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安徽团组织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及时转变工作方针,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经过改造后的安徽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同日本侵略者和国内卖国投降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在这个历史时期,安徽团组织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响应“九·一八”事变后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一二·九”运动,投身于抗日救国大潮,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一、“九·一八”事变后安徽青年的抗日救国活动
民国20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于9月22日召开第4次全体会议,号召党、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到下层群众中去鼓动宣传,组织群众,发动反帝国主义的斗争。9月22日,中共合肥县委和共青团合肥县委召开联席会议,要求各级党团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立即到广大群众中去,开展各项抗日救国工作:1、各级党和团(县委——区委)立即联合成立反帝运动委员会。2、做好宣传,在党报上刊登关于反日的系统文字,立即印发有鼓动性的救济、宣言、传单、画册及小册子到群众中去。3、建立反日的各种的群众组织。4、打入在国民党领导与影响下的反日(或反帝)的群众组织中去,揭露假抗日,提出新口号,分裂和吸取一般群众到反帝大同盟里来。5、利用小资产阶级的反日情绪,与他们的反帝集团暂时联合,组织反日团体。6、在乡村举行示威、游行、集会。安庆、六安、寿县、太和、阜阳等地团的组织,在“九·一八”事变后,也分别召开各种会议,作出决议,发表宣言,团结广大青年,广泛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芜湖青年的抗日救国斗争〕
9月23日,芜湖县立米业学校全体师生召开抗日大会,给全国各地通电,组织学生演讲团,张贴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9月26日,芜湖省立第七中学全体师生举行抗日反蒋大会,成立了“省立第七中学抗日救国会”。同时,芜湖其他各校学生也纷纷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为了团结各校学生共同抗日,于10月3日在芜湖商业学校召开芜湖学生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芜湖各学校抗日救国会”,通过了抗日救国的十三项决议,作为全市学生的行动纲领。接着,芜湖省立七中,学文、文益、芜关、二职、公职、建中等中等学校学生,又在省立第二女中召开中等学校学生代表大会,成立了芜湖中等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以“集中芜湖各中学之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之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侵略,挽救国家危亡、誓雪国耻为宗旨。”
在党的号召和各校学生的推动下,芜湖各界青年和广大群众纷纷起来抗日救国,9月23日,芜湖百货公司青年工人和广大店员召开了抗日救国大会。同时,芜湖学生抗日救国会联合工人、商人抗日救国会,成立了芜湖各界抗日救国会,统一领导芜湖各界青年和广大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10月10日,全市各校学生、各界青年和广大人民万余人在体育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举行抗日游行示威。
“九·一八”事变后,芜湖各界青年除集会、游行、示威等,还广泛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抗日救国活动。
第一、大力宣传抗日。学生除在芜湖市区宣传抗日外,还深入到农村进行宣传,教农民唱抗日歌曲,发动广大农民起来抗日救亡。如省立七学生,组织两个大队分赴白马山、澛港等地、散发传单3500多份。
第二、抑制日货。芜湖中等学校抗日救国会专门成立了日货调查部,查封日货,当众销毁。10月14日,在芜湖十九道门广场,一次就烧毁了大批日货。同时,各校学生呼吁各界同胞同日本断绝一切关系,如不乘日轮,不卖粮食及货物给日人,不替日人做工或装卸货物,不租房子给日人。
第三、开展募捐,援助抗日军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中的爱国官兵,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的反动命令,毅然奋起抗日。芜湖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闻讯后,随即发出通电,全力支持东北军中爱国官兵的抗日义举;同时,广泛开展募捐活动,从物质上支援东北军抗日。省立七中学生募集了600多银元,汇给东北抗日将领马占山。马占山收到芜湖七中的援款后,立即回电感谢,表示继续抗日的决心。
为了扩大募捐,芜湖各校学生、各界青年和群众,联合组织了芜湖各界慰劳黑军(黑龙江省的抗日军队——编者注)劝募委员会。该会共募得1338元,当即如数汇给东北抗日军队。
上海“一·二八”抗战后,芜湖各校学生和各界人民又成立了芜湖各界慰劳十九路军募捐委员会,全力支援十九路军在松沪一带英勇抗日。募得1400元,汇给上海抗日军民1000元,余款购买指南针、风镜等军需物品,寄给上海十九路军。
第四、组织义勇军,准备对日作战。“九·一八”事变后,芜湖七中、广益中学、萃文中学、第二职业学校、第二女中等校学生,纷纷组织义勇军,学习国防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准备开赴前线,直接对日作战。芜湖各界青年成立了芜湖各界抗日救国义勇军,广大青年工人、青年店员和各行各业青年,纷纷参加义勇军训练,准备对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
〔合肥青年的抗日救国活动〕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合肥后,各校学生莫不义愤填膺,纷纷起来抗日救国。9月底,合肥各界青年和各界群众在合肥北大街火神庙附近的北校场举行“九·一八”国耻大会。大会是在合肥党、团组织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共青团合肥中心县委在大会召开前,印制大量的宣言、传单和标语,由团员带到会场散发和张贴。
大会以后,各校学生纷纷组织演讲队、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同时,党、团组织进一步发动青年和群众,组织更大规模的抗日救国斗争。
10月5日,合肥省立第六中学、第六女中、三育女中、正谊中学、第四女子职业学校等中小学学生和各界青年及群众2万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大会和游行示威活动。许多学生代表纷纷在会上发表演讲,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决对日作战。
〔安徽其它地区青年的抗日救国斗争〕
在芜湖、合肥等地青年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同时,安徽其他各地也广泛开展了抗日救国斗争。
蚌埠各校学生,各界青年和群众万余人在烈士公园联合召开抗日救国大会。大会通过了致全国各地的通电,呼吁全国实行武装抗日和对日经济绝交。蚌埠江淮中学、省立第七职业学校等校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大罢课,并举行游行示威。各校学生还深入工厂和农村,广泛进行宣传演讲,并进行募捐,援助东北军民抗日。
宣城省立第四中学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他们除进行口头宣传演讲外,还定期出版大型壁报,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呼吁国人团结一致共赴国难,驱逐日军出中国。
太和县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学生,召开了各校学生反日代表大会,成立了太和县中小学反帝同盟会,通过了开展抗日宣传周和联合各界举行反日大会等项决议。
阜阳、定远、巢县、铜陵、繁昌、无为、贵池、六安、滁县、桐城、怀远、砀山、萧县等地各界青年和广大学生,也纷纷举行抗日救亡的集会和游行示威,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发表抗日宣言和《告同胞书》,广泛地开展了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斗争。
安徽籍留日学生也成立了“中国留日学生抗日救国会安徽分会”,开展各种抗日救国活动,表示誓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政策斗争到底。
〔安徽青年向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斗争〕
安徽各地青年在“九·一八”事变后,多次掀起了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示威的斗争,把抗日反蒋结合起来。
10月11日,芜湖县属各校抗日救国会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推派芜湖学生代表赴南京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卖国媚外政策,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收复国土。安徽大学和安庆各中等学校学生共五六百人,前往南京请愿,与全国各地请愿学生联合作战,要求开放人民抗日运动,严惩汉奸卖国同甘共苦。蚌埠江淮中学和省立第七职业学校等校学生,也推派学生代表前往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
安徽青年学生不仅派代表到南京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而且就地向国民党安徽地方当局请愿示威。坚决反对他们镇压学生爱国斗争的无耻勾当。太和县各校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先后集队向国民党部和县政府请愿,要求县党部和县政府开放人民抗日自由,并要求政府发给枪支,加强军事训练,准备对日作战。二、安徽青年热烈响应“一二·九”运动
民国24年12月9日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
〔安庆学生积极响应“一二·九”运动〕
12月18日,安庆高中学生首举响应“一二·九”运动的大旗,召开了抗日救国大会,成立了“安庆高中学生救国会”,并致电慰问北平学生,表示全力支援他们的爱国斗争。同时,安庆高中学生还派出代表30多人,到安庆各学校联系,呼吁各校学生速起抗日救国。
21日,在安庆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发动下,安徽大学、安庆高中、安庆高级工业学校等安庆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百余人,在圣保罗中学开会,成立了安庆市学生救国联合会,通过了该会的章程,选举了该会的领导机构,并发表了《抗日救国的宣言》。
随之,安庆各校学生在党、团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成立了许多宣传队和演讲队,每天轮流到市区各主要街道和码头、车站进行宣传和演讲,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出版壁报、黑板报、画报和各种书刊。
12月23日,安庆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5000多人,在安徽大学集中后,即由北门进城,在市内举行抗日大游行。游行队伍经过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和安徽省政府门口时,数千学生一致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沿途群众观者如潮,纷纷拍手欢迎,有些群众还同学生们一起高呼抗日口号。游行学生群情激愤,斗志昂扬,抗日救亡的吼声,震憾了整个省城。游行结束后,各校学生分头到大街小巷,进行宣传演讲,发动各界同胞起来抗日救国,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殊死的斗争。
〔安徽其他各地学生奋起响应“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很快传到安徽全省各地,各地学生立即奋起响应,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亡斗争的新高潮。
芜湖各校学生召开会议,成立了芜湖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并通电慰问北京学生,支援他们的抗日救国斗争。芜湖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还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并讨伐冀东汉奸组织。
休宁徽州中学学生得到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后,即联合徽州师范、徽州女中、婺源中学等校学生,热烈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同时,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发动各界同胞奋起抗日救国。
合肥、蚌埠、宿县、阜阳、萧县、砀山、六安、滁县等全省各地学生和各界青年,纷纷响应“一二·九”运动,成立了学生抗日救国会和各界青年抗日救国会,并发表宣言,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广泛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致电国民党中央政府,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三、国统区青年的抗日救国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青年的抗日救国斗争蓬勃发展。在皖南,各地青年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泛进行抗日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罪行。歙县省立徽州师范学校全体师生成立了抗日宣传队,在歙县城乡各地广泛进行抗日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同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黟县、祁门、屯溪等地学生纷纷成立了战地服务团,在各地广泛进行抗日宣传。黟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东吴大学徽州附中、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休宁战时初级抗日宣传。黟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东吴大学徽州附中、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休宁战时初级中学等校从外迁来的学生,也纷纷组织了演讲队、歌泳队和剧团,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国民党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公开投敌后,皖南各地青年立即掀起了坚决打击卖国汉奸汪精卫和一切投降反共活动的斗争热潮。黟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学生抗敌协会,举行讨汪大会,声讨汪精卫公开投敌卖国的滔天罪行。
第二,给前线抗日将士写慰问信,激励他们的抗日斗志。黟县县立碧阳小学、歙县霞峰小学、私立阜民小学、县立潜口小学、县立江村小学等校学生,给前方抗日将士写慰问信,送慰问金,给前方抗日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和安慰,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斗争。
第三,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支援前线对日作战。抗日战争爆发后,皖南各地青年和学生,更广泛地掀起了抗日募捐的热潮。宁国、绩溪各校学生分赴街头巷尾进行募捐。歙县徽州师范学校学生组织了募捐队和献衣队。隆阜省立徽州女中抗敌后援会暨女中附小抗敌后援会全体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决定每星期素食一日,节省膳食费支援前线。徽州女中学生缝制抗日将士寒衣,在寒衣上用红线绣制“忠贞为国”字样,以鼓励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在募捐活动中,各校学生不辞劳苦,到处奔波募捐。此外,皖南各地学生还劝告群众认购救国公债。学生们也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带头认购救国公债,为抗日战争出力。
在皖北,阜阳各校师生、外地到阜阳的流亡学生和各界社会青年,联合组织阜阳青年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组织了许多宣传队、通过演讲、绘画、歌咏、演戏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萧县各界青年组织了“青年救国团”,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四、国统区青年的爱国民主活动
〔皖南青年的爱国民主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千方百计地压制广大青年的抗日救国斗争,对广大革命青年大肆进行迫害。特别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青年和学生的迫害更为严重。因此,皖南各地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争取爱国民主自由的斗争。
民国27年秋,铜陵中学反对校长因向学生灌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思想,受到孙泰然等一批进步学生的强烈反对和抗议。民国28年秋,泾县培风中学学生,因进行抗日活动和宣传新三民主义,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反动派采取高压政策,下令逮捕进行抗日民主宣传的学生,勒令解散学生救国宣传队,解聘进步教师。但是,革命学生并没有被吓倒,继续开展爱国民主运动。设在泾县茂林地区的省立十二中、芜湖广义中学、宣城宁属中学分校(总校在旌德)、南陵中学、大厦大学附中、繁昌中学等校学生,同培风中学学生一起,相互支援,共同战斗。这些学校的抗日救亡协会还开办了民众学校,吸收当地农民参加学习,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学生们还组织起来,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去参观学习,接受新四军干部战士的教育,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皖南事变发生后,皖南青年团结起来,同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芜湖湾

〔皖北青年的反迫害、争民主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变本加厉地妥协动摇、积极反共。广大青年不堪忍受国民党暴戾黑暗的统治,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迫害、争民主的斗争。民国32年秋,亳县中学学生百余人集队到国民党镇公所请愿,要求惩办毒打学生的保长。颍州师范学校学生发动了反对国民党自卫队迫害学生的斗争和反对国民党童子军训练教官压迫学生的斗争。亳县简易师范学校学生和阜阳县崇正中学学生进行了反饥饿、反迫害斗争。五、日伪占领区青年的反日斗争
在日军和汉奸卖国的血腥统治下,安庆、芜湖、蚌埠、合肥等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和各界青年,遭到空前未有的民族大灾难。沦陷区广大人民和青年群众并没有屈服。他们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坚持秘密工作和反日斗争。芜湖沦陷后,共产党派阮致中、刘碧波、程自立等人深入敌伪占领区芜湖,在芜湖市区,阮致中、刘碧波等共产党员,以做工为名,打入了裕中纱厂,团结进步青年工人,并争取了工人数人,在工人中秘密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区胜利的消息,并在厂内外贴反日标语,还领导了青年男女工人同日伪军警及领班作斗争,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开展反日救国活动。芜湖被日伪占据后,共产党员段洛夫在芜湖郊区澛港秘密组织了“青年求文会”(抗日救国会,为避免日伪搜捕,把“救国”的救字分开,取名为“求文”,这是秘密斗争的一种策略手段——编者注),很快地发展了20多名男女青年为会员,分成4个小组,进行救国活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敌人情报。给新四军通风报信。他们经常以各种方式在芜湖郊区活动,有时也打入敌人的心腹地带——芜湖市区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军民的抗日斗争。
3、秘密地为新四军采购物资,配合新四军对日作战。在沦陷区芜湖市内共产党员金贯一,以北平大商人为名,给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采购炸药原料、无线电、真空管、布匹、食盐、火柴等物资,并为新四军卫生部聘请医生、护士等。在党影响下的革命青年工人,以各种方式,巧妙地将这些物资运送到根据地。支援根据地军民对日作战。与此同时,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芜湖革命青年还积极参加芜湖地下交通站的活动,除搜集敌人情报外,还护送新四军干部经芜湖转往江北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沦陷区安庆的革命青年,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新四军支队对日作战。安庆革命青年配合新四军的和抗日游击队,先后处决了日伪特务杨德福、王荣卿、路荣升等,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反动势力,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意志。安庆青年工人和许多工人一起,放火烧掉了日伪的五洲公司,烧毁了厂房和机器,给日本侵略者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4、反对日伪的奴化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在沦陷区安庆、芜湖、蚌埠等地中小学内,广大青年学生在党的号召和影响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当时,日伪统治区的各级学校从外表上看,是日伪官方创办的,或是在日伪政府的核准下由私人创办的,学校的墙上贴着“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等类的标语,学生课桌上放着日伪政府颁发的课本。但是,爱国师生的心都向往抗日民主根据地,爱国教师或暗或明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们进行民族气节教育。有时日伪巡逻来时,讲授日伪的课本;日伪巡逻走后,仍讲授大后方传来的课本。学生们对日伪进行奴化教育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抑制,甚至秘密地进行反日活动。当时,学生们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十分坚决、勇敢,在斗争策略上又十分机智,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的坚强和勇敢的性格。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年运动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安徽各界青年同广大群众一样,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解放,成为根据地的主人,享受各种民主权利,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各项建设,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淮南、淮北、皖江等抗日根据地和其他抗日游击区的广大知识青年和青年学生,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学习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学习延安《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等党刊上登载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和文章,学习淮南、淮北和皖江等抗日根据地党和抗日民主政府主办的报刊杂志。
民国29年春,以藕塘为中心的江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办起了第一张人民报纸《大众报》3日刊。接着,津浦路西区党委创办了《新民主日报》、津浦路东区党委创办了《抗敌报》。苏皖区党委创办了《群众导报》,后来改为《人民报》。在淮北,新四军四师创办了《拂晓报》。在皖江根据地,先后出版了《战斗报》、《新无为报》,这两份报刊后来改为《大江报》。在鄂豫皖根据地,创办了《七七报》。上述各种报刊杂志,经常登载抗日战争时期党对敌伪顽斗争的方针和政策,登载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文章和报道,给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成为教育广大青年和指导青年斗争的有力武器。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广大青年,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的同时,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各校学生和知识青年在宣传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各地宣传队伍,基本上都是由各地青年所组成。当时,各地青年宣传的主要内容是:《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论持久战》,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斗争口号;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和对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发动根据地广大群众粉碎日军的进攻和“扫荡”,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反共投降活动,为建立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斗争。
在宣传形式上,除了口头宣传演讲外,还举办墙报、黑板报和小型多样的油印刊物,用文字宣传,组织歌咏队、剧团等团体,用文艺形式进行宣传。
〔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奉命东进抗日。军队所到之处,各界爱国、进步青年,纷纷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六支队到达淮北涡阳后,大批有志于抗日的热血青年,奔向新四军六支队和涡北抗日根据地,有的到新四军随营学校,有的到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更多的青年农民则直接参加新四军,从而,使新四军六支队由200多人扩充到3万多人,成为后来新四军四师的基础。安徽各级动委会、工作团里的数千名革命青年干部,转移到皖东、淮北地区,参加了新四军。有些青年还携带武器,参加了新四军,壮大了革命力量。当时,安徽各地青年除参加正规部队新四军外,更多的青年就地参加抗日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一面生产,一面作战,随时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并给国民党顽固派的来犯予以痛击。
抗日根据地内许多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坚持一面学习,一面参加军事训练,维持地方治安,巩固抗日根据地。比如,被誉为“淮北三学府”的抗大四分校、淮北中学和行政学校、淮南路西联合中学、泗南中学、无为中学,以及抗战后期在淮南根据地成立的淮南行政学院、淮南艺术专科学校、淮南师范学校等,都把教学同抗日战斗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学生,一面学习时事政治和文化科学知识;一面学习军事斗争知识,经常习武,准备对日伪作战。在怀远龙亢设立的抗日联合中学分校和青年训练班,学生们都有枪枝,经常进行行军和对敌作战。联中的学生经常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各地。
抗日根据地内的少年儿童和许多小学生,也经常配合新四军、地方抗日游击队站岗放哨,盘查往来行人。如发现行迹可疑的人,立即把他扭送到新四军和游击队处置。
〔积极参加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地广大军民和各界青年,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农民、青年工人和青年战士,在大生产运动中一马当先,带头苦干。他们在“战斗和生产结合”、“劳力和武力结合”的口号下,在严酷的作战环境中,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当时,各部队、机关、团体和学校,以农业为主,实行生产自给的方针,分别不同情况,达到自给、半自给和部分自给。在农村发展生产的中心环节是“组织起来”,把一切男女老少,一切机关、学校的力量都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各游击区在武装保卫下,抢收抢种,一面打击敌人,一面进行生产。
由于根据地广大军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带头积极劳动,根据地内不仅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工业生产和贸易也很快地发展起来。淮南根据地办起了铁木机织布厂,由原来在上海当过织布工人的胡晓凤担任厂长。吴运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没有车床,用石磨子做车,从导淮工程打捞起无缝钢管做起枪头弹、平射炮。还开办了卷烟厂,制造了飞马牌香烟。农田水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根据地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各级各类学校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是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教育,把课本上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并把劳动教育贯彻到各门教学中去。如用劳动生产的内容,出题目给学生做作文,唱歌颂大生产的歌曲,演颂扬大生产的戏剧。其次,解决好学习和生产时间安排上的矛盾。采取不同季节、不同对象,变更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农忙时,灵活采取半日制、早午制,或用夜校、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方式。全日制学校,下午不上游艺课,让学生提早回家,帮助家里干家活。另外,学校还组织年龄较大的学生,实行半耕半读,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生产劳动。并根据自然环境和学生年龄大小的不同,以及教学时间的不同,分别组织学生开荒、种菜、拾粪、养鸡、养猪、上山打柴等。当时,以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学校学生,在抗战时期共从事过50多种农活。每逢农忙季节,学校放农忙假,帮助当地农民抢收抢种。以定远县藉塘为中心的江北抗日根据地,要求每个学校学生生产的粮食能够自给一二个月,蔬菜达到全部自给。该地抗日联中学生共耕种水旱地900亩,每年学生都砍几十万斤柴。农忙季节,实行半日上课、半日劳动。皖江根据地的无为中学学生除自己种地外,农忙时还帮助附近农民收割和抢种。该校学生每年清明节前后植树,一、二年时间,就把学校附近几座光秃秃的大山,栽满了各种树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造福。
〔积极参加文化建设,为抗战培养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广大青年在积极参加各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参加文化建设事业。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乡小学170所,保级小学600余所,联合中学一所。这些学校一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经费概由抗日民主政府发给,书籍也由政府印发,联中学生的膳食都由政府供给,抗日军人家属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子女的衣服,也由政府发给,并按月发给这些学生的零用钱。同时,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地内中等教育发展很快。根据地的各级学校特别是中等以上学校,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培养出一批能文能武、能负起实际工作的全面发展的青年干部和各种抗战建国人才。根据地的各级学校,都是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办起来的。学校多数是利用地主家的房子、祠堂或民房办起来的。有时就在野外办学和上课。教学用的黑板和粉笔,都是学校自制的。学生席地而坐,用极粗糙的纸和本子搁在大腿上记笔记。“背靠柏树,头顶蓝天,林内是课堂,地球是凳子”,就是当时学生们艰苦的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广大学生都过着艰苦朴素的战斗生活。根据地除大力发展各级普通学校外,还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其中包括干部教育、工农群众教育。当时,各根据地党委都创办了党校、抗大分校、各类干部学校及各种短期训练班。此外,工农群众的教育也相当普及,广大青年农民,基本上都参加了冬学和各种识字班,工人群众也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到民国33年(1944年),仅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培养了冬学教员2.3万多人。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十分活跃,广大男女青年成为根据地文化娱乐活动的主力军。话剧、京剧、活报剧、歌剧、淮北的梆子戏、泗州戏等地方戏,都十分流行,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淮南根据地的农村先后建立了300多个剧团,吸收民间艺人和青年演员1500多人。整个根据地内,到处响遍了抗日歌声,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革命景象。