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医疗设施
院、所
县城最早的“和济医院”于民国七年(1918年)冬开业,系徽州人杨厚安创办,虽有医院之名,却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极为薄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资办起了红十字会中、西两医院。中医院设在石家畈(今县酒厂处),石叔寅任院长,何天锡任医务主任,有医生四人,分内、外、妇、儿四科。仅诊断处方不备药。西医院从九江聘请廖子良任医务长,设有简易病床34张。虽设备简陋,药品器械不全,然而,创以西医诊治疾病,确也给群众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外科较为突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诊疗所成立(1941年改称卫生院)院址由花凉亭迁县城“杨家祠堂’(今人民会堂处),分内、外、妇产、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后,由县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县人民医院。1965年,有床位100张。1976年,床位增至154张。1985年,县医院有床位240张。门诊部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新医、中骨、皮肤、中医外科、肠道专科、急诊等13个科室,另有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10个辅助科室。住院部分内科病区(含儿科、中医科)、妇五科病区(含妇产科、五官科)、外科病区(内分普外、骨外、泌尿)、传染科病区、老干部病房六个病区。另有手术室、供应室。
1985年,有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其中门诊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医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1950年6月,在城关首建民办公助卫生所。1952年,区级卫生所12所。1985年,有区级卫生院10个(其中全民4个,集体6个)病床402张。1951年8月,坝头个体中医组织联诊所,1958年,全县33个联诊所转为乡医院。1985年,全县有乡卫生院34个,床位359张。
设备
民国时期,县红十字会西医院及县卫生院仅有听诊器、血压计及少量普通手术器械等简易器械。1952年,县医院有显微镜1台。1960年省拨给县100毫安X光机1台。
1985年,县医院有200毫安X光机2台、400毫安X光机1台、721光分度光计1台、电冰箱3台、B型超声波1台、胃镜1台、综合手术床2台、裂隙灯角膜显微镜1台、牙科综合治疗机2台、救护车1辆。农村区,乡卫生院有各种手术刀包55个、X光机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显微镜30台。
县城最早的“和济医院”于民国七年(1918年)冬开业,系徽州人杨厚安创办,虽有医院之名,却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极为薄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资办起了红十字会中、西两医院。中医院设在石家畈(今县酒厂处),石叔寅任院长,何天锡任医务主任,有医生四人,分内、外、妇、儿四科。仅诊断处方不备药。西医院从九江聘请廖子良任医务长,设有简易病床34张。虽设备简陋,药品器械不全,然而,创以西医诊治疾病,确也给群众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外科较为突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诊疗所成立(1941年改称卫生院)院址由花凉亭迁县城“杨家祠堂’(今人民会堂处),分内、外、妇产、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后,由县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县人民医院。1965年,有床位100张。1976年,床位增至154张。1985年,县医院有床位240张。门诊部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新医、中骨、皮肤、中医外科、肠道专科、急诊等13个科室,另有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10个辅助科室。住院部分内科病区(含儿科、中医科)、妇五科病区(含妇产科、五官科)、外科病区(内分普外、骨外、泌尿)、传染科病区、老干部病房六个病区。另有手术室、供应室。
1985年,有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其中门诊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医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1950年6月,在城关首建民办公助卫生所。1952年,区级卫生所12所。1985年,有区级卫生院10个(其中全民4个,集体6个)病床402张。1951年8月,坝头个体中医组织联诊所,1958年,全县33个联诊所转为乡医院。1985年,全县有乡卫生院34个,床位359张。
设备
民国时期,县红十字会西医院及县卫生院仅有听诊器、血压计及少量普通手术器械等简易器械。1952年,县医院有显微镜1台。1960年省拨给县100毫安X光机1台。
1985年,县医院有200毫安X光机2台、400毫安X光机1台、721光分度光计1台、电冰箱3台、B型超声波1台、胃镜1台、综合手术床2台、裂隙灯角膜显微镜1台、牙科综合治疗机2台、救护车1辆。农村区,乡卫生院有各种手术刀包55个、X光机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显微镜3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