占民兵总数的13.1%。
在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全县以民兵为骨干而组成的各种生产突击队1244个,参加人数3.07万人;种试验田809亩,参加人数1234人,试验水稻平均亩产1165斤,山芋平均亩产1.10万斤,高出一般产量的30~50%。
在生产工具改革中,共创造出各种新式生产工具47种1306件;改良旧式农具61种30442件,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出了贡献。
在兴修水利中,全县民兵参加新建钓鱼台、黄大口水库两座,改修县西大河及二郎河道两条,新开大小塘渠,水沟1037处,共完成土方517.2万方。1953年山洪暴发,六虹圩崩溃,毛坝乡组织民兵抢险,奋战一个昼夜,抢救落水灾民100余人,受到全县通报表扬。1954年春,修筑同马江堤,评选模范156人,其中民兵131人。
在历年除四害、讲卫生、围垦灭螺、植树造林等方面,全县民兵都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宿松民兵,在早期武装革命斗争中,即已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3月,宿松解放,随着乡村政权的建立,各区、乡、村都正式建立了民兵组织。到1957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5.34万人。1958年秋,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全县民兵发展到15.90万人,占当时人口总数40%。其中:基干民兵4.83万人,普通民兵5.03万人,女民兵6.04万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成立过各级民兵指挥部。
1977年起,民兵工作重点转向武装基于民兵建设。到1980年止,全县民兵14.69万人。其中:基干民兵7.72万人;普通民兵6.93万人;排以上民兵干部1.19万人。基干民兵分布在296个大队,武装面占90.3%。
1981年,为精简编制,提高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战备需要,开始对民兵组织进行适当调整。到1984年底,全县民兵数为7.52万人,其中基于民兵1.18万人。同时将28岁以下符合服预备役条件的2.30名复退军人,全部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基本组织形式,为战时兵员奠定了基础。1985年底全县民兵为6.06万人,其中:基干民兵8.64人,普通民兵5.19万人。
民兵训练
宿松民兵正规军事训练,开始于1950年冬,1952年至1953年实行普训,1954年至1955年着重集训,1956年至1959年实行预备役基干民兵训练。1960年至1965年主要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办法,以民兵干部、基干民兵和武装基干民兵为重点,同时注重培训教练人员。县集训区、乡武装干部,区集训大队民兵干部,公社集训排长以上民兵干部和复退军人。
基干民兵训练射击、投弹、单兵战术和战斗勤务课目,武装基干民兵除训练上述课目外,另加单个、小组及班的协同战斗动作训练,普通民兵进行一般军事常识教育;山区民兵加训防空、侦察等课目。1960~1965年共计训练基干民兵29600万人,其中技术分队130人。1965年,安庆军分区在宿松县城召开了全专区民兵训练现场会。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民兵工作主要是建立民兵指挥部和战斗小分队,配合“群众专政”,基本上没有开展民兵正规教育和训练。
1977~1980年,民兵训练则是结合农时进行,农闲多训、农忙少训,按照总参《民兵四年训练纲要》,重点抓武装基干民兵的射击、刺杀、防御和打坦克等战术基础训练。
1981~1984年的民兵军事训练,由原来的小型分散训练,改为周期训练,以两年为一周期。每次训练30天,以公社、厂、矿为单位进行集训。重点对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新人队的基干民兵进行训练。做到训练1个,合格1个,储备1个。4年(两个周期)全县共训练基干民兵6382人,其中技术兵369人。
1985年,全县民兵训练,实行地区划片,内容分科,人员定额的办法。全县参加训练的基干民兵560人,其中有凉亭八二迫击炮手40人,陈汉高射击机枪手28人,许岭六○炮手50人,五里无线电通信兵13人。训练地点分程集、复兴、凉亭3大片,设有专业教练员,既抓理论传授,又作动作示范。
战备执勤
(一)维护治安:建国初期,全县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积极投入镇反、剿匪、反霸斗争,在保护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和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3年,共平息大刀会武装暴动4次,破获同善社复辟案件14起,缉捕反革命集团案30余起。(二)重点防卫:全县由民兵担负的重点防卫地区有:(1)北浴乡马厂、韩山、三面尖为反空降地区;(2)程营乡西湖圩为反空降及平暴乱地区;(3)九成畈农场为平暴乱地区;(4)小孤山为据守地区,也是安徽省军区三号扼守要塞点。全县由民兵担任重点防卫目标有:筑墩大桥(2228人)、城西大桥(3613人)、凉亭河大桥(5620人)、石铺滩大桥(4715人)、钓鱼台水库(5804人)、县城油库。(三)支援大军渡江:1949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战役,我县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支援大军渡江的支前队伍,积极展开了渡江战役的庞大支前工作(详见重大兵事纪要)。(四)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建国以来,全县民兵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护社会主义生产秩序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大作用。从1949年至1958年,全县民兵协助公安部门侦破违法案件352起;捕捉犯罪地主、恶霸和反坏分子620人;看解案犯2027人次;守护仓库11502万座,桥梁7座;搜缴步枪5支、子弹262发、炮弹16发。刀矛464件;搜集故空投反动传单231万张;建立对空隙望台117座;设置巡逻组1445个。例如,土改时期,北浴乡民兵何益木只身徒手追捕大刀会匪首归案、木梓乡民兵桂水清带头斗恶霸追案犯、弹山乡民兵高玉保入山剿匪受伤致残、城关镇民兵姚丙旺多次缉捕在逃案犯归案。均被评为民兵模范,分别出席了省、地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其中姚丙旺还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
参加建设
在建国初期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中,县参加互助合作社的民兵有1.93万人,占全县民兵总数的100%。其中担任互助组长,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有2368人,占民兵总数的13.1%。
在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全县以民兵为骨干而组成的各种生产突击队1244个,参加人数3.07万人;种试验田809亩,参加人数1234人,试验水稻平均亩产1165斤,山芋平均亩产1.10万斤,高出一般产量的30~50%。
在生产工具改革中,共创造出各种新式生产工具47种1306件;改良旧式农具61种30442件,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出了贡献。
在兴修水利中,全县民兵参加新建钓鱼台、黄大口水库两座,改修县西大河及二郎河道两条,新开大小塘渠,水沟1037处,共完成土方517.2万方。1953年山洪暴发,六虹圩崩溃,毛坝乡组织民兵抢险,奋战一个昼夜,抢救落水灾民100余人,受到全县通报表扬。1954年春,修筑同马江堤,评选模范156人,其中民兵131人。
在历年除四害、讲卫生、围垦灭螺、植树造林等方面,全县民兵都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