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农民扫盲教育
建国前,宿松县农村文盲众多,90%的农民目不识丁。
1949年底,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办冬学,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全县233个行政村,办冬学的有67村,82处,94班,学员2145人,学员大多是乡村干部、基干民兵和男女青年农民。一所冬学一般只有一班,班分成10组,冬学所需经费无专款,有的由所在学校办公费节余开支,有的募捐解决,有的演出剧目筹集。当时,县没有建立统一领导机构,由教育科负责。区由文教区员负责,乡村由公立学校教师负责。冬学教师:寒假前由学校教师担任,寒假中由回乡教师和中学生接任。学习用农民文化课本。结合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唱歌、读报纸。1950年,培训了冬学教师215人,全县冬学学员2.7万人。1951年办常年民校313所,332班,9.69万农民参加常年文化学习。1954年,全县有冬学296所、306个班、学员5408人;民校49所,51个班,学员1048人。
1955年,县制订了《工农业余文化教育事业计划》,为了密切配合当时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扫盲组织形式不再叫冬学,而称“记工识字班”、“识字小组”。
1956年底宿松县各区扫盲情况统计表
1964年,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农民对文化的要求日益增长,农民业余教育比前几年有了发展。
1965年,全县冬学635所,学员17050人,民校265所,学员3397人,业余中学6所,学生150人,1971年,全县大办红民校,学习毛泽东著作,把“老三篇”列为必学内容。1974年,为落实省临泉会议和地区枞阳会议精神,编印扫盲教材4万册分发区、乡、村。
1973年至1976年,扫除文盲仍与普及小学教育同时并举。
宿松县1975年各级业余教育情况
1982年,县教育部门与九姑、木梓等14个公社签订了农民识字三包合同,次年开始脱盲验收工作,验收标准是以校为单位,原包教学员(有85%)脱盲的算全脱盲,发给脱盲证书。包教单位组织农民利用早、中、晚班自学互助组,巩固脱盲成果。
1983年宿松县三包社队脱盲验收情况表
1984年,全县组织人员对16~40岁青壮年进行文化调查,掌握文盲、半文盲数据,制订规划。编印了普及扫盲课本2.46万套,供扫盲用。35年来,我县农民扫盲教育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但“文盲年年扫,年年扫不清”,有时强调成人扫盲,忽视了青少年的普及教育,结果“扫了老文盲,出现了新文盲”。
1949年底,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办冬学,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全县233个行政村,办冬学的有67村,82处,94班,学员2145人,学员大多是乡村干部、基干民兵和男女青年农民。一所冬学一般只有一班,班分成10组,冬学所需经费无专款,有的由所在学校办公费节余开支,有的募捐解决,有的演出剧目筹集。当时,县没有建立统一领导机构,由教育科负责。区由文教区员负责,乡村由公立学校教师负责。冬学教师:寒假前由学校教师担任,寒假中由回乡教师和中学生接任。学习用农民文化课本。结合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唱歌、读报纸。1950年,培训了冬学教师215人,全县冬学学员2.7万人。1951年办常年民校313所,332班,9.69万农民参加常年文化学习。1954年,全县有冬学296所、306个班、学员5408人;民校49所,51个班,学员1048人。
1955年,县制订了《工农业余文化教育事业计划》,为了密切配合当时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扫盲组织形式不再叫冬学,而称“记工识字班”、“识字小组”。
1956年底宿松县各区扫盲情况统计表
1964年,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农民对文化的要求日益增长,农民业余教育比前几年有了发展。
1965年,全县冬学635所,学员17050人,民校265所,学员3397人,业余中学6所,学生150人,1971年,全县大办红民校,学习毛泽东著作,把“老三篇”列为必学内容。1974年,为落实省临泉会议和地区枞阳会议精神,编印扫盲教材4万册分发区、乡、村。
1973年至1976年,扫除文盲仍与普及小学教育同时并举。
宿松县1975年各级业余教育情况
1982年,县教育部门与九姑、木梓等14个公社签订了农民识字三包合同,次年开始脱盲验收工作,验收标准是以校为单位,原包教学员(有85%)脱盲的算全脱盲,发给脱盲证书。包教单位组织农民利用早、中、晚班自学互助组,巩固脱盲成果。
1983年宿松县三包社队脱盲验收情况表
1984年,全县组织人员对16~40岁青壮年进行文化调查,掌握文盲、半文盲数据,制订规划。编印了普及扫盲课本2.46万套,供扫盲用。35年来,我县农民扫盲教育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但“文盲年年扫,年年扫不清”,有时强调成人扫盲,忽视了青少年的普及教育,结果“扫了老文盲,出现了新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